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承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承槱(1885年—1970年6月23日)字蓬生湖北枝江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官員。[1]

生平

張承槱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張承槱退學歸國。1906年,張承槱入上海中國公學學習。[1]

1911年武昌起義發生後,中國公學學生張承槱結識上海洪門首領田鑫山,在幫會內通過宣傳,得到死士三千多人。張承槱將該情況報告于右任,準備西援武漢,但于右任主張將這支隊伍用來光復上海。張承槱乃和陳其美決定分別策反駐上海的清朝軍隊。張承槱只身前往面見淞滬巡防營統領梁敦綽,說服梁敦綽守中立。1911年11月3日,張承槱率敢死隊300多人作為先鋒,進攻江南製造局,張承槱兩腿負傷,仍然帶傷轉攻上海道衙門,並連夜再度進攻江南製造局。11月4日上午,上海光復,張承槱被推舉為北伐軍總司令,兼滬軍敢死隊總司令。不久,張承槱率部攻占鎮江,和其他起義軍會攻南京。後來,張承槱改任六合軍政分府總司令。[1][2]

1913年春,張承槱辭職留學美國。歸國後,從1918年到1928年,歷任北京政府財政部鹽務部部長,哈爾濱江蘇山東等地鹽務稽核所所長、長江巡緝局局長。1930年,出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審計部次長。1936年後,先後調任江蘇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等省審計處處長,駐中紡公司審計處處長。1946年,任辛亥首義同志會名譽理事。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赴台灣[1]1949年5月到1956年9月,任監察院審計長

1970年6月23日,張承槱在台北逝世。[1]1971年,獲得褒揚令

家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