俄國駐伊犁領事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俄(蘇)駐伊領事館舊址
俄(蘇)駐伊領事館舊址(2006年)
伊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伊寧市
坐標43°55′05.62″N 81°18′00.04″E / 43.9182278°N 81.3000111°E / 43.9182278; 81.3000111座標43°55′05.62″N 81°18′00.04″E / 43.9182278°N 81.3000111°E / 43.9182278; 81.3000111
時代1853年
登錄2009年9月17日
地圖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在伊寧市的所在地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後成為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是俄羅斯帝國蘇聯設立在新疆伊犁道(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的領事館。因領事館所在地在伊寧,故也會被稱為俄國駐伊寧領事館蘇聯駐伊寧領事館[書 1]。先後作為俄國和蘇聯的領事館歷經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至1962年領事館被撤銷。俄(蘇)駐伊領事館舊址為伊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1907年)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1907年)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建築(2006年)

俄國駐伊犁領事館時期 (1852年-1920年)

咸豐元年(1851年)8月,清政府俄羅斯帝國簽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條約內容包括設立領事館、通商免稅、駐兵保護貿易等,其中就包括在伊犁將軍府所在的惠遠城塔爾巴哈台綏靖城設貿易圈建立俄國匡蘇勒(領事館)。咸豐二年(1852年)8月,俄羅斯帝國首任駐伊犁領事扎哈羅夫抵達伊犁,開始建造領事館房舍的工作。經伊犁將軍奕山批准,館址設置在惠遠城西門外的空地。咸豐三年(1853年)9月,領事館共48間房舍建造完成,其中匡蘇勒住房8間,額哲庫(哥薩克)住房5間,其餘為商人居所或堆放貨物的倉庫[書 1][書 2][刊 1][刊 2][刊 3]

咸豐五年(1855年),因不滿俄人占領金礦並殺害礦工,塔城民眾燒毀了俄國駐塔城領事館和貿易圈,即塔城貿易圈事件。俄國駐伊犁領事扎哈羅夫及在伊犁的俄商隨即撤回俄國。咸豐七年(1857年),俄國關閉駐伊犁領事館。咸豐八年(1858年)秋季,伊犁河發洪水,俄國駐伊犁領事館部分房舍被淹。同年10月,中俄就塔城貿易圈事件達成賠償事宜,俄國在伊犁領事館和塔城領事館及貿易圈內可駐紮俄軍50人。11月開始領事館修整被水淹泡的屋舍。咸豐九年(1859年)11月,俄國駐伊犁領事館重新開設[書 1][書 2][刊 1][刊 2][刊 3]

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新疆回變爆發,俄國駐伊犁領事館被毀。同年3月,俄國政府介入回變,伊犁危機爆發,俄國占領伊犁。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隨着《中俄伊犁條約》的簽訂,伊犁部分回歸中國。條約允許俄國繼續在伊犁和塔城設立領事館,同年在伊犁寧遠城(今伊犁伊寧市)北門外,關閉近20年的俄國駐伊犁領事館重新開設。1882年,俄國撤兵,領事館遷回寧遠城中。此後,芬蘭探險家馬達漢,日本探險家日野強等人先後受到俄國駐伊犁領事館的接待。1911年,辛亥革命影響到伊犁,新成立的伊犁政府曾為與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就近辦理交涉事宜,在寧遠城交涉局的基礎上建立了辦事處[書 1][書 2][刊 1][刊 2][刊 3]

民國六年(1917年),俄羅斯帝國爆發革命,帝國瓦解。俄國白軍因為在國內的戰爭中接連失敗,一些敗兵開始湧入新疆伊犁和塔城等地,俄國駐伊犁領事呂巴開始在伊犁境內招兵,並組織軍隊試圖與蘇聯紅軍對抗。在當時主政新疆的楊增新再三交涉下,呂巴才放棄徵兵活動[書 1][書 2]。俄國內戰爆發致使俄國貨幣盧布出現信用危機,俄國駐伊犁領事呂巴曾試圖將盧布與新疆貨幣綁定比值,遭到中方拒絕[書 1]。民國八年(1919年),蘇維埃俄國政府派代表與新疆地方政府簽訂《伊犁中俄臨時通商條款》,新疆當局同意在伊犁綏定(今伊犁霍城縣惠遠鎮)開設領事協議會。民國九年(1920年)9月,中國政府取消了原俄羅斯帝國駐華公使,並停止了各地領事館待遇。11月底,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在將駐伊犁領事的案卷、房屋和公物移交至中華民國伊犁道後,正式關閉[書 3]

俄國駐伊犁領事先後由扎哈羅夫(1852年-1863年)、廓羅斯托維茨(1863年-1868年)、帕夫里諾夫(1868年-1882年)、帕德林(1882年-1897年)、費多羅夫(1897年-1908年)、庫洪諾夫(1908年-1914年)、勃羅恩斯(1914年-1916年)、柏羅典(1916年-1917年)和呂巴(1917年-1919年)擔任[刊 4][刊 5][書 1]。俄國駐伊犁領事館先後參與了中俄西部邊界事務的談判工作以及《中俄塔爾巴哈台議定補貼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北京條約》《中俄訂閱特克斯河南牧場書》《中俄沿霍爾果斯河劃界議定書》《中俄訂借伊寧縣農事試驗場書》等條約的談判與簽訂工作[書 2][書 3]

在領事館設置之初,其職能為負責俄國通過伊犁與中國進行商務貿易活動和管理在當地進行商貿的俄國商人,在塔城貿易圈事件爆發後,領事館獲得了駐兵權,並在後期增加了駐兵數量。《中俄北京續增條約》簽訂後,俄國駐伊犁領事館擁有了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俄國駐伊犁領事館的機構設置也日益龐大,建立初期僅設領事與副領事,到了後期增設了武官、醫官、翻譯官,駐有武裝隊伍。並建立郵政、電報、銀行、學校等設施機構[書 2][書 3]

蘇維埃俄國駐伊犁領事協議會時期(1920年-1925年)

民國六年(1917年),蘇維埃俄國成立。蘇維埃俄國政府電告北洋政府改派原俄國駐伊犁領事館秘書金克維赤出任蘇維埃俄國駐伊犁領事。然而當時的俄國駐伊犁領事呂巴並未接受改任,要求新疆當局派兵保護領事館並威脅金克維赤回國。北洋政府隨後電告蘇維埃俄國外務委員會,稱中國政府尚未承認蘇維埃俄國政府,改派領事一事需暫緩,因此金克維赤被迫離新回蘇[書 1][書 2][書 3]

民國九年(1920年),俄國駐伊犁領事館正式關閉的同時,蘇維埃俄國駐伊犁領事協議會正式開展工作。該機構負責人先後由巴爾阿克(1920年-1921年)、庫里科夫(1921年-1922年)、巴蘭巴葉夫(1922年-1925年)擔任[書 1][書 2]

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時期(1925年-1962年)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蘇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華民國與蘇聯正式建交。在經過新疆與蘇聯政府的磋商後,決定將蘇維埃俄國駐伊犁領事協議會遷至原俄國駐伊犁領事館館址,並成立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民國十四年(1925年),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正式開設。蘇聯駐伊犁領事館設領事、副領事、秘書科、總務科、護照科、僑民接待室等,編制26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蘇聯駐伊犁領事館領事先後由瓦西里·彼德洛維奇,羅卓務斯克,恰特爾金,達巴申(1942年-1948年),阿里斯托夫(1948年-1950年)擔任。蘇聯駐伊犁領事館建立後開始建立附屬機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創辦國防書店,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創辦蘇聯醫院、成立伊犁商務代表分處,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伊犁蘇聯僑民協會和斯大林中學。蘇聯駐伊犁領事館在領事館設立的學校層不僅招收蘇僑學生,也招收中國公民作為學生。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蘇聯駐伊犁領事館參與協助了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張治中等人與三區革命政府代表阿合買提江等人的談判[書 1][書 2][書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駐伊犁領事館繼續保留,阿里斯托夫繼續擔任蘇聯駐伊犁領事。1955年,蘇聯駐塔城領事館和蘇聯駐阿勒泰領事館相繼關閉,蘇聯駐伊犁領事館的領區從伊犁各縣市擴大到了塔城專區阿勒泰專區。蘇聯駐伊犁領事館的主要工作包括受理蘇僑申請恢復蘇聯國籍的相關工作,領導領區內各蘇僑協會,辦理護照,公正事務,管理在領區內工作的蘇聯專家,開展中蘇聯誼活動等[書 1]。1957年以後,領事館編制裁減至1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駐伊犁領事先後由阿里斯托夫(1948年-1950年)、古沙諾夫(1950年-1953年)、申沈(1953年-1957年)、沙魯諾夫(1957年-1961年)、恰特爾金(1961年-1962年)擔任。1960年,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新增檔案館[書 1][書 2][書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面臨着勞動力短缺的狀況。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應蘇聯政府請求開始分批遣返在新疆的蘇僑。蘇聯駐伊犁領事館和新疆蘇聯僑民協會負責登記蘇僑,發放蘇僑證。然而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蘇僑證濫發、錯發的情況。並且出現使用蘇聯「出生證」、「邀請信」、「召喚書」等非官方證件越境的情況。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駐伊犁領事館副領事迪道夫、秘書切莫合寧科等人先後數次前往塔城地區鼓勵並組織邊民離開中國前往蘇聯。最終在1962年5月29日伊塔事件爆發,超過4萬名中國籍邊民前往蘇聯。此次蘇僑回國行動原計劃在3個月內,將在華6000戶,1.6到2萬蘇僑撤回蘇聯,而實際上此次活動持續了9年多,撤回蘇僑及家屬10餘萬人[書 1][刊 6][刊 7][刊 8]

1962年6月13日,蘇聯駐華大使斯捷潘·瓦西里耶維奇·契爾沃年科口頭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蘇聯當局認為關閉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是合宜的。6月18日,蘇聯駐伊犁領事通知蘇聯當局關閉駐伊犁領事館的決定。8月15日,中方接受保管領事館的房屋等財產。8月16日,領事館人員離新回蘇,蘇聯駐伊犁領事館正式關閉[書 1]

非領事館時期(1963年-)

領事館撤出後的1963年,領事館原有建築被改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幹部療養院。到1975年,領事館原有建築作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第一招待所使用。1982年以後,原有建築以伊犁賓館之名存在。2008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普查隊調查並建檔。2009年9月17日,俄(蘇)駐伊犁領事館舊址被列為伊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書 4][書 5]

建築

俄(蘇)駐伊犁領事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迎賓街伊犁賓館內,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現存主要4棟俄式建築,還有水塔等設施及列寧半身銅像。各建築間有柏油路相接。其中領事館工作人員的辦公場所和接待室坐北朝南,正對伊犁賓館大門。建築大門兩側各有一尊中國形象的石獅。一號建築共9間房間,牆壁嵌壁爐,地面鋪地板[書 4][書 5]

另外三棟建築均位於一號建筑北側。其中總領事辦公室和宿舍位於三棟建築最西側。總領事辦公室和宿舍坐南向北,屋內配有壁爐等設備。有尖頂門廊,門兩側為石獅,門前樹有旗杆。另外兩棟建築是領事館工作人員的宿舍及辦公室,其中一棟與總領事辦公室和宿舍相鄰,同樣坐南向北,有5間房間。另一棟與其隔路相對,有4間房間。院落中心有調配領事館用水的青磚水塔,高20米,平面為六邊形,內有木質樓梯。列寧銅像位於辦公場所與接待室建築南側20米處。建築外貌因牆壁的粉刷、房頂的修繕有所改變,屋內加設暖氣管,也影響到建築保存[書 4][書 5]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書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新疆通志·外事志》編纂委員會 (編). 新疆通志(第25卷)·外事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 56–59. ISBN 978722803800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伊宁市文史资料(第11辑). 1995: 40–50. 
  3. ^ 3.0 3.1 3.2 3.3 3.4 3.5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史地方編纂委員會 (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378–380. ISBN 7-228-08827-1. 
  4. ^ 4.0 4.1 4.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卷1).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47–49. ISBN 978-7-5469-6643-4. 
  5. ^ 5.0 5.1 5.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216–217. ISBN 978-7-03-032497-9. 
期刊
  1. ^ 1.0 1.1 1.2 紀大椿. 沙俄驻新疆各领事馆的建立年代. 新疆社會科學. 1982, (01): 75–78. 
  2. ^ 2.0 2.1 2.2 趙劍鋒. 晚清俄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42 (04): 64–67.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4.04.013. 
  3. ^ 3.0 3.1 3.2 安英新. 俄(苏)驻伊犁领事馆的置撤. 西域研究. 2010, (03): 37–41. doi:10.16363/j.cnki.xyyj.2010.03.001. 
  4. ^ 房建昌. 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及领事馆的渊源和历任总领事及领事考——兼论外交机构的沿革及其主要活动.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02): 74–82. 
  5. ^ 房建昌. 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考.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02): 43–50.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1995.02.010. 
  6. ^ 頓時春; 陳伍國. 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的历史渊源. 中共黨史資料. 2009, (01): 136–146. 
  7. ^ 李丹慧. 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 歷史研究. 2003, (03): 80–99, 191. 
  8. ^ 賴洪波. 伊犁外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 2005, (01):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