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感應透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電磁波引發透明(英語: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一般是用兩束光同時照射到原子介質(如大量原子組成的氣體),使得其中一束光能夠在與原子躍遷共振時通過原子介質而不產生吸收和反射的現象。

Rb原子"梯子"能级图:
 |3>   nS1/2
  |
  |     480nm 耦合光
  |
 |2>   5P3/2 
  |
  |     780nm 探测光
  |
 |1>   5S1/2

觀測 EIT 需要兩種相干光源(例如激光)和介質(一般為原子氣體,如Rb85、Rb87)的三種量子態。兩種相干光源分別稱為「探測光」和「耦合光」,通常耦合光數十倍強於探測光。置「耦合光」頻率恰等於|2>和|3>能級差,調節「探測光」的頻率於|1>和|2>能級差自然衰減的數倍左右。

EIT 是基於躍遷光在原子能級之間相消干涉,和相干原子數量陷阱(CPT)現象緊密相連。

理論

第一种理论:将密度矩阵图像处理二能级系统拉比振荡扩展到三能级。在此图像下,機率幅在不同路径(态与态之间的跃迁)之间的干涉而变小,阻止探测光被吸收。 「干涉」指的是 量子事件 (跃迁) 之间的干涉,绝对不是光学干涉。举例,考虑 lambda 能级的情形。探测光的吸收定义为 的跃迁。光场可以驱动原子直接从 - 或者从---。不同路径的概率波幅互损。如果  有较长的寿命(衰变常数),则透明窗口位于 - 吸收线内部。

第二種理論:「綴飾態」圖像,原子能級系統 + 耦合光場的哈密頓算符對角化且各個態的概率計算建立在新的態下。在此圖像下,EIT 如同Autler-Townes 分裂英語Autler-Townes effect和綴飾態之間的法諾干涉的結合。雙峰之間,透明窗戶的中心,利用探測光躍遷的概率波幅相互抵消。

第三種理論:電磁極化子圖像在慢光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測光的光子 同步地傳輸到「黑暗態聲子」,同時也是原子的激發態。這些「激子」存在的時間長度只跟態的衰變常數有關。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