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韋河之戰 (1809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皮亞韋河之戰 (1809年)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法軍渡過皮亞韋河
日期1809年5月8日[1]
地點45°50′N 12°13′E / 45.833°N 12.217°E / 45.833; 12.217
結果 法國-意大利勝利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意大利王國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第一帝國 歐仁·德·博阿爾內 奧地利帝國 約翰大公
兵力
44,800[2]-45,000人[1] 24,120[3]-28,000人[4][1]
傷亡與損失
2,000[2]-3,000人傷亡[1] 3,600[1]-3,896人傷亡[2]
15門火炮[2]

皮亞韋河之戰(法語:Bataille du Piave)發生於1809年5月8日。此役中歐仁·德·博阿爾內指揮的法國-意大利軍隊與約翰大公指揮的奧地利軍隊交戰。奧地利指揮官在皮亞韋河後面建立了陣地,但面對數量上占優勢的法軍未能守住陣地。此役屬於拿破崙戰爭第五次反法同盟,戰鬥主要發生在意大利內爾韋薩德拉巴塔利亞附近。

奧地利在戰爭之初入侵威尼斯並成功地將法國守軍趕回維羅納。5月初,奧地利在巴伐利亞戰敗的消息和數量上的劣勢導致約翰大公開始向東北撤退。當他聽說他的敵人正在渡過皮亞韋河時,約翰大公選擇阻擊法軍以阻止歐仁對他軍隊的追擊。

歐仁一大早就命令他的先鋒隊過河。很快法軍就遇到了奧地利軍隊的強烈抵抗,但法國騎兵的到來在中午之前穩定了局勢。快速上升的水位阻礙了法國步兵增援的集結,並阻止了歐仁的大部分軍隊過河。下午晚些時候,歐仁發動主攻,襲擊了約翰的左翼,最終攻破了奧地利軍隊的主防線。奧軍在陣地被攻破後撤退到克恩頓克拉尼奧卡(今斯洛文尼亞)。

背景

在1809年奧地利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之間的戰爭開始時,奧地利的約翰大公率領他的內奧地利軍隊入侵意大利東北部。拿破崙任命他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為意大利總督和意大利軍隊司令。4月16日,約翰在利文薩河附近的薩奇萊戰役中擊敗了歐仁。在此期間,由查斯特勒·德·庫爾塞勒斯率領的奧地利軍隊從蒂羅爾向南推進,於4月23日攻占特倫托,並於4月26日攻占羅韋雷多。面對這兩個威脅,歐仁的法意聯軍從薩奇萊撤退到阿迪傑河[5]

當法意軍隊抵達維羅納附近後,法軍就召集了增援部隊。歐仁還重組了他的軍隊,指派雅克·麥克唐納、保羅·格雷尼爾和路易斯·巴拉圭·德希利爾的將軍指揮他的步兵,並指派埃馬紐埃爾·格魯希將軍率領他的騎兵。路易斯·巴拉圭·德希利爾阻止了查斯特勒在阿迪傑山谷上游的進軍計劃。由於約翰大公派一個師的奧地利士兵封鎖了威尼斯,他的軍隊抵達阿迪傑河時只有約三萬人,遠少於歐仁。拿破崙在埃克米爾戰役中的勝利以及隨後卡爾大公的撤退,導致弗朗茨一世命令約翰大公撤退並保衛奧地利。[6]預計奧地利正在撤軍後,歐仁創建了一個輕步兵旅。歐仁將這支追擊部隊置於阿爾芒·路易斯·德布羅克將軍的指揮序列中。[7]

Eugène de Beauharnais, Viceroy of Italy in very fancy clothing
歐仁·德·博阿爾內

約翰大公將他的右翼部署在索阿韋阿爾巴雷多之間,而他的左翼則保衛着阿迪傑以南到萊尼亞戈[8]在4月27日至30日之間的一系列衝突中,約翰成功地阻止了歐仁在卡爾迪耶羅戰役中突破奧軍防線的行動。奧軍有700人傷亡,此外還有872人被俘或失蹤。法軍傷亡約1,400人。[9]

5月1日,約翰大公命令他的軍隊向東撤退。[10]在5月2日的幾次衝突中,奧地利後衛部隊擋住了法軍的追擊,造成法軍400人傷亡。奧軍的損失只有200人,但法軍俘虜了850名落後的奧地利士兵和傷員。[11]奧軍在布倫塔河上停留到5月5日,然後繼續撤退到皮亞韋河。歐仁緊隨其後,同時將皮埃爾·弗朗索瓦·約瑟夫·杜魯特將軍的師派往更南的一條路線,以解除對威尼斯的封鎖。當他到達那個城市時,杜魯特得到了來自駐軍的4,000名士兵的增援,並在皮亞韋與歐仁會合。[10]事實證明,一個輕型步兵旅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進行有效追擊,歐仁通過增加三個額外的跳躍者營、附屬整個騎兵團並將其火炮補充增加到四門大炮,將其加強為一個輕型步兵師。[12]

5月7日,奧地利軍隊渡過皮亞韋河後燒掉了所有橋梁。歐仁的騎兵到達河岸並偵察了可以過河的地點。[10]接到法國人在附近的報告後,約翰率軍返回並準備保衛河岸的陣地。[10]

戰鬥

Susegana as viewed from the hills
山上的蘇塞加納

歐仁的騎兵在北翼的內爾韋薩、中部的普里烏拉和南翼奇馬多爾莫附近的聖尼喬爾找到了三個可以渡過皮亞韋河的地方。[10]

Battle of Piave showing afternoon positions
皮亞韋河之戰地圖

歐仁相信約翰大公的大部分軍隊都駐紮在科內利亞諾,因此計劃大軍一起渡過皮亞韋河。他沒有意識到內奧地利軍隊的陣地就在皮亞韋河以北4公里。事實上,奧地利第八軍團就位於聖盧恰迪皮亞韋附近,而第九軍團也在附近。但歐仁軍隊的總兵力大大超過約翰大公,後者在皮亞韋擁有24,120[3]至28,000名士兵。[4]

歐仁知道他在薩奇萊的失敗是由於準備不足造成的,所以他在等待大部隊的集結。他計劃一個步兵師在淺灘進行佯攻,而新組建的輕步兵師則領導主攻。他命令格魯希與三個騎兵師協助主攻。為了給輕步兵師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歐仁在南岸集結了幾個炮台,並將它們置於他的索比爾將軍的指揮下。如果步兵師成功地開闢了一個橋頭堡,歐仁計劃派麥克唐納和巴拉圭·德·希利爾的軍團穿過皮亞韋河。[13]

早上7時,近5,000名法軍士兵開始渡河。此時,約翰大公的軍隊正在皮亞維塞拉溪流後面向上移動,比歐仁認為的位置要近得多。[13]到上午8時,法軍渡河的士兵受到奧軍騎兵的襲擊。法軍輕步兵師迅速組成兩個大方陣,並擊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敵軍騎兵,一個由24門火炮組成的奧軍火炮陣地同時向法軍開火。[13]

Portrait of Jacques MacDonald in marshal's uniform
雅克·麥克唐納

這些大炮部署在距離法國人800碼的地方,由約翰大公的炮兵總司令雷斯納指揮。[14]炮擊很快就給法軍造成嚴重傷亡。隨着一些法國軍隊開始從猛烈的火力中撤退,信使們紛紛跑去尋求幫助。[15]很快,歐仁收集了20門火炮。當大炮到達時,法軍在步兵前面組建了自己的炮台,並回應了雷斯納的轟炸。[14]

當雙方交戰時,格魯希派兩個騎兵師穿過聖尼喬爾的皮亞韋河。士兵們遇到了奧軍的一個旅,並成功將這些奧地利士兵趕回了西馬多爾莫和聖米歇爾,在那裡奧軍占據了強大的防禦陣地。上午9時左右,另外兩個法軍師前往支援前線的部隊。[13]這個時候,法軍的炮火開始減弱。為了幫助前線軍隊,法國炮手們把他們的儲備彈藥留在了最後面。[16]

在重組了他的騎兵之後,奧軍前線指揮官沃爾夫斯基爾在上午10時左右發起進攻。奧地利騎兵分三排向法軍衝鋒。這一次,薩胡克的輕騎兵和普利的龍騎兵已經在等候奧軍騎兵。兩個法軍騎兵師進行了反擊,兩軍的騎兵陷入了一場可怕的混戰。[17]

Print of an unsmiling, curly-haired Paul Grenier in general's uniform
保羅·格雷尼爾

一名法國龍騎兵在單挑中殺死了沃爾夫斯基爾,而他的副官則被俘虜。由於缺乏指揮和寡不敵眾,奧地利騎兵四散而逃。奧軍在撤退時帶走了十門大炮,但有十四門大炮被他們的敵人俘獲。[14]

Print of smiling man in elaborate hussar uniform
伊格納茲·久萊

法國騎兵將被擊潰的奧地利士兵追到曼德拉和聖瑪麗亞,在那裡他們遇到了科洛雷多和加約利的兩個奧地利旅。[17]普利的騎兵試圖打破奧地利步兵方陣,但沒有成功。[16]由於無法在沒有支持的情況下削弱奧地利的陣地,法軍騎兵被迫撤退與步兵會合。儘管此時皮亞韋河開始漲水,但歐仁仍堅持他加強橋頭堡的計劃。中午時分,麥克唐納將布魯西耶師的四分之三和拉馬克師的一半推進了河對岸。[17]

歐仁試圖在皮亞韋河的淺灘被水淹沒之前讓更多的部隊渡河,而約翰大公則繼續組織他的防禦,戰鬥在下午1時後平息。到下午3時,由於危險的高水位,歐仁不得不暫停渡河計劃。此時,法軍所有的騎兵和只有一半的步兵到達了北岸,而巴拉圭·德希利耶、塞拉斯的步兵師、意大利衛隊和杜魯特師的一部分則留在了南岸。如果奧軍此時攻擊法軍,那法軍就將被困在河岸上,身後就是河水。但是,由於奧軍的騎兵仍在後方集結,約翰大公選擇不讓他的步兵與法軍騎兵進行交戰。[17]

北岸的橋頭堡現在約有27,000至30,000名法國-意大利士兵。[18]法軍的進攻在下午晚些時候繼續。但此次進攻遭到了奧軍一個輕騎兵團的回擊,這個團是戰場上最後一支可以作戰的奧地利騎兵。 法軍步兵迅速擊退了奧地利人並占領了附近的幾個村鎮。[19]奧軍在戰鬥中有1,200人傷亡。[18]

在戰場的另一端,麥克唐納的進攻突破了奧地利第九軍團的防線,約翰被迫投入他的最後一個預備隊,一個擲彈兵旅前往戰場參戰。奧軍的這一支精銳部隊發動了進攻,但無法阻止麥克唐納的攻勢。約翰的軍隊隨之潰散並向北逃往科內利亞諾。隨着夜幕降臨,歐仁暫停了從瓦佐拉蘇塞加納戰線上對奧軍的追擊。[20]

後果

Print of Johann Maria Philipp Frimont in simple white Austrian uniform
約翰·弗里蒙特

約翰大公當晚撤退到科內利亞諾,不久他的部隊就撤往薩奇萊。歐仁在博卡迪斯特拉達停止了他的前進,決定等到他可以重新集結他的軍隊。法國只承認有700人傷亡,但實際可能有2,000人。奧軍傷亡3,896人,其中陣亡398人,負傷697人,被俘1,681人,失蹤1,120人。法軍繳獲了15門火炮。[2]

薩奇萊,約翰大公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將他的軍隊分成兩部分,第九軍團被向東派往克拉尼斯卡的盧布爾雅那,第八軍團被向東北派往克恩頓菲拉赫。奧地利軍隊的這種分散促進了歐仁從意大利攻入奧地利帝國本土。[4]指揮奧軍後衛部隊的弗里蒙特將軍於5月11日帶着4,000名士兵在聖達尼埃萊與法軍交戰。歐仁的法軍則對奧軍進行了雙重包圍,給奧軍造成了大約2,000人的傷亡。[21]儘管這次失敗,但弗里蒙特保持他的後衛部隊完好無損並保持其戰鬥能力。[22]

下一個主要行動是5月15日至18日的塔維斯戰役。[23]緊隨其後的是5月25日奧軍在聖米夏埃爾之戰中災難性的失敗。[24]歐仁追趕約翰進入匈牙利,在那裡歐仁於6月14日在拉布戰役中擊敗了約翰大公,隨後在7月5日和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與拿破崙會合。[25]最後一個值得注意的戰鬥是6月24日至26日的格拉茨之戰[26]

引文

  1. ^ 1.0 1.1 1.2 1.3 1.4 Bodart 1908,第402頁.
  2. ^ 2.0 2.1 2.2 2.3 2.4 Smith 1998,第300頁.
  3. ^ 3.0 3.1 Bowden & Tarbox 1989,第114頁.
  4. ^ 4.0 4.1 4.2 Schneid 1995,第82頁.
  5. ^ Schneid 1995,第75頁.
  6. ^ Schneid 1995,第77-78頁.
  7. ^ Epstein 1994,第84頁.
  8. ^ Schneid 1995,第78頁.
  9. ^ Smith 1998,第294-295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Schneid 1995,第79頁.
  11. ^ Smith 1998,第297頁.
  12. ^ Epstein 1994,第87頁.
  13. ^ 13.0 13.1 13.2 13.3 Schneid 1995,第80頁.
  14. ^ 14.0 14.1 14.2 Epstein 1994,第91頁.
  15. ^ Arnold 1995,第101頁.
  16. ^ 16.0 16.1 Arnold 1995,第102頁.
  17. ^ 17.0 17.1 17.2 17.3 Schneid 1995,第81頁.
  18. ^ 18.0 18.1 Epstein 1994,第92頁.
  19. ^ Schneid 1995,第81-82頁.
  20. ^ Epstein 1994,第93頁.
  21. ^ Epstein 1994,第94頁.
  22. ^ Epstein 1994,第95頁.
  23. ^ Smith 1998,第304-306頁.
  24. ^ Smith 1998,第312頁.
  25. ^ Chandler 1966,第709頁.
  26. ^ Smith 1998,第318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