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個性的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沒有個性的人
Robert Musil -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1930.jpg
原名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作者羅伯特·穆齊爾
類型小說
語言德語
主題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社會評論家、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次序、人格同一性烏托邦價值觀 編輯維基數據
故事時代背景1913年1914年 編輯維基數據
故事背景地點維也納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Rowohlt Verlag
出版時間1930-1943
出版地點奧地利
所獲獎項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規範控制
LC分類法PT2625.U8 M3

沒有個性的人》(1930–43; 德語: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是奧地利小說家羅伯特·穆齊爾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分三部。小說背景設在奧匈帝國的最後歲月。小說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主題,情節經常轉入哲學思辨,以及對人類精神和情感的解剖。

故事梗概

第一部《一種序言》內容是對主角烏爾里希的介紹。故事設立在1913年8月,此時烏爾里希32歲。在此之前,他有三次「變成一個著名人物的嘗試」,分別是當軍官,工程師和數學家,但是都沒有取得令他滿意的結果。他尋找現實感,但是最後他認識到,對他來說,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現實性更重要。他退而採取一種消極被動的只對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態度,於是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性格只取決於外部條件的「沒有個性的人」。一種敏銳的分析被動性是他最典型的態度。篇幅相對很短的第一部中還塑造了烏爾里希青年時代朋友瓦爾特、尼采崇拜者克拉麗瑟等人物。

在第二部《如出一轍》中,烏爾里希參與了一個名為「平行行動」的委員會,起目的是籌備1918年的慶祝奧皇弗朗茨·約瑟夫在位70周年。取名為「平行行動」的原因是同一年,德國也將慶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

雖然大多數的參與者盡力將他們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與人道、進步、傳統和幸福之類模糊的想法聯繫起來,但是,現實政治思想者從中捕捉到了一些機會,他們懷有其它的想法:施圖姆將軍希望能提高奧地利軍費,阿恩海姆(以德國政治家瓦爾特·拉特瑙為原型)計劃購買在奧地利東部省份的油田。穆齊爾諷刺的是,作為慶祝和平和國家凝聚力的運動卻走向了戰爭,帝國的崩潰,和民族沙文主義。這部小說對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政治和文化進程進行了分析。

烏爾里希漸漸看透現代現實的秘密運行體制,便思念互不相稱事物的自由,思念本真的、如天堂般的體驗。到了小說的下半部,烏爾里希反覆體驗到脫離現實世界的狀態,體驗到一種空間界限的消失。烏爾里希並不把這「另一種狀態」理解為對理性的否定,這些經驗一再迫使其對現實進行批判和審查。

第三部《進入千年王國(罪犯們)》,烏爾里希在父親死後,試圖和胞妹阿加特(第二部末尾開始出現)一道去經歷這「另一種狀態」,在和她的共同生活中他才覺得生活有了意義。這「如出一轍」的,「幽靈似的」世界漸漸被淡忘,兄妹倆的愛是一次「進入千年王國」之旅,他們互相視作靈魂伴侶,或者如書中說的「連體雙胞胎」。 烏爾里希知道,這一種狀態是註定要失敗的。

根據出版的手稿,此後的部分為大量草稿,筆記,增刪和塗改,顯示了穆齊爾為找到一個合適的結局做出的努力。此書德語版甚至附有一張包含有數千頁不同版本和草稿的CD-ROM。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