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魯克號重型登陸艦
HMAS Tobruk | |
---|---|
概觀 | |
艦種 | 重型登陸艦 |
擁有國 | 澳大利亞 |
艦級 | 圓桌級後勤登陸艦改型 |
製造廠 | 澳大利亞卡靈頓造船廠 |
下訂 | 1977年11月3日 |
動工 | 1978年2月7日 |
下水 | 1980年3月1日 |
服役 | 1981年4月23日 |
退役 | 2015年7月31日 |
結局 | 2018年6月29日自沉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353噸 |
滿載排水量 | 5791噸 |
全長 | 艦體全長:127米 |
全寬 | 18.3米 |
吃水 | 4.9米 |
動力 | 2座米爾李斯·布萊克斯通KDMR8型柴油機 2軸推進 |
功率 | 9,600匹馬力(7,2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18節(33.3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15節(27.8公里每小時)航速下8,000海里(15,000公里) |
乘員 | 2012年:148人(含軍官13人) |
偵搜系統 | 凱文·休斯1006型水面搜索雷達 凱文·休斯1007型航海雷達 |
武器裝備 | 新造時: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兩門 12.7毫米機槍兩挺 最終武裝: 迷你颱風武器站兩座 12.7毫米機槍6挺 |
艦載機 | 主貨艙甲板兩架直升機 後部飛行甲板1架直升機 兩處均可停泊CH-47 契努克 |
其它 | 300名(長期)或500名(短期)士兵 1300噸貨物,或330延米車輛 LCM-8機械化登陸艇兩艘 人員機動登陸艇兩艘 浮橋兩座 |
托布魯克號重型登陸艦(HMAS Tobruk),是澳洲皇家海軍的一艘重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Heavy,縮寫LSH)。本艦基於英國皇家輔助艦隊的圓桌級後勤登陸艦修改而來,是一艘擁有人員、裝甲車輛和坦克的滾裝運輸和搶灘登陸能力,同時兼具一定的航空能力的多用途兩棲戰艦。
本艦艦名取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托布魯克圍城戰。是役澳大利亞海軍廢鐵區艦隊冒險為遭到圍困的澳大利亞第9師運送補給和兵員,協助盟軍地面部隊成功堅守托布魯克[1]。本艦是澳大利亞海軍第二艘以「托布魯克」為名的軍艦,前一艘是戰鬥級驅逐艦托布魯克號。本艦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海軍第一艘多用途兩棲戰艦[2]。
設計和概述
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陸軍迫切需要擁有長期的海運能力,他們尤其希望能有一艘專門作此用途的貨輪。陸軍曾在越南戰爭期間徵用過澳大利亞航運公司的兩艘商船傑帕里特號布納魯號來運輸陸軍人員和裝備,但到了70年代澳大利亞航運公司已經無法提供能滿足陸軍需求的運輸船,故此繼續依賴民用船隻顯得不切實際。最終澳大利亞軍方決定專門為此建造一艘新船,由澳大利亞海軍操作使用[3]。陸軍並不要求該艦擁有搶灘能力,但海軍為了儘可能增大該艦的靈活性,將搶灘能力列為必須的要求。1975年,海軍頂着陸軍的反對,成功地說服軍隊建設委員會(Force Structure Committee)加上了對搶灘能力的要求,3月19日委員會批准建造一艘重型登陸艦(LSH)[4]。
新艦的母型最終選定為英國皇家輔助艦隊的貝德維爾爵士號。貝德維爾爵士號是圓桌級後勤登陸艦的2號艦,英國皇家輔助艦隊在吸收了首艦蘭斯洛特爵士號服役後的經驗教訓,加以完善建造了貝德維爾爵士號[1]。澳軍的修改並不大,以儘可能降低建造風險,主要的修改在於,讓新艦擁有操作重型直升機的能力,增設一個操作間,並增設一台可以吊運70噸重貨物的起重機,另外根據澳軍自身習慣做了點小修改。新艦同英國的圓桌級一樣,是按照民用標準建造,故此承受傷害的能力要弱於一般的軍艦[5]。
概述
本艦長127米,寬18.3米,吃水4.9米,標準排水量3353噸,滿載狀態下為5791噸[6]。兩台米爾李斯·布萊克斯通KDMR8型柴油機,能為兩根傳動軸提供9,600匹馬力(7,200千瓦特)的動力[7]。本艦採用的引擎和英國版本不一樣,導致服役初期有相當多的問題[8]。最大航速18節(33.3公里每小時),15節(27.8公里每小時)航速下航程為8,000海里(15,000公里)[7]。艦艏另外安裝有一台400匹馬力(300千瓦特)的推進器,能讓本艦在複雜水域航行[9]。2012年時的編制為148人,其中包括13名軍官[7]。
本艦的武裝最初是兩門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外加兩挺12.7毫米機槍[10]。90年代左右,兩門主炮拆了下來[11],換成兩座迷你颱風12.7毫米武器站,使得全艦機槍增加到6挺[6]。本艦電子設備包括凱文·休斯的1006型水面搜索雷達和1007型航海雷達[7]。
本艦可以長期裝載300名士兵(短期裝載可以達到500人),同時可以裝載1300噸貨物或330延米車輛(相當於18輛M1或者豹1型坦克,加上40輛M113裝甲運兵車或者ASLAV)[6][7][10]。艦內坦克甲板經過加固,長度貫穿全艦,貨物和車輛可以從艦艏和艦艉的跳板直接送入艦內[6][12]。艦艏艙門可以向兩側平行打開,然後放下艦艏跳板,並調整長度和高度,方便直接在海灘和碼頭上裝卸。艦艉艙門則可以兼作跳板,在有合適的設施的時候可以方便裝卸,或者在海上作業時直接送進登陸艇[12]。此外還有一座可起吊70噸的起重機,和兩座8.5噸的吊機[6][10]。主甲板可以停靠兩艘LCM-8機械化登陸艇,另有兩艘人員機動登陸艇停放在起重機的位置[6][10]。艦側裝備有兩座接駁浮橋,可以用來延長艦艏跳板,也可以用來靠岸裝卸[9]。
本艦艦艉的直升機平台可以停放一架威斯特蘭德海王式直升機,而主甲板清空後可以容納CH-47 契努克大小的直升機[7][12]。兩處可以同時操作,並且都能為直升機提供加油服務[6]。
艦歷
建造過程
1975年,軍方批准採購一艘重型登陸艦[4]。1976年,軍方為本艦擬定了艦名「托布魯克」[1]。1977年5月,佛爾傑克斯造船廠的卡靈頓造船廠參加了競標。同年11月3日,雙方簽署了建造合同[13]。1978年2月7日,工廠安放龍骨,正式開始建造過程[10]。1980年3月1日,時任澳大利亞總督澤爾曼·科文的夫人安娜·科文主持了本艦的下水儀式[6][14]。本艦的建造過程被勞資糾紛延誤了4個月,一直到當年12月才第一次離開船塢,而最終造價也達到了5900萬澳元,比一開始的預計價格高出42%[15][16]。1981年初,本艦由海軍、陸軍和民間人士聯合操作,在紐卡斯爾和斯蒂芬斯港進行了海試。同年4月7日完成舾裝,11日交付予海軍,23日正式在紐卡斯爾入役[17]。
1980年代
托布魯克號甫一服役,即趕往母港布里斯班的莫里頓基地,隨後又進行了多次海試。這些海試全部在冬天舉行,一方面是為了測試性能,另一方面是為了研究直升機和搶灘的運用方式。海試總體而言算是成功的,但托布魯克號的引擎在測試中麻煩不斷,排污系統也有問題[18]。同年春天,托布魯克號第一次執行任務,澳大利亞皇家炮兵第16防空團從阿德萊德運到阿爾馬港。完成任務後托布魯克號前往菲利普港灣,但是在火車站棧橋遇到了嚴重的引擎故障,被迫停船修理。修理過程中人們發現托布魯克號的主機控制系統非常不可靠,只好返回布里斯班,在那裡重新設計、製造了控制系統。重新修好後,托布魯克號再次出海進行測試,這次排污系統又出現了嚴重的故障,一名澳大利亞海軍候補軍官在隨艦參加航海練習時吸入毒氣身亡[19]。
1982年2月15日,托布魯克號離開布里斯班,執行第一次海外任務,為澳大利亞皇家空軍運送8架UH-1直升機和必須的補給品,前往西奈半島參加多國觀察員部隊。3月19日,托布魯克號抵達以色列阿什杜德,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艘造訪以色列的軍艦。4月30日,托布魯克號返抵布里斯班。5月,托布魯克號運送颶風救援物資前往東加(湯加)。同年參加了在布里斯班舉行的1982年英聯邦運動會。1983年初,托布魯克號前往馬來西亞,協助空軍從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巴特沃斯基地撤出部隊。1984年2月,前往新西蘭參加演習,同年8月抵達圖瓦盧,為太平洋島國論壇的舉辦運送物資。[20]
1985年底,莫里頓基地關閉,托布魯克號所屬的兩棲中隊也隨之解散,托布魯克號轉為隸屬於悉尼的海軍東部基地。[21]
1987年5月,斐濟突發政變。澳軍方隨即組建部隊前往斐濟,一俟有變即執行莫里斯舞蹈行動,撤離澳大利亞平民。當月21日,托布魯克號搭載着陸軍軍需品和5架直升機離開悉尼,23日在諾福克島又裝上澳大利亞皇家步兵團第1營「B」連,26日在蘇瓦外海與導彈護衛艦悉尼號、驅逐護衛艦巴拉馬打號和補給艦勝利號會合。此時斐濟局勢已經逐漸明朗,澳軍方判斷不需要繼續執行撤僑任務,於是托布魯克號在海上把裝載的人員和物資轉移到其他艦隻,其後調頭到薩摩亞的阿皮亞為太平洋島國論壇提供支持。莫里斯舞蹈行動暴露了澳大利亞國防軍的海外行動能力的短板:陸軍部隊缺乏兩棲登陸行動的經驗,而海軍的直升機又不能吊運陸軍的軍需品。[22]
1988年初,托布魯克號執行了一次到新西蘭的訓練航海任務。同年4月,瓦努阿圖發生政治危機,澳軍方下令托布魯克號準備運載一支澳軍陸軍部隊前往當地協助撤僑。當時托布魯克號正運載着一批物資和3架海王式直升機,5月24日托布魯克號匆匆趕到港口,發現命令取消,也就沒有卸貨。1989年初,托布魯克號運載着澳大利亞皇家步兵團第6營的車輛和補給前往美國西海岸,參加在蒙特里灣舉行的美、英、加、澳四國聯合兩棲作戰演習。隨後托布魯克號出訪加拿大。同年12月,托布魯克號發現因震動過大造成了損傷,需要臨時安排在紐卡斯爾進行維修。震動的原因有可能是其主機超過了設計值進行高負荷運轉。[23]
1990年代
1990年1月26日,托布魯克號接到命令要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撤僑,於是立即從悉尼出發。2月初,正當托布魯克號還在路上時,命令又取消了。同年3月5日,托布魯克號和悉尼號離開悉尼,準備前往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參加澳新海灣登陸行動75周年紀念儀式。4月25日,托布魯克號攜帶者車輛、物資和輔助人員抵達當地,其乘員也有不少人前往當年的戰場參加紀念活動。[24]
1991年,托布魯克號在佛爾傑克斯造船廠的新浮船塢接受改裝。由於碼頭工人罷工的緣故,改裝頗有延誤。[25]
1992年12月,托布魯克號參加了安撫行動,前往索馬里參加國際維和行動。12月5日,休假人員召回,22至26日,托布魯克號進行了一系列演練,其後出發前往湯斯維爾[26],裝載了皇家步兵團第1營的車輛和補給,以及澳大利亞第3/第4騎兵團一部[27][26][28]。但是艦上的排污系統再次出現嚴重故障,導致裝載行動受到拖延,托布魯克號因此拖到1993年1月1日才正式起航[27]。托布魯克號和傑維斯灣號的海運行動,是澳軍自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海運行動[28]。當月19日,托布魯克號抵達摩加迪休(摩加迪沙),20日完成卸載[26]。接下來的幾天托布魯克號一直停留在錨地,讓美軍海豹部隊作為訓練模擬,為美軍攔截一艘即將到來的走私武器的商船作好準備[26][28]。26-28日,托布魯克號在肯尼亞蒙巴薩逗留,裝載準備用於建設美國駐索馬里大使館的建築物資[26]。此後托布魯克號多次前往蒙巴薩載運人道主義救援物資,4月底前往塞舌爾的港口進行訪問[27]。駐索馬里期間,托布魯克號不但為駐軍提供補給,5月14日,駐當地澳軍人員開始將設備打包裝船,20日托布魯克號離開索馬里回國[27][26]。返航途中托布魯克號順道訪問了迪戈加西亞島和新加坡,隨後在湯斯維爾卸載,6月21日返回悉尼[26]。
1993年,澳大利亞政府打算在1994年購買兩艘美國二手新港級戰車登陸艦(坦克登陸艦)來代替托布魯克號和傑維斯灣號,而托布魯克號則打算封存或者轉租給新西蘭皇家海軍。新西蘭政府的確想要有一艘海運船隻,但新西蘭海軍不管是經費還是人手都比較緊張,不足以租下托布魯克號。兩國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994年9月,最後還是沒有達成協議。另一邊,兩艘新購艦船在改裝成卡尼姆布拉級兩棲登陸艦時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難,托布魯克號的退役日期於是延遲到1996年年中,期間照常服役[29]。在和新西蘭結束談判後,澳海軍又找上了英國輔助艦隊;那時候輔助艦隊正準備讓麾下一艘圓桌級退役,打算用托布魯克號作為替補。1994年12月,一支英國代表團抵達澳大利亞查驗托布魯克號的狀況,不過並沒有完成交易。1995年,葡萄牙海軍表達了購買的意向,1996年葡萄牙人還一度派人來查看艦況。1997年,新的自由黨政府上台,並認為兩艘坦克登陸艦還是不足以取代托布魯克號的重型載運能力,決定繼續保留托布魯克號直到2010年。這期間托布魯克號因待價而沽一直缺乏充足的維護,也沒有進行大修,艦況日漸惡化[30]。
1994年9月,托布魯克號運載着一支澳大利亞維和部隊到布干維爾,以維護和平談判,試圖結束布干維爾內戰。談判以失敗告終,期間托布魯克號的一架海王式直升機遭到輕武器襲擊而受損,這也是澳海軍自越南戰爭以來第一次出現損失[31]。1997年10月,內戰各方達成協議,同年11月托布魯克號帶着一支和平監督部隊重返布干維爾。1998年1至4月期間,托布魯克號多次運送物資前往布干維爾;之後在同年9月,2000年2月,托布魯克號再次前往布干維爾。最後一次是在2003年8月,迎接結束任務的和平監督部隊回國。此外,1999年的東南亞國際軍事演習中,托布魯克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32]。
1999到2000年間,托布魯克號為東帝汶的國際維和部隊提供支援。1999年8月30日,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投,最終獨立,當天托布魯克號帶着澳大利亞第3旅一部出發,以備從東帝汶撤離澳大利亞人和其他外國人的需要。東帝汶在公投後陷入動亂,9月中旬印度尼西亞政府同意國際維和部隊(東帝汶國際部隊)進駐東帝汶。9月18日,托布魯克號在英國驅逐艦格拉斯哥號護送下離開達爾文,21日抵達帝力。接下來9、10月間托布魯克號6次前往東帝汶,直到11月才返回悉尼整修。2000年3、4月托布魯克號又兩度前往東帝汶。[33]
2000年以後
2000年年中,所羅門群島發生政治危機,6月初烏魯法阿魯總統被民兵劫持並隨後辭職。6月8日,托布魯克號抵達首都霍尼亞拉協助撤僑,成功將486人撤出並送往澳大利亞的凱恩斯。隨後托布魯克號稍作整修,又在6月底重返所羅門群島,充當各方和平談判的場地。7月間托布魯克號基本都在霍尼亞拉,8月2日雙方簽訂協議,托布魯克號才返回澳大利亞。同年12月,托布魯克號為駐所羅門群島的國際和平監督部隊提供補給。2001年2月7日,衝突雙方在艦上簽訂了和平條約,15日托布魯克號返國[34]。2001年底至2002年初,托布魯克號參加了放鬆行動,將澳方截獲的非法移民遣送往諾魯(瑙魯)和聖誕島。2002年4月,托布魯克號又一次前往東帝汶,為駐在東帝汶的澳軍部隊提供補給[35]。
2005年4月,托布魯克號從悉尼出發,4月18日裝上了20輛ASLAV裝甲車,5月9日抵達科威特,這些車輛隨即用來武裝澳軍駐伊拉克部隊。接着托布魯克號訪問了印度,6月22日返抵悉尼[36]。
2006年3月,托布魯克號前往印尼的尼亞斯島,紀念2005年在當地的一架海王式直升機墜機事件。隨後托布魯克號前往新喀里多尼亞附近,參加南十字演習。接着到菲律賓,在那裡運一架OV-10野馬偵察攻擊機回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37]。托布魯克號和兩艘卡尼姆布拉級兩棲登陸艦一起組隊,成為二戰以來澳大利亞首次成立的兩棲應急部隊[38]。5月中旬,托布魯克號在前往菲律賓的途中收到緊急命令而返航,並帶上第3旅一部前往應對東帝汶暴力危機。托布魯克號5月23日離開湯斯維爾,幾天後抵達帝力;隨後托布魯克號又回到湯斯維爾裝載物資,6月初再次抵達東帝汶。6月底返國[39]。同年托布魯克號運送一批材料到伊拉克,以協助澳陸軍的阿富汗重建部隊展開工作。歸程途中訪問了菲律賓,2007年4月返回澳大利亞。[40]。
2008年,托布魯克號參加了在夏威夷舉行的年度環太平洋軍事演習[41]。托布魯克號6月10日出發,8月18日返回。在演習中美軍的兩棲突擊載具搭載了托布魯克號並實施登陸[42][43]。10月,托布魯克號為陸軍的土著社區援助行動運送物資[44]。
2009年2月22日,打倒男孩樂隊在托布魯克號艦上舉辦了一場演唱會[45]。4月3日至6月24日,參加了澳軍的邊境海域巡邏行動[46],其中4月16日一艘非法移民船發生爆炸,托布魯克號也趕往救助,為傷者提供醫療服務,並用海王式直升機將傷勢嚴重者送往基地[47]。5月初,托布魯克號遣送136名非法移民前往聖誕島[48]。是次行動期間托布魯克號共有79天在海上,僅有4天回港,前後共載運250名非法移民[46]。10月,托布魯克號前往薩摩亞,參加對薩摩亞地震災民的救助工作[49]。
2010年4月,托布魯克號接受了一次延壽維護。至當年5月,托布魯克號已經在澳海軍服役期間行駛過了823,587海里(1,525,283公里)的航程[49]。9月初,托布魯克號和兩艘卡尼姆布拉級兩棲登陸艦參加了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舉行的年度太平洋夥伴關係演練[50]。
2011年初,托布魯克號因為推進軸問題而進行了一次大修。3月7日臨時維修完成,托布魯克號重新恢復「48小時戒備」狀態,而更正式的維修則留待以後再說[51]。3月11日,突發日本東北地震,托布魯克號和悉尼號一起進行戒備狀態,隨時等候命令運送物資和技術人員前往日本救災[52]。5月,托布魯克號在悉尼開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維修[53]。8月底至9月初,托布魯克號一度恢復勤務,但旋即在9月到10月繼續進行維修[54]。
2013年6月,托布魯克號再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參加美國海軍舉辦的太平洋夥伴關係海上演練[55]。這次演練長達7周,托布魯克號一直充當演練的司令部,隨行的則是日本驅逐艦山霧。10月,參加了2013年國際海上閱兵[56]。11月18日,托布魯克號返回湯斯維爾,為受到颱風海燕襲擊的菲律賓獨魯萬市和萊特島沿海地區提供援助[57]。12月21日返回悉尼[58]。
2015年3月,托布魯克號到瓦努阿圖,為氣旋帕姆襲擊地區提供幫助[59]。6月19日,托布魯克號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訪問紐卡斯爾[25]。25日返抵悉尼[25][60]。7月31日,正式退役[14][60]。在其34年的服役生涯中,托布魯克號共航行了947,000海里(1,754,000公里),參加了26次主要行動,是澳大利亞軍隊所有單位之最,亦使其獲得了「澳大利亞海軍的騾馬」的稱號[61]。
2016年12月2日,有關方面決定在2018年拆解托布魯克號[62]。同年底托布魯克號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同時開始着手拆解的準備工作[63]。
有多個團體希望將托布魯克號變成一座海底的潛水船礁。他們希望能讓托布魯克號成為一個旅遊景點[64][65]。2018年6月29日,托布魯克號在班德堡和赫維灣之間自沉[66]。原本的計劃是要讓龍骨座底,但實際上艦體右傾,以右舷着底,導致很難用於潛水活動[67][68]。
注釋
- ^ 1.0 1.1 1.2 Doolan (2007), p. 15.
- ^ Landing Ship, Heavy (LSH).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9年10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20日).
- ^ Jones, in Stevens (2001), p. 222.
- ^ 4.0 4.1 Doolan (2007), pp. 8–13.
- ^ Doolan (2007), pp. 16–18.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Royal Australian Navy, HMAS Tobruk (II) – Part 1
- ^ 7.0 7.1 7.2 7.3 7.4 7.5 Saunders (ed.), (2012), p. 32.
- ^ Doolan (2007), pp. 28–30.
- ^ 9.0 9.1 Gillett (1988), p. 81
- ^ 10.0 10.1 10.2 10.3 10.4 Sharpe (ed.), (1998), p. 30
- ^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07), Last blast for Bofors
- ^ 12.0 12.1 12.2 Gillett (1988), p. 80
- ^ Doolan (2007), pp. 25–26.
- ^ 14.0 14.1 Krishnan, Shuba. HMAS Tobruk decommissioned in Sydney after 35 years of Navy humanitarian missions.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31 July 2015 [31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3).
- ^ Doolan (2007), pp. 30–36.
- ^ Doolan (2007), pp. 45–49.
- ^ Doolan (2007), pp. 50–54.
- ^ Doolan (2007), pp. 54–56.
- ^ Doolan (2007), pp. 57–66.
- ^ Jones, in Stevens (2001), p. 243
- ^ Doolan (2007), pp. 69–73.
- ^ Doolan (2007), pp. 74–82.
- ^ Doolan (2007), p. 82–88.
- ^ 25.0 25.1 25.2 Doherty, Peta. Gun salute for HMAS Tobruk's final voyage to Newcastle. Newcastle Herald. 19 June 2015 [24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Royal Australian Navy, HMAS Tobruk (II) – Part 2
- ^ 27.0 27.1 27.2 27.3 Doolan (2007), pp. 89–101.
- ^ 28.0 28.1 28.2 Morley, Dave. Restoring hope in Africa. Navy News (Royal Australian Navy). 13 August 2015: 17 [10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 ^ Doolan (2007), pp. 105–107.
- ^ Doolan (2007), pp. 110–113.
- ^ Doolan (2007), pp. 107–110.
- ^ Doolan (2007), pp. 115–119.
- ^ Doolan (2007), pp. 121–125.
- ^ Doolan (2007), pp. 127–131.
- ^ Doolan (2007), pp. 133–136.
- ^ Doolan (2007), pp. 138–141
- ^ Doolan (2007), pp. 143–145.
- ^ Sea Power Centre (2006)
- ^ Doolan (2007), pp. 145–147.
- ^ Brooke (2008), Tobruk spirit
- ^ RIMPAC 2008 Australian units. United States Navy.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4 August 2008).
- ^ Aloha RIMPAC (新聞稿). Department of Defence. 10 June 2008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Homecoming for HMAS Tobruk (新聞稿). Department of Defence. 19 August 2008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HMAS TOBRUK and HMAS BRUNEI assist AACAP. Department of Defence. 28 October 2008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 ^ AAP. Fall Out Boy to play on HMAS Tobruk. ABC News. 2 February 2009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4).
- ^ 46.0 46.1 High Praise for Crew. Navy News (Department of Defence). 23 July 2009 [2 August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2).
- ^ Knox, Malcolm. Many questions but far too few answers. Brisbanetimes.com.au. 17 April 2009 [5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Karvelas, Patricia. Refugee influx crowding detention centre. The Australian. 4 May 2009 [5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6).
- ^ 49.0 49.1 Tobruk Marks Major Milestones. Royal Australian Navy. 26 May 2010 [23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February 2011).
- ^ HMAS Tobruk takes charge at Pacific Partnership. Defence News. Department of Defence. 1 September 2010 [1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Cooper, Hayden. Call for heads to roll over rust-bucket Navy. ABC News. 7 March 2011 [12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Ellery, David. Australia sending ships to Japan. The Canberra Times. 14 March 2011 [17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6 July 2011).
- ^ Amphibious Ship Update. Media release (新聞稿). The Hon. Jason Clare MP Minister for Defence Materiel. [11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May 2011).
- ^ Decommissioning of HMAS Kanimbla (新聞稿). Minister for Defence Materiel and Minister for Defence. [18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December 2011).
- ^ ADF personnel participate in humanitarian mission. Defence News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19 June 2013 [25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1).
- ^ Participating Warships. International Fleet Review 2013 website.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3 [14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December 2013).
- ^ McPhedran, Ian. Relief ship HMAS Tobruk leaves Townsville bound for the Philippines. The Herald Sun (News Corporation). 18 November 2013 [21 November 2013].
- ^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HMAS Tobruk returns home after aid mission. The Brisbane Times. 21 December 2013 [26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 ^ Tropical Cyclone Pam: HMAS Tobruk on its way to Vanuatu to help with rescue efforts. ABC News. 20 March 2015 [22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 ^ 60.0 60.1 Harrison, Claudia. Tobruk home to heroes' farewell. Navy Daily (Royal Australian Navy). 25 June 2015 [26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Morley, Dave. Better than a 'Mitsi'. Navy News (Royal Australian Navy). 13 August 2015: 15 [10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 ^ Moore, Tony. Fraser Coast wins the battle for HMAS Tobruk. Brisbane Times. 2 December 2016 [3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
- ^ Tickets for ex-HMAS Tobruk tours sold out. News Mail. [201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語).
- ^ Johnson, Hayden. HMAS Tobruk may be scuttled for divers off Hervey Bay. Fraser Coast Chronicle. 5 February 2015 [26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Bryan, Emily. Tasmania bids for Navy dive ship.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7 September 2013 [26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1).
- ^ Ex-HMAS Tobruk scuttled off the Queensland coast to become dive wreck. ABC News. 29 June 2018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 ^ Tobruk scuttling a 'devastating failure'. NewsMail. 9 July 2018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 ^ HMAS Tobruk scuttling a 'stuff-up', Queensland tourism operators say. The Guardian Newspaper. 10 Jul 2018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參考文獻
- Books
- Doolan, Ken. HMAS Tobruk: Warship for Every Crisis. Queanbeyan: Grinkle Press. 2007. ISBN 978-0-9802821-0-8. OCLC 225713122.
- Gillett, Ros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Warships since 1946. Brookvale, NSW: Child & Associates. 1988. ISBN 0867772190. OCLC 23470364.
- Jones, Peter. Towards Self Reliance; A Period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Stevens, David (編).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y. The Australian Centenary History of Defence III.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555542-2. OCLC 50418095.
- Saunders, Stephen (編). IHS Jane's Fighting Ships 2012–2013. Jane's Fighting Ships. Coulsdon: IHS Jane's. 2012. ISBN 9780710630087. OCLC 793688752.
- Sharpe, Richard (編). Jane's Fighting Ships 1998–99. Jane's Fighting Ships 101st. Coulsdon, Surrey: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998. ISBN 071061795X. OCLC 39372676.
- News and journal articles
-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Fall Out Boy to perform on HMAS Tobruk. The West Australian. 2 February 2009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December 2012).
- Brooke, Michael. Tobruk spirit. Navy News. 5 April 2007 [12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September 2007).
- RAN clears amphibious ships for Abrams tank (Subscription required).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11 August 2004 [14 September 2008]. [失效連結]
- Last blast for Bofors.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07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ne 2011).
- Navy Cadets in HMAS Tobruk. Royal Australian Navy. 21 January 2008 [7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9 January 2009).
- Operation Astute – the RAN in East Timor. Sea Power Centre – Australia. 2006 [13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May 2009).
- Websites
- HMAS Tobruk (II) – Part 1. Royal Australian Navy. [10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 HMAS Tobruk (II) – Part 2. Royal Australian Navy. [10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