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絳(764年—830年3月8日),字深之。趙郡贊皇人。唐朝官員

李絳是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唐憲宗稱「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貞元末年,拜監察御史,曾言:「天后朝命官猥多,當時有車載斗量之語。及開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蹟者,多是天后所進之人。」[1]元和四年(809年),長江氾濫成災,李絳奏請免稅。元和中期,充翰林學士,改中書舍人,不久又拜中書侍郎

元和九年(814年)罷相,以足疾辭位,為禮部尚書。出爲河中觀察使,後改兗海節度使。寶曆初年,入爲尚書左僕射。李絳好直言,李逢吉惡之,罷爲太子少師。文宗即位,又任太常卿。太和三年(829年),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當年冬,南蠻入寇,李絳從本道募兵赴援,及至中路,蠻軍已退。

太和四年二月十日(830年3月8日),李絳將募兵遣散。監軍使楊叔元與李絳有怨,見李絳只發給募兵麥子,就故意以賞賜太少激怒他們,於是兵士皆怒,鼓譟而入,劫走府庫兵器圍攻節度使衙門。李絳方與幕僚宴會,聞亂出逃北門城牆,牙將王景延力戰而死。李絳不肯縋繩出城,被亂兵所殺,時年六十七。從事趙存約、觀察判官薛齊也一起被殺。[2]諫議大夫孔敏行揭發楊叔元之惡行,楊被流放康州。唐朝政府追贈李絳為司徒,諡曰。編有《君臣成敗》15卷,後人輯有《李相國談事集》。

外甥夏侯孜

家世

出身趙郡李氏

  • 七代祖:李希騫,仕北魏為黃門侍郎。
  • 六代祖:李仲卿,仕北周為閣內諮議。
  • 五代祖:李文正,仕隋為洺州平恩縣令。
  • 高祖:李晉客,唐初為司農少卿。
  • 曾祖:李貞,開元年間為京兆府士曹參軍、萬年令[3]
  • 祖:李崗,譙郡永城縣令,贈吏部侍郎。
  • 父:李元善,貞元初年為襄州錄事參軍。累贈司空。妻崔氏,衡州刺史博陵崔殷之女[3]
  • 兄:李經,金州刺史[4]
  • 姊妹:李氏766—853,唐庫部郎中夏侯審之妻,宰相夏侯孜之母[3]
  • 妻:燕國太夫人盧氏,門下省城門郎盧渚女,太和五年(831年)卒。

子孫

  • 李璆(800年—841年10月27日),河南府司錄參軍,娶同州錄事參軍盧佐女[5]
    • 李隱,字巖士,右神武軍録事參軍[5]
    • 李氏,嫁宋州碭山尉崔銛[5]
    • 李氏,嫁前明經盧獲[5]
  • 李頊(805年—848年7月10日),字溫,846年—848年任衢州刺史、贊皇縣子[6]。先娶盧伯卿女[7],後又娶范陽盧氏女,兩妻皆先卒。有妾章四娘[8]
    • 李軒,字德輿
    • 李轂,字致之,小名社兒
    • 李軫,字輝之,小名菊兒
    • 李氏,原配盧氏所出
    • 李官兒
  • 李璋,字重禮,宣歙觀察使。妻盧氏(821年—861年),盧匡伯女
    • 李讜兒,左庶子
    • 李殷(849年—877年8月26日),字道廣,次女,盧氏所出,咸通九年嫁清河崔滂
    • 李陲,次子,奉義郎行河南府永寧縣尉
    • 李慎微
    • 李德鄰,字朋言
    • 李少微
    • 李德休,字表逸,相如令,娶鄭畋
    • 李道扶,盧氏所生,先盧氏卒,終河南府兵曹
    • 李升,盧氏所生,進士
    • 李令兒(843年—860年),盧氏所生
    • 李氏(847年後生),盧氏所生
    • 盧氏所生四子,盧氏去世時尚幼,未詳是否與上述諸子重合。


注釋

  1. ^ 《李相國論事集》卷六
  2.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監軍楊叔元素惡絳不奉己,以賜物薄激之。衆怒,大譟,掠庫兵,趨使牙。絳方與僚佐宴,不為備,走登北城。或勸縋而出,絳曰:『吾為元帥,豈可逃去!』麾推官趙存約令去。存約曰:『存約受明公知,何可苟免!』牙將王景延與賊力戰死,絳、存約及觀察判官薛齊皆為亂兵所害,賊遂屠絳家。」
  3. ^ 3.0 3.1 3.2 《唐故尚書庫部郎中贈工部尚書譙郡夏侯府君夫人趙郡太夫人李氏歸祔志》:先夫人姓李,趙郡東祖,玄元皇帝之後。壽止八十有八,大中七年七月二十日棄背於陝州官舍,其孤孜廉問其地故也。以其年十月十六日歸窆河南府偃師縣亳邑鄉邙山之南,趾祔於尚書府君玄堂,行周制也。曾大父諱貞簡,皇任萬年縣令。王父諱崗,皇任亳州永城縣令,贈吏部侍郎。烈考諱元善,皇任襄州錄事參軍,贈司徒。妣博陵崔氏,衡州刺史殷之女。
  4. ^ 唐故柳州刺史趙郡李府君墓誌銘並序
  5. ^ 5.0 5.1 5.2 5.3 唐故河南府司録參軍趙郡李府君墓志銘並序:趙郡李君諱璆,字子韞,元和中忠鯁宰相其後薨贈司徒諱絳之長子。曾王父崗,亳州永城令贈吏部侍郎,大父元善,襄州祿事參軍贈司空……以會昌元年閏九月十日終於永崇里第,享年四十二。即以其年冬十一月廿四日歸葬河南府洛陽縣平陰鄉之北原,從袝先司徒公之兆。君娶諸舅范陽盧公同州録事參軍佐之女。夫人始歸,年未及笄,服勤尊章而修內助,壺德夙昭,實令實宜。生四子,三天,一子右神武軍録事參軍曰陶。六女:長適宋州碭山尉崔銛,次適前明經盧獲,其下尚幼。鳴呼。以君之承大名,為良胄,年富志壯,而不振於沉瘵,非命而何。將葬君,母弟雲陽令頊謀於其季進士璋日。歸吾兄全宜有銘,則莫若吾兄之司勛友壻。遂以狀來,璵固辭不獲。乃銘曰:楩神鵰拔,地靈未歇,有苞斯孽,天胡天伐。大德大忠,其報宜豐,不屬君身,慶於後人。前監察御史里行崔礎篆額。
  6. ^ 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衢州刺史上柱國贊皇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李公墓誌銘:公諱頊,字溫,其先趙郡人也。八代祖希騫,仕後魏為黃門侍郎。七代祖仲卿,仕後周為閣內諮議。六代祖文正,仕隋為洺州平恩縣令。五代祖晉客,唐初為司農少卿。高祖貞,開元年中為京兆府士曹參軍。曾祖崗,某年中為譙郡永城縣令,贈吏部侍郎。祖元善,貞元初為襄州録事參軍,累贈司空。父諱絳,在憲宗時為宰相。其清德碩望,存於史冊者不可勝紀。逮及薨歿,遂累贈至於太尉。公則太尉第二子。皇妣燕國太夫人。公前後兩娶,皆範陽盧氏,並先公而逝。四男六女:長男曰隩,次曰社兒,次曰菊兒,次曰官兒,長女九九,次曰小招,次曰雲娘,次曰韓九,次曰政娘,次曰穎兒,皆幼而知訓,動必遵禮。其遠緒先德,婚配胤息,厥盛也如是。則贊皇氏之大,豈易涯乎。公始以弘文館明經補京兆府參軍事,次以調授渭南縣尉。大和二年,天子憂邊,換帥理於邠,時有賢帥,即表公為監察御史裏行,充觀察支使。既至府,則有良書嘉話,果為一府之賴焉。四年二月十日,遂丁太尉憂。五年夏,又丁燕國太夫人憂。居喪之毀,幾不支。七年,喪既闋。八年春,時宰以才行為旌,除授河南丞。居官未幾,即為川尹。贈僕射鄭公知遂表為府倉曹,其錢穀細大無不治。河南自□□□□□□至是悉□羨。開成初,今盟津相國守於洛,思得賢曹付其仕籍者,遂移公為口□□拜功曹,其選舉虛薄渝濫者莫敢進。及二年,相國又司版圖,遂表公為侍御史□□□□賦之稽入者,公既往,則無敢不輸焉。四年,遂以勞聞,有命賜朱綬銀章以口之。五年,即改授京兆司録參軍,旋拜為雲陽令。理雲陽再朞,仁聲布□於甸內。甸內諸邑有□□其所藉者,莫不攜將,爭赴於雲陽。今山南鄭公時為尹,以官業勉於吏,遂□□□□□其年遂拜為太府少卿,專左藏庫出納事。居三考,其勤恪兢畏彌勵焉。六年春,口拜為衢州刺史。先是郡中頻歲災澇,洪水之發莫能禁。州人以魚鱉而去者,世世咸甘焉。公既聞則側然心許,於郡貲節其用,鳩其羨,得緡錢六十餘萬,遂當郡之南北築長堤,四千餘人以口之。自是居邑更無衝墊之患耳,居人安一郡治。今給事楊公時為浙江東道觀察使來□府第,一聞於朝,遂舉公請就加金紫以償之。奏既入,命未下而甚疾口□日□焉。即以大中二年六月六日薨於郡,享年四十四。郡人之悲號涕慕者,無老幼皆不自勝焉。賢士大夫聞之,無不驚而聚嘆者,皆惜其才未逮於朝廷之劇用也。親戚聞之,口不哀而□□者,皆念其仁必周於中外也。朋友聞之,莫不傷而咸慟者,皆懷其義必存於始終也。夫如是則宜天與壽而神與吉,今則凶而短,其天神之道有惑耶。君子口痛口而□□焉。竭其有稱矣,當亦口口哉。其年冬,其弟前鄉貢進士璋自京師銜哀奔赴於衢,護公之喪,口止於洛。則反趨於京師詣余曰:某之兄有懿行,公則素熟之。某之兄有令譽,公則素聞之。某之兄有利用,公則素嘉之。今□□□來年二月十一日葬於洛陽縣平陰鄉之先塋。
  7. ^ 盧商《監察御史裏行李公(頊)妻范陽盧氏墓誌銘並序》:「父伯卿,見任監察御史里行,充安邑解縣榷鹽使判官,娶故夏州行軍司馬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清河崔公放女……夫人始十三歲,從父司封郎中商時任河南令。故相司空李公為太子少師,分司洛邑,常私器愛子頊,欲擇伉儷於高門,亟訪於商,因為子求口。夫人遂歸於頊,頊纔逾冠之年,蘊老成之業。無何,司空節制梁漢,暴薨於鎮。驛聞京師,舉族震憤。夫人以哭泣無節,疾痛不瘳,喪服未除,君姑下世。未再周而重集荼蓼,捐勿藥而嚴奉蒸嘗,日居月諸,浸攻腠理。夫之黨以夫人兼切晨昏之戀,遂忘寢食之安,懼疾作增劇,乃令覲父於蒲之解邑,冀果承歡之願,獲申就養之方。謂不俟其醫和,必自痊其痾瘵。殊不知膏肓成診,生死有涯,恬然漠然,不識不悟。以大和六年九月十日,終於解縣之官舍,享齡一十有九。
  8. ^ 李頊《唐故章四娘墓誌銘並序》:章四娘者,號柔和,浙右會稽人也。元和中,流寓京邑。洎來我家,綿歷年祀,容止閑默,謙沖自率,禮法天傳,女工神授,絃管草隸,輩流罕比。謂其積善必獲餘慶,而乃暫嬰微恙,遽從逝川。以大和七年八月廿七日沒於河南府河南縣歸德里之館舍,享年卅四。以其月廿八日窆於當府洛陽縣平陰鄉北芒原。有女一人,小字引兒,尚在襁褓,未有所辯。頊主章氏十有二載,至於情義,兩心莫辯。銜涕編録,萬不紀一。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64》,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52》,出自《新唐書

參考書目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 《新唐書》
前任:
韓皋
唐朝尚書左僕射
(非宰相)
825年
繼任:
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