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靈山衛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靈山衛衛星影像,美國偵察衛星1968年所攝

靈山衛城是位於今中國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靈山衛街道的一座明代衛城,明洪武年間建置,後歷經重修,清雍正年間裁撤。衛城城牆、衙署現已不存,僅餘靈山衛城隍廟王進士府及部分護城河遺蹟。

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魏國公徐輝祖奉旨調指揮僉事朱興築土城以防禦倭寇(一說為洪武五年魏國公徐達調指揮僉事朱興建城[註 1]),以南面海中靈山島而得名靈山衛。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重修擴建。弘治元年(1488年)再次重修[6][7]

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攻破靈山衛,殺死指揮僉事唐鉞,後因膠州官軍出兵而棄城轉戰即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月,農民起義首領楊阿大率軍欲從海上登陸襲擊靈山衛,但船隻因暴風雨被困,派人進村覓食時被告密,靈山衛指揮僉事派營兵鄉勇圍剿,逮捕農民起義軍19人[6]

雍正十三年(1735年),靈山衛裁撤,劃歸膠州,後改設靈山巡檢司[7]辛亥革命以後,靈山衛故城歸屬山東膠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先後屬膠南縣、膠南市,現屬青島市黃島區[6]

駐軍官員

洪武三十五年靈山衛中千戶所百戶印(左),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靈山衛設指揮使5員、指揮同知4員、指揮僉事10員、衛鎮撫2員、左所千戶9員、左所百戶10員、所鎮撫2員等,均為世襲,另有經歷司、倉大使等流官[8]。下轄左、前、後3個千戶所,及百戶所級別的蕭家寨和龍潭寨(在諸城縣境內)。明代《籌海圖編》記載靈山衛有京操軍1213人、城守軍116人、屯軍287人,捕倭軍191人,守墩堡軍80人,墩20處,堡13處[7]

清代靈山衛設守備和駐防把總各一員,雍正裁撤後改設千總。乾隆《靈山衛志》記載有軍戶1408名,墩堡30處[7]

衛城建築

城池街衢

《靈山衛志》城池圖

明初靈山衛初建時為土城,周長三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為高度之半,開城門四座,護城河深二丈五尺,寬二丈。永樂二年重修時周長增加二里,城牆包磚,城門增設城樓,後逐漸失修。弘治元年重修時將四座城門命名,東門朝陽門,西門閱武門,南門鎮海門,北門承恩門[4][7]。靈山衛裁撤後,城池逐漸荒廢,城牆至道光年間已傾圮過半[4],民國初年僅剩四座城門[9],現僅餘部分護城河遺蹟[10]

城內主要街道為連接四座城門的十字街,分東、西、南、北四街(今靈海路、雲壇路),形如棋盤。城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城,自南水門出城,匯入護城河入海[6][10][11]

衙署祠廟

靈山衛衙署原在東街,坐北朝南,大門、儀門各一間,大堂五間,後堂三間,內宅寢室三間,附屬房屋若干間。後遷至北街,大門朝東,儀門朝南,各一間,大堂三間,東西房各三間,二堂三間,內宅、主房、群房共十六間。雍正十三年改為巡檢司署,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改為警察分所[12]。另有經歷司宅、駐防千總署、倉廒等。演武場在城東,設將台、堂三間[13]

《靈山衛志》學宮圖
1914年的靈山衛文廟櫺星門,右側為東門朝陽門

靈山衛學宮(文廟)在舊衙署東,其中軸線建築自前至後為櫺星門三間、泮池、戟門三間、大成殿五間、明倫堂三間、敬一亭一間、教授宅十二間,兩側建築有大成殿兩廡共六間、明倫堂東西兩齋、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節孝祠、射圃亭等。明正統元年(1436年),萊州府通判任經、指揮使蕭俊創建武學,正統十年(1445年)改為儒學,最初有櫺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弘治元年(1488年),膠州知州魯凱重修,設明倫堂、東西兩齋、教授宅、禮門(《靈山衛志·藝文志》載宋漢《重修靈山衛學記》)。正德元年(1506年),指揮使龔銓重修,增加齋房五間。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敬一亭。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明倫堂。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教授常天祚率諸生修補復舊。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教授劉景和重修東西廡、明倫堂,建啟聖祠、名宦祠,修鄉賢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守備王與槐、教授李生梓率諸生重修明倫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諸生重建戟門。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陳端、巡檢卞宗尚重修大成殿東廡[13][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曾重修明倫堂(《靈山衛志·藝文志》載蘇潛修《重修明倫堂記》)。乾隆五十年(1785年),膠州知州張玉樹建靈山書院,在文廟後,道光十五年(1835年)知州戴屺重修[6][15]。民國十一年(1922年),文廟被土匪損壞過半,後重修[16]。現文廟已不存,原址為靈山衛小學

城內還有城隍廟、關帝廟、玄帝廟、三官廟、三司廟、馬神廟、觀音閣、觀音堂、福壽寺等。社稷壇在城西北,風雲雷雨壇在城南,先農壇在城東。城外有朝陽寺、白雲寺、太平庵[13]。城內坊表有文林坊、柱史坊,為明嘉靖年間為江西道監察御史蘇叢及其父蘇林而立[6]。橋梁有東門外通濟橋、南門外長平橋、西門外迎鶴橋、西街界河小石橋等[10][13]。上述建築現存城隍廟黃島區保)、朝陽寺青島市保)、太平庵(黃島區保)、白雲寺遺址(黃島區保),另有王進士府(黃島區保)。

相關文物

咸豐七年(1857年),靈山衛故城旁出土青銅器三件,分別為子禾子釜陳純釜左關𫓼,合稱「齊國三量」、「陳氏三量」、「左關三量」,為戰國時期齊國量器,是研究古代度量衡史、戰國史的重要文物。子禾子釜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陳純釜、左關𫓼現藏於上海博物館[6]

靈山衛中千戶所百戶印,為明洪武三十五年禮部造,黃銅鑄造,正方形,現藏於上海博物館[6]

注釋

  1. ^ 關於靈山衛建置年代,康熙《膠州志》作洪武二十一年[1],乾隆《膠州志》作洪武三十五年[2],而乾隆《靈山衛志》經分析認為靈山衛建置於洪武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之說有誤[3]。道光《重修膠州志》採取洪武五年一說[4]。而後世資料如《青島明清海防遺存調查研究》、《靈山衛街道志》分析認為洪武五年一說也有誤,並據《明史·地理志》、《明太祖實錄》認為靈山衛建置於洪武三十一年[5][6]

參考資料

  1. ^ 康熙《膠州志·兵防》:「靈山衛在州治東南九十里,洪武二十一年建置,磚城。設指揮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四員(以遷敘至者無定額雲)經歷司經歷一員,鎮撫司鎮撫二員,左前後三所各置正副千戶,附夏河寨備御千戶所,設正副千戶百戶。今國朝設守備一員,余俱廢,膠州守御千戶所屯田俱附靈山衛守備督催錢糧。」
  2. ^ 乾隆《膠州志·建置》:「附:靈山衛城池,治東南九十里,明洪武三十五年指揮僉事朱興築土城…」
  3. ^ 乾隆《靈山衛志·輿地誌·沿革》:「靈山衛建於有明洪武五年,裁於大清雍正十三年(十二年十二月裁,十三年春文始到衛)。」「府志載洪武三十五年魏國公徐輝祖調指揮僉事朱興築土城以備倭,誤。」
  4. ^ 4.0 4.1 4.2 道光《重修膠州志·建置》:「靈山衛城,衛志在膠州南九十七里。明洪武五年(府志舊志皆作三十五年,誤),魏國公徐達(府志作徐輝祖)調指揮僉事朱興築土城以備倭,周圍三里,高二丈五尺,厚半之,門四,池深二丈五尺,廣二丈。永樂二年,指揮僉事郭崇(舊志作郭景)重修,外包以磚,周方加二里,四門加樓,增鋪舍十餘所,後漸圮。弘治元年,分巡副使趙鶴齡檄指揮使張某重修,名其四門,東曰朝陽,西曰閱武,南曰鎮海,北曰承恩,今傾圮過半。」
  5. ^ 於元林. 灵山卫建于何年. 青島市文物局 (編). 《青岛明清海防遗存调查研究》.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308-7.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衛街道志編纂委員會 (編). 《灵山卫街道志》. 濟南: 山東齊魯音像出版有限公司. 2021. ISBN 978-7-89382-909-3. 
  7. ^ 7.0 7.1 7.2 7.3 7.4 青島市文物局 (編). 《青岛明清海防遗存调查研究》.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308-7. 
  8. ^ 乾隆《靈山衛志·兵防志·武職》
  9. ^ 民國《增修膠志·疆域志·建置》:「靈山衛城……現已全頹矣,今惟四城門尚存。」
  10. ^ 10.0 10.1 10.2 膠南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二十六篇 旅游,第五章 历史文化遗址,第二节 灵山卫古城. 《胶南市志(1988-2012)》.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44-2280-1. 
  11. ^ 乾隆《靈山衛志·建置志·街衢》:「四門洞達,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由南水門出,匯於城南,漸次歸海。」
  12. ^ 民國《增修膠志·疆域志·建置》:「靈山巡檢司署……民國二年裁缺,改為警察分所。」
  13. ^ 13.0 13.1 13.2 13.3 乾隆《靈山衛志·建置志》
  14. ^ 乾隆《靈山衛志·學校志·學宮》
  15. ^ 道光《重修膠州志·建置》:「靈山書院在衛學宮後,乾隆五十一年知州張玉樹創建,道光十五年戴屺重修。」
  16. ^ 民國《增修膠志·疆域志·建置》:「靈山衛學宮……自民國十一年經土匪損壞過半,邑人陳熙翰、張國秀募款重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