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方
生平
泗州漣水人。客居魏州。年輕時喪父且貧窮,事母甚謹,博通《五經》,驕傲獨行,自視很高。初舉明經,因而去京師,中途遇到徒步者,自稱父親是潁上令,聞知父親病篤,想倍道而往,徒步不前,無計可施。王義方感到哀傷,解下所乘馬給他,不告姓名而去,於是名震一時。他不肯拜訪權貴,唐太宗派宰相聽其言論。尚書外郎獨孤悊以儒學顯名,給事中許敬宗推崇獨孤悊確論,王義方引用百家理論,接連駁倒獨孤悊,直出其上。左右為獨孤悊不平,於是罷會。不久補授晉王李治府參軍,直弘文館。特進魏徵很禮待他,只嫌他為人太直。魏徵將要把侄女嫁給他。王義方謝絕,但在魏徵死後還是娶了他的侄女。人們問他為什麼如此,他說:「昔日不附宰相之勢,現在是感知己之言的緣故。」轉太子校書。[1][2]
不久,因與刑部尚書張亮交通而獲罪,貶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船上的人將用酒脯致祭。王義方說:「黍稷非馨,義在明德。」於是酌水而祭,作文曰:「思帝鄉而北顧,望海浦而南浮。必也行愆諸己,義負前修。長鯨擊水,天吳覆舟。因忠獲戾,以孝見尤。四維霧廓,千里安流。靈應如響,無作神羞。」[3]當時正值盛夏,風濤炎熱,王義方讀祭文後就放晴,於是南渡吉安。蠻族地區的習俗荒涼閉塞,王義方召集諸首領、學生門徒,親自講經,行釋奠(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之禮;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蠻族酋長大喜。[1][2]
盧照鄰十餘歲時曾由王義方教授《三蒼》《爾雅》及經史。[4][5]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改授洹水丞。時張亮兄子張皎被配流在崖州,來依靠王義方,去世,臨終托妻子攜屍還鄉。因張皎妻還年輕,王義方與張皎妻對海神發誓,讓奴僕負其柩,令張皎妻抱其子,乘王義方的馬,王義方自己步行而還,先去原武葬張皎,告祭張亮,送張皎妻兒歸家,再去洹水赴任。轉雲陽丞。曾被黃門侍郎薛元超表薦。[6][7][8]顯慶元年(656年)春夏,擢為著作佐郎。[1][2]
同年不久,遷侍御史。買了房子,數日後,愛庭中樹,又召來原房主:「這是佳樹,能沒有欠償嗎?」又給他錢。其廉不貪如此。時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權用事,婦人淳于氏有美色,因事被囚禁於大理寺,李義府悅其美色,托大理丞畢正義枉法釋放她。唐高宗(即李治)又敕給事中劉仁軌、侍御史張倫重審其事。李義府迫使畢正義自縊。高宗特赦李義府之罪。無人敢明言李義府的奸行。王義方當時上任不到二十天,認為李義府奸蠹害政,將要彈劾,問母親:「看到奸臣不彈劾是不忠,彈劾了就危及自身和家長是不孝,二者不能自決,怎麼辦?」母親說:「昔王陵母伏劍成就兒子之義,汝能盡忠立名,吾之願也,雖死不恨!」於是王義方上奏彈劾李義府殺人滅口逼死畢正義,[9]又當廷彈劾,[10]穿着法官的衣帽,叱李義府下來,李義府顧望不退。王義方三次叱責,高宗沒說話,李義府才小跑而出,王義方才跪着讀完奏章,其中提到李義府最初因容貌為劉洎、馬周所幸,奏章的言辭也不敬。高宗正安於李義府的狡佞並私下對李義府心存感激,認為王義方毀辱宰相,言詞不遜,貶萊州司戶參軍。[11][12]李義府說:「王御史妄相彈奏,無愧嗎?」王義方對答:「仲尼做魯國司寇才七日,就在兩觀之下誅殺少正卯;義方任御史十六日,卻不能去奸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13]年末沒有調任,任滿,安家於昌樂,聚徒教授。母親去世後,隱居不出,不復仕官。總章二年(669年)卒。[2]撰《筆海》十卷、[14]文集十卷。[1]
何彥先、員餘慶都拜王義方為師,員餘慶因超逸秀拔被王義方欣賞,王義方說:「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於是為他改名員半千。王義方去世後,二人為他服喪師之喪,在他墓側種了松柏,三年喪期滿了才離開。[1][2][15]
影響
後來高宗問監察御史魏真宰:「朕有遺恨嗎?」魏真宰說:「有的。王義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萊。議者謂陛下不能用賢。」高宗說:「我正要用他,得知他死了,來不及了。」[16]
南唐先主時,有侍御史張元達。先主倚仗他肅正邪慝,取王義方之名,給他改名張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