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遺址
康家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街道康家村 |
分類 | 陝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編號 | 113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康家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坐落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處約30千米的相橋街道康家村。地勢北高南低,中心是一座高圪塔[1]:7。南距渭河4.5千米,西距離石川河4千米[2]:56,同時也被西韓鐵路穿越。現存遺蹟東西長約420米,南北長約460米,面積大約19萬平方米[3]:214。於1973年在村民平整土地時被發現。從1981年起和1985-1987年先後歷經四次試掘與兩次正式發掘[4]:216,1988年9月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5]:247。
1992年6月29日,康家遺址正式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列[6],2001年6月29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發掘歷史
康家遺址於1973年在村民平整土地時被首次發現,1981年秋季陝西省舉行全省文物大普查之際針對該遺址進行了複查,確定康家遺址是一處具有重要意義的龍山文化村落遺址。同年秋季直至1982年春,西安半坡博物館與臨潼縣(今臨潼區)文化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2]:56。1985年秋至198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家考古隊針對康家遺址進行了兩次正式發掘。與其餘陝西省東部地區若干龍山文化遺址類似,臨潼康家遺址分布於渭河流域及其支流。屬於陝西省龍山文化類型之一[1]:3[4]:216。1988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對康家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5]:247。
發掘成果
試發掘
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於1981年秋至1981年春聯手組建考古小分隊,針對康家遺址進行了試掘,面積合計為800平方米,開探方4個(均為77米形式),探溝11個(均為47米形式)。這次試挖掘總共發現了房屋遺蹟、灰坑、陶窯、墓葬與一些漢墓。以康家村北部的排水溝為分界線,將遺址劃分為溝南兩個自然區域,其中溝南分為漢代文化層與龍山文化層共計兩個文化層,溝北共計五個文化層[2]:56-57。
房屋
此次發掘共發現大約30座白灰面房屋,其分布有序,排列整齊。基本是以南北為行、東西為排的順序進行排列。形狀近似正方形或長方形,形式分為半地穴式與地面兩種形式[2]:57。
灰坑
灰坑共清理21座,有數量占比較多的圓形袋狀與極少的方形圓角總共兩種形狀。其中袋狀灰坑口子小坑底大,口徑一般大約1米,最小0.6米;底徑一般大約在3.5至4米之間,最小1.5米,最大5米以上;深度一般在2至3米之間,最深大約接近4米。周壁清晰,底部既大又平坦[2]:58。
陶窯和墓葬
陶窯僅於遺址北部發現兩座。墓葬僅發現兩座豎穴土壙墓,口部於第四層開口[2]:59-60。
正式發掘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於1985年秋至1987年針對康家遺址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發掘[1]:3。
居址
房屋總共包含半地穴單式與雙室兩種形式,其中以半地穴單式為主要形式。絕大多數房屋偏北方向均囊括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黑灰面的圓形灶面,略高於厚度約0.5至1厘米的白灰面,亦多少帶有小龕與火爐。此種房屋最大的特點即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少的以二、三間為一組,多的以三、五間為一組,有些組連組的形式則形成了一處布局嚴謹縝密的原始村落。然而僅發現了一座半地穴雙室房屋,形狀與客省莊二期文化遺址「呂」字型房屋基本相似,居住面採用的是硬土面[1]:3。
灰坑
灰坑以圓形袋狀占多數,筒狀與方形圓角袋裝占極少數,有些坑口以下部位直徑小並幾乎為垂直狀態,有些形狀呈瓶頸狀;有些坑底部分包含小坑;有些坑底為存放穀物而鋪墊的木板;還有一些內部埋藏人類或家畜的骨骼[1]:3。
陶窯
陶窯主要採用橫穴式,其中窯室與火膛均為圓形。依靠地面下兩條呈斜坡狀的火道相通,並在地面上互相隔離。平面上整體呈現「8」字形,而窯室底部的火道外側分有部分支火道,即呈現「非」字形[1]:3。
墓葬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是墓葬的主要形狀,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要墓式,其餘墓式還包括俯身與屈肢葬等,小型墓葬一般情況下未附有葬具,同時缺乏隨葬品[1]:3。
工具與用具
磨製是石器的主要形式,種類包括斧、鏟、刀、錛、鑿、鐮、錘、杵、鏃等。其中以石刀數量居多,最常見的為長方形單孔石刀,其穿孔多數位於臨近刃部的中部位置。其餘還囊括雙孔石刀,其穿孔大多位於刀刃兩側偏背部區域。石鏃在數量上僅次於石刀。骨鏟也占較多數,大多以家畜下頜骨製成。陶拍為長方形或梯形,拍面為圓鼓狀,背部呈寬鋬狀[1]:3-4。
陶器
夾砂灰陶是陶器的主要形式,其次為泥質灰陶,極少數採用夾砂紅陶與泥質紅陶。使用鬲及部分罐儲藏陶胎夾砂,砂粒粗細則隨器物大小而發生變化[1]:4。
第三次發掘
1988年9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對康家遺址展開了第三次發掘,此次發掘總共開採十七個55米探方。面積425平方米,平均厚度為2至5.5米。基本上以客省莊文化堆積為主,還有部分漢代墓擾亂。此外還發現房址19座、灰坑4個、墓葬1座[5]:246-247。
房址布局
房址為東西方向一字排列,門向南。房址背面依照房子走向有一條不規則灰溝。層數以五、六層為多數。房子被分為多個組別,少則二、三間為一組,多則五、六間為一組。平面形狀呈長方圓角形「凸」字狀。門道多位於南壁中心,面積一般達10至12平方米。中心偏北一般為灶的設立點,個別灶面有一件炊器。室內柱洞數量不等。居住面全部採用白灰面。灰坑形狀不太規整[5]:247。
遺物
陶器種類包括鬲、罐、瓮、盆、豆、杯、甑等類,夾砂灰陶為質地的主要類別,泥質陶較為少見。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也有一定比例;石器基本上全為磨製石器,細石器占極少量,器類主要含有刀、斧、錛、鏟與一件形狀不規則的細石核。此外還發現有少許骨器與蚌器[5]:247。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魏世剛. 试论“陕西龙山文化”康家类型. 文博. 1995, (5): 3-9 [202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 –透過知網.
- ^ 2.0 2.1 2.2 2.3 2.4 2.5 魏世剛. 陕西临潼康家遗址第一、二次试掘简报. 史前研究. 1985, (1).
- ^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家考古隊. 陕西临潼县康家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與文物. 1988, (5-6). ISSN 1000-7830.
- ^ 4.0 4.1 董霄雷. 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 (博士論文). 吉林大學. 2019-06-01 [202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3).
- ^ 5.0 5.1 5.2 5.3 5.4 閻, 毓民; 段, 清波. 临潼康家遗址第三次发掘. 中國考古學年鑑 (文物出版社). 1989-01-01: 246–247 (中文(中國大陸)).
-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撤销陕西省第一、二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陝西政報. 1992-06-29, (12): 21-29 [202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透過知網.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4-07-21 [2022-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