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
粟裕 粟多珍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 |
任期 1954年10月31日—1958年9月19日 | |
軍委主席 | 毛澤東 |
前任 | 聶榮臻(代總參謀長) |
繼任 | 黃克誠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 | |
任期 1972年10月—1983年1月 | |
前任 | 葉劍英(政治委員) |
繼任 | 梁必業(政治委員)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
任期 1980年9月10日—1983年6月21日 | |
委員長 | 葉劍英 |
選區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字 | 裕 |
出生 | 大清湖南省會同縣 | 1907年8月10日
逝世 | 1984年2月5日 中國北京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76歲)
國籍 | 大清(1907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84年)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楚青 |
親屬 | 粟戎生(長子) 粟寒生(次子) 粟惠寧(長女) |
著作 | 《粟裕回憶錄》 《粟裕軍事文集》 《粟裕文集》 |
獲獎 | 一級八一勳章 (1955年) 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 一級解放勳章 (1955年)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國共產黨 |
服役 | 中國工農紅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
服役時間 | 1927年-1984年 |
軍銜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
參戰 |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
學歷
|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繼業,學名多珍[1]:1,字裕,以字行,湖南會同人[2]:4817,中國共產主義革命者、軍事家[2]:4817,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晚年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副國級領導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2]:4817,位於開國十位大將第一,並被同時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當時毛澤東獎評粟是,淮海戰爭第一功。
粟裕曾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院。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4817。後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參與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之後進入井岡山,參與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歷任紅軍第一軍營長、師長,第七、第十軍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參與開闢浙南遊擊根據地[2]:4817。參與抗日戰爭。後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參與指揮黃橋戰役[2]:4817。皖南事變後,歷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中央蘇中、蘇浙區委書記[2]:4817。後兼任第六師師長,並參加車橋戰役。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委,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2]:4817。任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與陳毅、劉伯承參加指揮蘇中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上海戰役等。曾參加指揮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2]:48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歷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科院副院長、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4817-4818。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員[2]:4818。粟裕於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期間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後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3]。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2]:4818。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生平
早年生涯
家鄉時期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楓木樹腳村。1913年,他入學私塾。據粟裕回憶,這時他讀過《三字經》、《百家姓》一類啟蒙讀物,還念過《中庸》,背過《詩經》。[4]:4 1918年,會同縣農村地區鬧土匪,粟裕一家遂舉家遷入會同縣城,粟裕由家鄉私塾轉入縣城模範小學上學,後轉入高等小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6。粟裕成績一直不錯,但到高小讀了兩三年後,因父親堅持讓粟裕為家裡管賬,遂不能專心學業,而一次次留級。[4]:5
大革命時期與加入中國共產黨
隨後,因不滿駐守的北洋軍閥軍隊,高小學生發起學潮,此事極大地影響了粟裕[5]:7。1924年1月8日,粟裕離家出走,同年3月,進入常德二師附小學習[5]:9。1925年春,考入位於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被編入二十七班。[6][7] 進入常德二師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會」,與當時學校中另一組織「體育會」相對抗。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後,在黨團領導下,粟裕等秘密傳閱共產黨思想書籍,並湊錢購買槍支彈藥,迎接北伐軍。1926年春,常德二師學生為反對開除滕代遠學籍,發動大規模鬥爭,後來發生衝突,被稱為「二師事件」[5]:14。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4]:6-17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南昌起義、湘南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常德二師校長被害,粟裕等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被安排到葉挺領導的24師教導大隊,粟裕任學員班長[5]:18。在教導隊中,粟裕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同年,粟裕隨教導隊離開武昌,經大冶、黃石港向九江進發。途中,教導隊改編,粟裕所在中隊,被改編為警衛隊,粟裕擔任班長,該警衛隊即後來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的警衛隊。[4]:18-23
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粟裕參加策應三軍軍官教育團起義[5]:22。起義後,粟裕隨軍南下廣東,經過一個月長途行軍,於途中在瑞金以北壬田寨、會昌接連參加兩次戰役。9月23、24日,部隊進至潮州、汕頭,遂停下休整。[4]:23-24 然而,部隊在隨後的進攻中接連遭受失敗,9月30日,粟裕隨軍撤出潮州,經轉戰隨軍經過1927年10月下旬「大庾整編」,共編成七個步兵連,粟裕任五連指導員(連長耿凱)。進至湖南宜章,在朱德、陳毅領導下,在當地開始進行土地改革。[4]:23-24、34-371927年11至12月,粟裕任2連指導員(連長林彪)。
1928年1月20日前後,粟裕隨南昌起義軍進入湖南宜章。在宜章,南昌起義軍朱德、陳毅部正式打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旗幟,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該部發動湘南起義,並在當地進行土地改革,以及在坪石擊敗了國民革命軍[4]:41-43。 粟裕任工農革命軍一師一團5連黨代表。湘南起義後,朱德率軍北上,向郴州前進,打敗何鍵,並進占郴州。之後不到半個月時間,粟裕隨工農革命軍相繼攻占永興、耒陽、資興等縣城。1928年2月,中共中央受到「左傾」影響並由此影響了湘南形勢,軍事形勢開始不利。3月間,朱德率軍撤出湖南,向井岡山進軍。[4]:43-45
1928年4月下旬,粟裕隨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軍隊會師[5]:27。兩支軍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軍黨代表,陳毅任軍政治部主任,王爾琢任軍參謀長。1928年6月粟裕任28團3連連長。1928年8月粟裕任28團3連黨代表。1928年12月粟裕復任28團3連連長。1929年3月粟裕任紅四軍一縱隊第一支隊3連連長。奉命帶所部保衛紅四軍七大下台在閩西農村基層搞調查研究與養病的毛澤東。粟裕把全連百來號人馬分為兩撥,自己親自帶一部分跟在毛澤東身邊,另一部分則安排在駐地附近活動,隨時注意四周的動向。
1929年6月上旬任紅四軍一縱隊第二支隊黨代表。1929年11月任紅四軍一縱隊二支隊政治委員。1930年6月,任紅十二軍第五支隊支隊長(紅12軍政委譚震林)。1930年8月,粟裕率領部隊參加第二次嘗試攻打長沙[5]:40。9月12日,紅軍撤離長沙。次月4日,部隊改為攻占吉安。
五次圍剿與反圍剿戰役
1930年11月1日,粟裕隨軍東渡贛江,進入東固地區[5]:40。1930年11月 粟裕任紅十二軍第35師104團團長。國民革命軍開始第一次圍剿紅軍戰役與富田事變同時爆發。富田事變的發動者紅二十軍與陳毅任軍長的紅二十二軍同屬於贛西南根據地系統。1930年12月,紅二十二軍縮編為第64師,粟裕臨危受命任64師師長,政委高自立,該師直屬於紅一方面軍,在攻打國軍譚道源師戰鬥中擔任正面攻擊任務。1931年1月3日,該師擊敗譚道源部一個旅,國軍三千餘人被俘,此役後,中共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戰役勝利[5]:42。在隨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1931年5月17日粟裕帶紅六十四師與黃公略的紅三軍一起,在板坑打敗了公秉藩部。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粟裕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參加了多次戰鬥,全面擊敗對方三個師編制,並和蔣鼎文、蔡廷鍇部進行血戰。1931年9月調任紅一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軍長林彪)。1931年11月紅一方面軍創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粟裕任學員連連長。1932年3月復任紅一軍團第四軍參謀長。1932年12月任紅一方面軍教導師師長。[4]:70-74
1933年1月,粟裕調任紅十一軍參謀長[5]:44。同年,國軍開始第四次對紅軍進行圍剿。而此時,毛澤東已失去領導權,軍隊改由周恩來、朱德指揮。5月,在硝石戰鬥中,粟裕左臂嚴重受傷,養傷6個月,留下了終身殘疾[4]:77-78。1933年11月任紅七軍團參謀長兼20師師長。1934年7月,因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失利,粟裕調任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此後該部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1934年11月成立紅十軍團任參謀長[5]:60。但由於當時紅軍中左傾政策的原因,先遣隊軍事指揮出現失誤,導致先遣隊在懷玉山遭遇慘重失利,方志敏被俘,只有粟裕率小部分部隊突圍成功,粟裕右臂負傷,部隊於是轉入浙西南地區,轉入游擊作戰。[4]:80-851935年1月在中共閩浙贛省委和省軍區幫助下,將譚家橋戰役後的陸續會合的十軍團殘部組建為挺進師任師長、劉英任政委[5]:67。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
挺進師組建完成後,粟裕率部南下浙西南,開始了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三年中,粟裕率部進行了多起艱苦戰鬥,建立了中共浙西南遊擊根據地。1935年8月粟裕與葉飛獨立師會合。其間,由於黨內一些分歧,發生了劉英命令粟裕囚禁葉飛的南陽事件。[8][4]:117-122、133
1936年後,浙西南紅軍進一步擴大了根據地[5]:79。
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了全國蘇區代表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致開幕詞時,首先莊重地宣布悼念在以往鬥爭中犧牲的同志們。粟裕被排在了以李大釗為首的烈士名單上的第34位。
抗日戰爭時期
黃橋戰役與皖南事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7年9月,浙西南紅軍與國民政府談判達成協議,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5]:96。1938年初,該部開赴皖南,整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挺進江南敵後[5]:103。1938年6月,他率部在韋崗伏擊日軍,並首戰告捷[9]:97。次年,粟裕相繼指揮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鬥、官陡門戰鬥、狸頭橋戰鬥伏擊日軍[5]:111-113。8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粟裕擔任副指揮[5]:123。11月11日,與陳毅一起命令陶勇、盧勝率第四團團部及第二營渡江北上,開闢江北抗日根據地[5]:124。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新四軍7000多人,挺進蘇北。9月,新四軍創建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粟裕任副總指揮[5]:128。粟裕所部新四軍,不僅在蘇中地區與日軍作戰,還多次與國民政府軍發生摩擦,其中較大的為黃橋戰役和天目山戰役。[4]:159-165
1940年,粟裕率領所部新四軍進入蘇北。當時新四軍實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因蔣介石、顧祝同為新四軍劃定防區非常狹窄,不利於新四軍作戰及發展;因此,新四軍決定向防區外發展。1939年5月,陳毅派遣葉飛率領第六團赴江陰、無錫、常熟地區活動,而新四軍的茅山抗日根據地也開始具有一定規模。陳毅、粟裕遂決定,陸續派遣部隊北渡長江,向長江北岸發展。[4]:159-163
粟裕率新四軍進入蘇北發展後,和韓德勤發生過多次摩擦,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嚴重阻礙新四軍發展。1940年5月8日,陳毅向中共中央報告:「解決蘇北問題,應先向省韓(指韓德勤)下手。」1940年7月,新四軍取得郭村戰鬥勝利,並通過此戰,孤立了韓德勤。後來,新四軍採取了退讓姿態,獲得了輿論支持,也達到誘敵深入的目的。9月30日,新四軍撤出姜堰。然而,這也到達了新四軍的底線,黃橋戰役隨即發生。[4]:169-171 從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揮新四軍經過多次戰鬥,此役國軍主力12個團,保安第十六旅全部,保安第三旅、保安第五旅各一個團被殲滅,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國軍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獨立第六旅旅長翁達及旅、團長數人陣亡,俘虜國軍三十三師師長孫啟人,九十九旅旅長苗瑞林、一一七師參謀長等師、旅、團軍官30餘名,下級軍官600名;繳獲長短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189挺,山炮3門,迫擊炮59門及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新四軍取得勝利。[4]:186[10]
黃橋戰役的直接反應即為皖南事變[11]。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等九千餘人在向長江以北轉移時,遭到顧祝同與上官雲相的八萬國民革命軍圍攻。軍長葉挺談判期間被扣,副軍長項英在突圍時被殺。蔣介石在撤銷新四軍番號後的三日,中國共產黨宣布重新組建部隊。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粟裕則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4]:159-165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受到一定程度打擊,但主力未受損。經過幾個月作戰與發展,至11月底,新四軍已有數支主力到達蘇北,控制了長江渡口,新四軍跨長江兩岸,占據有利態勢。[4]:164-166
車橋戰役及對日攻勢作戰
1941年2月,國民黨蘇路皖邊游擊軍副總指揮李長江,率第1至第7縱隊在泰州城公開投降日軍[5]:148。粟裕任討逆總指揮,率新四軍第一師主力發起戰役,兩日後攻克泰州城,除李長江殘部數百人撤離,餘部五千餘人被全殲[5]:149。同年4月,蘇中軍區正式成立,粟裕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此後,他率部指揮鹽阜蘇中戰役、蘇中反「清鄉」鬥爭並取得勝利[5]:151-156。同年12月26日 ,粟裕與楚青結婚[5]:162。1942年3月,第一師與第六師合併,統一由粟裕指揮[5]:165,隨後他組織部隊參加斜橋伏擊戰、石港攻堅戰、謝家渡戰鬥等伏擊日軍。此後新四軍整合蘇中軍政領導系統,成立蘇中區黨委,粟裕任書記[5]:166,組織該部的反「清鄉」鬥爭。
1944年春,侵華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陸續向南線增加軍隊。蘇中日軍由於兵力不足,只得收縮防區。1943年6月23日,粟裕奉命前往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黃花塘參加整風會議和匯報工作。粟裕有意識地選擇路線,對沿途地形、敵情進行實地調查,初步有了發動車橋戰役的計劃。[4]:228-229 同年2月,新四軍蘇中區黨委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全面分析形勢後,同意粟裕關於發動車橋戰役的建議,隨即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具體研定作戰方案。[4]:229 會議決定,新四軍先攻車橋,再取涇口,由第一師和第三師參與。在指揮上,師前方指揮部與一分區司令部暫時合併,組成野戰司令部。粟裕負責全局,葉飛負責戰場指揮。[4]:229 戰役之前,新四軍在南線東台三倉地區進行牽製作戰,麻痹了敵軍。[4]:232
1944年3月5日凌晨1時50分,車橋戰役正式發起,新四軍首先進攻車橋日軍據點。新四軍利用夜暗,從日軍外圍據點之間直插車橋,快速攻占日軍圍牆上的碉堡,並迅速攻入鎮內。新四軍突然襲擊,使日軍完全陷於被動。經激烈戰鬥,新四軍對日軍駐守的土圩及碉堡展開攻擊。下午,淮陰、淮安、漣水等地日軍,合汪精衛政權部隊共700餘人,分批在淮安集結,乘汽車向車橋增援。在韓莊、蘆家灘一帶遭到新四軍阻擊,新四軍又從日軍側後出擊並展開白刃戰,日軍傷亡慘重,並大部被滅。[4]:231-234 同時,在戰役過程中,新四軍第三師一部攻克漣水、車橋之間的朱圩子據點,殲滅偽軍300餘人。[4]:232-234 此役中,日軍大佐以下465人陣亡、24人被俘、汪精衛部隊中483人死亡、168人被俘。此役亦打通了中共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地區戰略聯繫,鞏固和擴大了蘇中抗日根據地,實現了蘇中抗戰形勢根本好轉。緊接着,新四軍於1944年在蘇中發起一系列對日戰役,先後殲滅日軍、汪精衛部5萬餘人,攻克、逼退對方據點60餘處。[4]:235
天目山戰役與戰略轉移
1944年12月,粟裕率新四軍第1師主力南渡長江,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兼中共蘇浙區委員會書記,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闢了浙西抗日根據地[9]:233。新四軍的南渡發展,使得國共矛盾衝突再次發生。從1945年3月至6月,新四軍在浙西天目山地區,主要在孝豐(今安吉縣豐城區),和國軍進行了三次作戰,新四軍均取得勝利。[4]:245[9]:242-248 這是從游擊戰轉變為大兵團正規戰的一次純熟戰例。毛澤東對周恩來等人說:「粟裕同志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毛親自提筆起草文電,將這一仗作為範例通報全軍學習。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國共談判時期
抗戰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儘管國共雙方的和平談判籌劃開始,但國共矛盾仍然十分突出。1945年8月,粟裕向中共華中局報告,判斷日本投降後國民黨部隊即將進入京滬杭地區,反內戰階段即將到來[5]:222。他主張「蘇南為南京外圍,在內戰條件下,四面受敵,地形不利,不能長期作為我軍之根據地」,並提出「現在一面應準備作堅持蘇南、浙西、浙東現有陣地之打算,一面應即作建立新根據地之打算」[12]。次月月初,華中局建立蘇浙區黨委,統一領導蘇浙地區工作,以粟裕為書記。粟裕在組織蘇浙軍區部隊和地方幹部北撤的準備,同時進行堅持江南部隊部署[5]:223。10月初,粟裕率領蘇浙軍區部隊六萬五千餘人分批渡江北上,到達蘇中地區[5]:224。
1945年10月6日,華中局向中共中央匯報蘇中地區組織方案,提出「華中分局以鄧子恢、譚震林、粟裕任常委,軍區以粟裕為司令員」,並得到批准[13]。粟裕得知後,兩次請求中共中央由張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職[5]:226。11月,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組建成功,下轄8個軍分區,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4個縱隊(第九縱隊自成立時起一直歸陳毅山東野戰軍直接指揮,司令員張震)。12月,組織發起高郵邵伯戰役,並取得勝利。次月組織隴海路東段戰役,打通中共部隊在華中與山東地區的聯繫。此後,粟裕着手對華中野戰軍進行一系列的整編活動,部隊擴充為兩個師、三個縱隊[5]:244。
1946年5月,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報給新四軍陳毅軍長和中央軍委,全面分析華中地區敵我戰略態勢,提出華中戰略區在全面內戰爆發後實行內線作戰的設想[5]:246。
蘇中戰役
國共談判破裂後,國軍開始大舉進攻有極大戰略價值的蘇中地區,粟裕經反覆考慮,決定在內線打擊國軍,大量消滅國軍。[4]:283 他於6月連續向中央發電請示在蘇中進行作戰,並得到中央軍委的批准。而此時國軍以武器先進為由,而輕忽江北的共軍[14]:256。雖然國軍第一綏靖區司令李默庵在此時也進行了作戰計劃,其作戰計劃卻被泄露至美國特使馬歇爾手上,導致後者要求蔣介石放棄進攻;此遭使得粟裕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4]:257-258。1946年7月13日,粟裕發起蘇中戰役,戰役至8月31日結束。首戰宣泰戰鬥起,至如黃路戰鬥結束,歷時50天。戰役先後經歷宣泰戰鬥、如南戰鬥、海安戰鬥(海安防禦戰)、李堡戰鬥、丁林戰鬥(丁林攻堅戰)、邵伯戰鬥(邵伯保衛戰)、如黃路戰鬥(如黃路遭遇戰)七次戰鬥。
7月10日,粟裕決心集中第1師、第6師、第7縱隊於宣泰地區,打擊李天霞的國軍第八十三師[9]:259。7月13日夜,解放軍華中野戰軍以5倍於敵之優勢向宣家堡、泰興發起攻擊。攻擊中發現整編第83師第19旅第56團和旅屬山炮營已於13日進駐宣家堡,原駐宣家堡1個營已調往泰興,因此,宣家堡、泰興之守軍均已增至1團建制。華中野戰軍將第1師攻擊宣家堡增值3個團。14日夜一舉突破,國軍第19旅56團及旅屬山炮營全部被殲。同時,第6師也增加了1個團繼續攻擊泰興,到16日晨,除泰興核心陣地慶雲寺由國軍第57團團部率少數部隊固守待援外,該團大部及旅屬山炮營被殲滅。此戰後,國軍3000餘人被殲,其進攻部署被打亂。[4]:290-291[14]:258-260
國軍司令李默庵發現華中野戰軍主力在宣泰地區,急令整編第65師、第69師第99旅、第49師、第99旅以及整編第83師、第25師各一部進行阻援,意圖三路夾擊華中野戰軍。其中,第49師、第26旅進至如皋以南之鬼頭街、田肚裡地區,第79旅進至宋家橋、揚花橋地區,意圖合擊如皋。[4]:291[14]:260 粟裕於是命令華野主力迅速秘密東移,腰擊北進國軍於如皋以南地區。15日晚,華野第1、6師等部遠距奔襲強行軍至如皋以南。18日晚開始圍攻,次日後,除第49師師長王鐵漢率百餘人突圍外,國軍第49師師部及第26旅全部被殲[14]:261。20日,國軍第79旅大部被殲。21日,華中野戰軍撤出戰鬥,此役中國軍被殲上萬餘人,華野繳獲長短槍4000餘支,輕重機槍500餘挺。[4]:292-295
如南戰鬥結束後,華野主動放棄如皋,轉至海安附近地區休整待機,國軍第65師、第49師105旅占領如皋。此外,李默庵又調入第21師至如皋地區,第65師之第160、第187旅,第25師148旅、第83師第63旅由姜堰東進,準備合擊海安。[4]:295[14] 同時,中共中央軍委於7月30日電示粟裕:「反擊敵人,總以打勝仗為原則,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舉行勉強的無把握作戰」。據此,華野決定將主力轉移至海安東北地區繼續休整待機,以第7縱隊4個團結合地方武裝在海安以南進行運動防禦。該阻擊部與國軍進擊部經過四晝夜激戰。此戰華中野戰軍傷亡200餘人,國軍傷亡3000餘人。8月3日,華野退出海安。[4]:297
國軍占領海安後,李默庵錯估「蘇北共軍大勢已去」[14]:265,遂決定重新調整部署,分兵對泰州、海安以南地區及海安以東的李堡、角斜地區展開「清剿」。[14]:266 粟裕與華野指揮部決定以已休整兩周的主力乘國軍分兵之機,首先突擊薄弱且暴露的右翼、國軍第105旅。同時將淮南第五旅東調,與華中軍區特務團作為預備隊,準備參戰。[4]:297-298 8月10日,華野趁國軍105旅與新編第7旅換防之際進行突擊,次日新7旅全旅與105旅大部被圍困,八千餘人被殲。[4]:298-299[14]:266-267
李堡戰鬥後,國軍被迫調整部署,並加強點線守備,將第49師殘部及第65師主力置於海安、如皋地區,整編第83師位於泰州、曲塘地區,以全部美式裝備的交通警察第7、第11總隊總計7個大隊至於丁堰、林梓地區;以捍固占領區域。[14]:268 同時,準備以整編第25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隙再進攻邵伯、高郵。[4]:300 華中野戰軍則乘國軍力分散、側後空虛之機,以第1、第9軍分區部隊佯攻黃橋,進逼南通,迷惑國軍;主力第1師、第6師和第5旅則自還如、如皋東側隱蔽南下,於8月21日夜間向丁堰、林梓之國軍各交通警察各部發起奇襲。[9]:262-264 激戰至22日,除丁堰地區1個大隊逃往東陳鎮,其餘各部(國軍交警第7、第11總隊)傷亡1500餘人,兩千餘被俘,華野繳獲長短槍1000餘支,輕重機槍130餘挺,並打通西進泰州、揚州作戰的通道。[4]:301-302
23日以後,為配合宿縣東進已占領睢寧的國軍向淮陰進攻,李默庵決定以駐揚州的第25師沿運河向邵伯、高郵進攻;將黃橋守軍朱志席的第99旅東調皋如,準備會同皋如、海安部隊北攻東台。[4]:304 粟裕則採取「圍魏救趙」的戰法,除以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皮定均旅和第2軍分區部隊配合下堅守邵伯外,以第1、第6及第5旅等通過通榆公路西進,進逼泰州、黃橋,圍點後攻打回援的第25師。此後,除喬墅第一線陣地被25師突破外,其餘各陣地未被突破,25師被迫退出戰鬥。[14]:271 此戰中,國軍傷亡兩千餘人,華中野戰軍各部傷亡一千餘人。[4]:305-308
與此同時,8月25日,國軍第99旅、79旅的1個團東進途中,與華野主力在如皋、黃橋交界處遭遇,經過短促激戰,華野主力分別將國軍187旅、第99旅包圍。粟裕先集中第6師、第1師等4個旅連續進攻並最終全部擊敗第99旅[14]:270;隨後調華野第1、18旅等共15個團圍攻國軍第187旅和第79旅1個團,國軍除千餘人逃回如皋,其餘全部被殲[14]:271。此後華野第5旅向西逼近黃橋,31日,黃橋國軍第160旅計1個營另1個連投誠,如黃路戰鬥結束,國軍損失1.7萬人,內被俘1.2萬人。
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與12萬美械裝備的國軍作戰七次,每戰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分而攻之,50餘日內,殲滅國軍6個旅和5個交警大隊共計5.3萬餘人,華野七戰七捷,此次戰役被稱為「蘇中七戰七捷」,粟裕名聲亦因此大震。中共將其作戰經驗通報全軍,要求各區「仿照辦理」。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4]:310 而國軍方面,李默庵率部占領鹽城等地,使得解放軍退出蘇北,確保南京等地的戰略安全。此戰國軍損失慘重,但亦達到其戰前目的。[14]:271-274
宿北戰役
1946年9月,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和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領導機構合併,10月11日,毛澤東專門給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發電報稱:「陳(陳毅)張(張鼎丞)鄧(鄧子恢)曾(曾山)粟(粟裕)譚(譚震林)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復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合編之後,為了進一步在淮北地區打開局面,陳毅、粟裕決定發動一次大型戰役。12月15日至19日,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及華中野戰軍一部發起宿北戰役。10月15日,粟裕先對冒進的國軍整編第69師發起進攻,將國軍包圍於宿遷北部之嶂山一帶。同時,粟裕派出部隊對增援的國軍整編第11師等部隊進行阻擊,國軍整編第11師被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和第八師各一部擊退。至19日,國軍第69師師部和3個半旅共2.1萬人全軍覆沒,第69師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4]:327-335[15]:198華野傷亡8000人。
魯南戰役
宿北戰役後,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為了進一步擺脫被動局面,粟裕開始籌劃在解放軍控制區域內再進行一次戰役。經過反覆醞釀,解放軍最後決定在山東南部舉行一場戰役,希望擊敗國軍整編第二十六師和快速縱隊。[4]:345
為了做好準備,粟裕將華東野戰軍分為左右兩個縱隊,隱蔽北上,於1947年1月1日進入了指定集結地域。1947年1月2日22時,解放軍提前兩個小時突然對國軍第26師發起進攻[15]:198-200。國軍在解放軍控制區域內遭到封鎖,對解放軍的作戰行動毫無察覺,國軍師長馬勵武過年未歸,離開了指揮位置,導致戰鬥一打響,國軍就失去統一指揮,倉皇應戰。很快,解放軍就完成了對國軍的的戰役合圍和戰術分割。國軍在解放軍的進攻下,組織兵力反擊,進行炮火阻攔,坦克支援,但均沒能遏制住解放軍的攻勢。1月3日晚,解放軍左右兩縱隊向國軍發起總攻。經過徹夜激戰,1月4日晨,國軍第26師師部及兩個旅大部被殲,殘部及第一快速縱隊被解放軍緊緊包圍於陳家橋、賈頭、作字溝狹小地區。[4]:348-349
國軍第一快速縱隊號稱「國軍精華」。1月4日上午,解放軍冒着雨夾雪向該縱隊發起進攻。國軍派出飛機支援地面部隊,但解放軍已經掌握了國軍的空投聯絡標誌,於是布置了假的地空聯絡標誌,導致部分物資空投到了解放軍陣地上。10時左右,國軍開始突圍,解放軍遂發起攻擊,快速縱隊之第八十旅大部被殲於陳家橋以西地區。解放軍繼續對國軍發起猛烈追擊,至下午3時,國軍除了7輛坦克逃出外,第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全軍覆沒,26師師長馬勵武被俘,魯南戰役第一階段結束。[4]:349-350
在解放軍圍攻嶧縣的同時,華野第一師對棗莊發起了攻擊,因進展遲緩,第八師一個團也加入戰鬥。1月19日下午,解放軍對棗莊的國軍發起了總攻。解放軍突入市區,與國軍展開逐屋逐堡爭奪。至1月20日13時,國軍棗莊駐守部隊第55師師部及兩個團全部被殲,師長周毓英被俘,此前逃到棗莊的殘餘7輛坦克又全被繳獲。魯南戰役至此全部結束。[4]:352-355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發起魯南戰役,以傷亡8000餘人的代價,導致美式裝備的國軍第26師、第一快速縱隊、51師、52師一個團共5.3萬餘人被殲,其中第26師師長馬勵武、第一快速縱隊步兵第80旅旅長車藩如、第51師師長周毓英、副師長韓時儒、第123旅旅長李玉堂、第114旅旅長李步清以下3.6萬餘人被俘。此外解放軍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坦克24輛,各種大炮217門,汽車474輛,輕重機槍1048挺等,華東野戰軍戰後即以此物資建立了特種兵縱隊,陳銳霆任特縱司令員。此役開創了解放軍在一場戰役中全殲國民黨兩個整編師(相當於軍)五個旅和一個快速縱隊的先例。[4]:339[15]:200
萊蕪戰役
1947年1月23日,中共完成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合編。粟裕擔任新組建的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號「502」[5]:314。
魯南戰役後,國軍採取南北對進的方式對解放軍發起進攻。在分析了局勢之後,粟裕決定在對南下的國軍李仙洲集團發起一次大規模戰役,以打破國軍的進攻。[4]:364-365 國軍一方亦制《魯南會戰計劃》,意圖在魯南地區再次決戰。[9]:275
解放軍經過休整,於1947年2月10日主力北上,同時為了對國軍進行迷惑,華野節節抗擊南下的國軍,使國軍沒有判明解放軍北上的意圖。國軍持續南下,在解放軍的抗擊下,相繼進占萊蕪、臨沂。至2月23日,解放軍已經完成了總攻準備。[4]:364-365 2月20日13時,解放軍6縱因國軍即將越出伏擊區域,遂提前兩個小時對國軍第77師發起攻擊。至次日拂曉,華野8、9縱隊發動全攻,國軍第77師全部被殲。當日下午,華野第1縱隊攻占萊蕪以西、以南諸村落,第6縱隊擊敗了由青石橋南援口鎮的一部國軍。[4]:374[9]:278-280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下午5時許,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發起萊蕪戰役,國軍李仙洲兵團一個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7個師,共6萬餘人被殲,李仙洲亦被俘,僅第73軍軍長韓浚率千餘人逃脫,之後也被解放軍俘虜。[4]:378
國軍陷入了解放軍的包圍,王耀武指示李仙洲突圍。2月22日下午,國軍一部做試探性突圍;次日國軍即發動大舉突圍,解放軍隨即占領萊蕪,並截斷了國軍北撤的道路。同時,解放軍埋伏在國軍兩翼的軍隊對行進中的國軍發起猛攻。五萬多國軍被包圍在芹村、高家窪東西僅三四公里、南北僅一二公里的狹小地域。這時,與解放軍有聯繫的國軍第46軍軍長韓練成在解放軍安排下策應解放軍行動,在國軍突圍一開始,就離開了指揮位置,導致了國軍的更大混亂。粟裕下令解放軍不斷縮小包圍圈,同時對國軍實施密集的炮火突擊。解放軍對國軍進行穿插,乘亂分割國軍。[4]:378 2月23日下午5時,李仙洲集團全軍覆沒,李仙洲被俘,萊蕪戰役結束。[4]:378
孟良崮戰役
國軍第2綏靖區長官王耀武得知李仙洲及其所率的兩個軍被全殲後,擔心華野乘勢進攻濟南,於是急忙將位於膠濟線上之第12軍撤回濟南,華野乘勝攻占了膠濟路西段兩側之城鎮10餘座。[4]:383 而此時,國軍在接連遭遇全面進攻失敗後,決定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的解放軍。在山東,國軍採取齊頭並進的方式。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運用「耍龍燈」的戰術尋找戰機,最終成功將孤軍突出的國軍整編74師誘上孟良崮。[4]:394-395[9]:285
在山東聚集的國軍超過40萬人,國軍83師、65師、25師等部隊奉命支援整編74師,卻無人能突破解放軍的防線支援張靈甫部。11師師長胡璉距離太遠支援不及。25師師長黃百韜則被華野6縱困於覆浮山、天馬山,損失萬餘人。[9]:287近在咫尺的83師師長李天霞和張靈甫有宿怨,雖然早在5月11日之前就接到掩護74師的命令,卻只在戰前派了19旅57團下的一個連攜帶電台接近74師冒充是執行掩護的19旅,並命令最靠近74師的57團團長羅文浪可以隨時撤退。57團是八十三師中裝備最差的部分,但是羅文浪為了免做戰後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後仍然與74師會合,並在堅守孟良崮時一同被殲。[4]:396-398
在解放軍方面,陳毅、粟裕表現出非常堅決的態度,對於部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74師。陳毅說道:「蔣介石拼死和我們決戰,把我們反包圍了,情況十分嚴重。現在成敗在此一舉,要不惜一切代價吃掉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一千,我給你們補一千,打掉兩千,我給你們補兩千,那怕縱隊打光了,只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我給你們補充,恢復你們的番號。誰攻上孟良崮,誰就是英雄!現在只有衝鋒,後退就是死亡。」[4]:396-398 5月16日下午三時,華東野戰軍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國軍整編74師1.2萬人傷亡,1.9萬人被俘,張靈甫陣亡[註 1]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從國軍40萬重兵集團中,割裂出國軍精銳、號稱「王牌中的王牌」的全美械裝備的國軍74師張靈甫所部3萬2千餘人予以完勝,此次戰役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之經典。[4]:398-399戰役結束後,華野厚葬了張靈甫,並從容撤離出國軍的反包圍。[9]:291-292
轉入外線作戰與沙土集戰役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奉命分兵兩路,許世友、譚震林率2、7、9、13縱隊組成內線兵團,陳毅、粟裕則率領華野1、3、4、6、8、10縱隊等,組成外線兵團,開始轉入外線作戰[9]。由於準備倉促,加之連降大雨,解放軍彈藥受潮,華野副司令員粟裕率軍轉入外線後,在南麻、臨朐戰役中和國軍打成了消耗戰,未能完成戰役目標,華野上下有意見,粟裕主動向中央檢討。毛澤東復電:「粟裕同志支午電悉。幾仗未打好並不要緊,整個形勢仍是好的。請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1947年8月24日毛澤東通電全軍:「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毛澤東將華野分為兩部,主力部分交給粟裕:「山東主力現在西邊,請考慮粟裕同志帶炮兵主力速去魯西南統一指揮該五個縱隊。」剩下四個縱隊則由陳毅負責:「陳率六、九縱俟水退後,迅速轉至東邊與二、七縱會合,從反面鉗制魯中、魯南之敵。」
為了改變戰局,是年9月,粟裕發起沙土集戰役,經過數日激戰,華野給國軍整編第五十七師以沉重打擊,扭轉了局面。此戰成為華東戰區的轉折點。[4]:405、419-420[15]:213-214
豫東戰役
1948年5月,粟裕前往晉察冀參加城南莊會議,商討組建東南野戰軍躍進江南戰略行動。毛澤東破例迎出門外,歡迎十七年未見過面的粟裕,並宴請。經過交換意見,毛澤東未採納了粟裕不率華野一兵團過江的戰略建議,甚至提出「可另換統帥」的建議,但在陳毅的堅持下,毛澤東最終做出可延緩四至八個月渡江的決定[16]。但同時毛澤東要求粟裕在此期間單獨完成殲敵任務,並在稍早之前決定陳毅轉往中原局工作[17]。僅保留陳毅華野司令員職務。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重建中原軍區,陳毅須前往中原軍區工作,任中原局第二書記,「建立中原軍區及中原局經常工作」。中共中央決定,陳毅不在位期間,由粟裕代理華東野戰軍(不含華東野戰兵團與陳唐、韋吉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職務,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原華野1、4、6縱隊)[18]。
為了進一步在國民黨控制區內打開局面,實現在長江以北大量殲敵的目標,粟裕決定發動一次較大型的戰役。6月間華東野戰軍西線部隊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出其不意的攻占河南省會開封,並在睢縣杞縣地區圍攻消滅區壽年兵團,最後在給予黃百韜兵團以打擊後成功撤退。[9]:298-299[15]:222
起初,華東野戰軍遵照命令將消滅國軍第5軍和18軍作為自己「夏季作戰之中心目標」。粟裕計劃先消滅第5軍,之後再消滅18軍。粟裕原計劃在運動中,在魯西南南北夾擊圍殲第5軍,並已開始調動部隊,陳士榘、唐亮帥2個縱隊從5月24日起由許昌向淮陽方向運動,粟裕親自指揮華野5個縱隊也在5月底南渡黃河,進至魯西南地區,準備實施南北夾擊第5軍的計劃。而國軍此時從蘇北地區增調重兵應對粟裕的南下行動,第5軍回師魯西南,另外4個整編師連同18軍一同北上增援,使得魯西南地區集中了10個整編師的國軍兵力,以尋求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19]:366
粟裕鑑於國軍兵力集中,又地形不利,不易圍攻第5軍,而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第3、第8縱隊距中原戰略要地、河南省會開封僅1日行程,且守軍僅1個66師及一些保安部隊3萬餘人,雖然開封城築有較為完善的防禦工事體系,但由於地區平原地區,城內外缺乏制高點,不利於防守,華野攻占開封比較有把握。粟裕因此立即改變計劃,奇襲開封。由於突然改變計劃,粟裕還於6月16日致電中央軍委請示,6月17日,粟裕得到回電「情況緊急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1948年6月17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2個縱隊發起對開封城的全面進攻,18日攻占城外國軍所有據點,19日凌晨解放軍攻破國軍城防,攻入開封城內。至20日晚,攻占了除核心陣地古龍亭、華北運動場以外的全部市區。[19]:366-367[4]:433
21日晚,解放軍發起最後攻擊,至22日早晨,解放軍攻占國軍龍亭核心陣地,結束開封戰鬥,全殲國軍守軍3萬餘人,國軍整編66師師長李仲辛陣亡,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恩逃脫。圍攻開封期間,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多路阻擊附近的邱清泉、孫元良、胡璉等兵團。[20]同時讓許世友的山東兵團圍攻兗州,韋國清的蘇北兵團攻克海州以西阿湖等地,後發動第三次漣水戰役,以配合豫東戰局。[4]:433[19]:366-367
開封失守,震動南京,蔣介石立即調集重兵以求奪回開封。蔣介石除了嚴令邱清泉率兵繼續西進外,還命令第六綏靖區副司令區壽年率整編第72和75師,向北攻擊,尋求與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開封決戰。粟裕得到消息後,決定放棄開封,尋求消滅國軍援軍。6月26日晨,華東野戰軍撤離開封,一部隱蔽集結於睢縣、杞縣地區,準備消滅區壽年兵團。當區壽年兵團和邱清泉兵團來開距離後,粟裕抓住時機准對實力較弱的區壽年兵團實施夾擊,同時組成阻援集團,在杞縣以西地區阻擊邱清泉兵團東援。29日完,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突擊集團向區壽年兵團兵團部及整編第75師發起攻擊。激戰至7月2日,全殲整編第75師,俘區壽年和75師師長沈澄年。[4]:448[19]:367
黃百韜的整25師原本要北上解被許世友圍困的兗州。區兵團陷入重圍後,國軍於6月29日臨時在滕縣組成黃兵團改援豫東。7月1日黃兵團出人意料的到達了戰場腹地,重創中野11縱。粟裕於是抽調主力華野1縱(葉飛)、4縱(陶勇)、6縱(王必成)、8縱及兩廣縱隊,轉兵帝丘店猛攻黃兵團,此時華野部隊經過連續作戰,部隊疲乏,減員不少,亟待休整補充。粟裕此時也要求部隊「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不怕傷亡,克服困難」,給予黃百韜兵團以打擊後再撤退。同時,粟裕命令2個縱隊阻擊邱清泉兵團,1個縱隊監視整編第72師。[4]:452-454[19]:368
黃百韜在帝丘店地區親自帶隊衝鋒,發動逆襲,黃本人負傷,黃兵團雖然傷亡慘重。戰鬥自7月3日至4日,華野部隊將黃百韜兵團壓縮在以帝丘店為中心的狹窄地區,並消滅了其整編第72師第16旅。但與此同時國軍邱兵團繞到華野包圍圈背後。粟裕決定撤退,華野和中野各部隊於7月6日晚撤出戰鬥。豫東戰役共持續了二十日,國軍傷亡、投降達五萬餘人。[5]:389[4]:452-454[15]:224[9]:304
濟南戰役
1948年8月,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的外線部隊回到山東,與內線部隊會合[9]:304。9月16日,華野在豫東和兗州兩大戰役之後發動了濟南戰役[21]。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和打援,許世友和譚震林率部分東、西兩個集團對濟南實施鉗形突擊[4]:458-459。
主攻的西集團由宋時輪、劉培善指揮的10縱,攻占機場和商埠;助攻的東集團由聶鳳智、劉浩天指揮的9縱進行,原定其首先占城東要點,爾後協同西集團攻城。聶鳳智擅自將「助功」的命令改為「主攻」,他指揮的9縱第一個攻入濟南,獲得「濟南第一團」稱號。[4]:458-459 9月19日,國軍第96軍軍長吳化文在中共政治爭取下率2萬多人宣布起義,監視吳部的預備隊13縱因此投入戰鬥。僅經過8晝夜艱苦激戰,解放軍攻克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濟南,開創奪取大城市的先例。周恩來後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此役國軍傷亡22423人,被俘61873人,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化裝逃亡,在壽光縣被俘。[4]:47211月初,第二綏靖區副司令牟中珩也在高密被俘。[19]:372
淮海戰役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濟南戰役,9月24日結束。鑑於濟南戰役中負責打援的部隊並未上仗,粟裕在濟南戰役結束當天,立即提出淮海戰役計劃並得到批准,此計劃後來發展為國共雙方的戰略決戰。10月31日,粟裕發報給軍委,建議「戰役規模很大,請陳鄧統一指揮」,促成了戰役指揮的統一。11月初,粟建議「中野主力出擊徐蚌段,斷敵退路,如能負擔,應將徐州之敵抑留於徐州周圍,或先殲徐州敵,或先殲黃維或孫元良」,淮海戰役成形攻略成型,而他亦準確判斷徐州國軍的西撤路線並作預備,促使戰役勝負關鍵轉向攻方。12月10日,粟裕建議華野再抽出兵力協同中原野戰軍先圍攻黃維,經同意後派參謀長陳士榘率3縱和11縱去支援中野。而國軍總部以為解放軍因濟南戰役而需要長期整頓,不會迅速南下,未能料到解放軍在濟南戰役損失甚微,反而能迅速進攻徐州。[4]:522
為迷惑國軍,粟裕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解放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兵力調動也趨緩慢。實際上,50萬解放軍已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地區。國軍一方,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導致國軍布陣極為不利。劉峙見解放軍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命令黃百韜、李彌、孫元良、邱清泉等各兵團退回徐州附近,意在死守。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時,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解放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之黃百韜兵團,負責殿後之黃百韜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全部被殲。黃百韜見局勢危急,向李彌求救。李彌則拿出劉峙命令,執意回撤,拒絕增援。粟裕則抓住這一時機,改變最初的作戰目標,決心先進攻黃百韜兵團。[4]:528-530
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之第三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22]:305。之後,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區。10日,解放軍6縱、13縱主攻並包圍[9]:304-311,黃百韜兵團西撤之先頭師全部被殲,西撤退路被切斷,因此國軍該部改為渡過大運河。國軍在撤到碾莊時,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在碾莊李彌軍團留下之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22]:306。同時,國防部發來電,稱可交戰,如能擊退共軍再走亦可。這樣,黃百韜兵團在碾莊猶豫了一天後,最終決定迎戰解放軍。然而,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國軍預料,11日,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即攻占碾莊與徐州之間各據點要道,切斷黃百韜兵團全部退路。由於形勢危急,蔣介石命令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向東攻擊,為黃百韜兵團解圍。粟裕則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增援。由於解放軍阻擊,邱清泉兵團在22日被阻於離碾莊12公里處之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4]:528-530
11月22日,在華東野戰軍強大攻勢下,國軍第7兵團10萬人全部被殲,兵團司令官黃百韜陣亡。此時,劉伯承、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也利用國軍失誤,攻占了徐州通往蚌埠的必經之地宿縣[22]:316。同時,由於蚌埠之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出於自保而拖延北進,造成華中剿匪總司令部黃維兵團過於孤立,局勢對國軍極其不利。[4]:528-530 次日,中原野戰軍成功地將第12兵團(即黃維兵團)包圍在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期初中原野戰軍進攻收效不大,粟裕於是派遣華野的兩個縱隊前往協助劉鄧大軍包圍黃維兵團。此時,國軍局勢完全被動,由於黃百韜兵團覆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於解放軍面前;而宿縣的占領亦切斷了黃維兵團撤退蚌埠的希望。[4]:530-537
國軍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11月28日,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改由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守軍。11月30日,國軍放棄徐州向西南撤退,但途中接到蔣中正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兵團,邱清泉、李彌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結果均被華東野戰軍包圍。[4]:530-537 11月27日,黃維兵團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起義。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同日,解放軍對黃維兵團發起總進攻,至15日,12萬國軍或降或亡,第12兵團司令黃維被俘,副司令胡璉搭乘戰車趁亂單獨突圍逃出。[4]:530-537
由於國軍已有34個師殆盡,加之邱清泉、李彌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並為配合平津戰役中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對傅作義兵團的分割包圍,免其經海路南逃,中野、華野進行了20天的休整;期間並向杜聿明發動政治宣傳與勸降[4]:537-541[15]:第235-236。1949年1月6日,華野向杜聿明部發起總攻,第13兵團大部被殲。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杜聿明被俘,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則撤往江南,淮海戰役至此結束,解放軍攻占長江以北。[4]:537-541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合作,在淮海地區將國軍精銳力量損失殆盡。淮海戰役中,國軍1個剿總、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被殲或起義,解放軍傷亡13.4萬人。其中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滅國軍44萬人,此外亦派出5個縱隊協助中原野戰軍圍攻黃維兵團。毛澤東因此讚揚粟裕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4]:537-541
渡江戰役與上海戰役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粟裕被任命為副司令員,指揮該部準備渡江戰役。準備渡江的解放軍分為東、中、西三個集團,粟裕、張震指揮東集團的35萬部隊,由三野第8、10兵團、蘇北軍區部隊組成。[9]:298-299 4月20日,北平和談破裂。次日,毛澤東與朱德發布渡江命令,野戰軍開始強渡長江,渡江戰役開始。[4]:488
23日,第三野戰軍所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先頭部隊進入南京。24日上午,35軍的大部隊進入南京城區。104師312團特務連占領總統府。105師由浦口渡江,進入南京城區,315團進入總統府[23]。4月29日,粟裕命令三野第八兵團的24軍前往南京接防,35軍調往杭州。[4]:490-491[9]:318-319
渡江戰役結束後,粟裕指揮第三野戰軍一路向東進攻,發起上海戰役,上海戰役一開始,第三野戰軍總指揮粟裕指揮下轄第9、第10兵團共42萬人採用了雙層鉗形攻擊的方法合圍敵人,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敵調到了外圍進行進攻[15];隨後,解放軍採取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的戰術,從西、南兩側,向市區突進,將國軍分割包圍在街巷之中。5月24號凌晨1時,三路解放軍在上海市區匯合,攻占蘇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區。5月27號中午,駐守於吳淞口的國軍隊仍持續頑抗,解放軍為了不影響上海市的生產機能,在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改用政治攻勢,從內部瓦解敵人,國軍因此放棄對抗。1949年5月27日,解放軍攻占上海,國軍除湯恩伯率五萬部隊從海上撤退外,其餘十五萬餘人陣亡或投降。[4]:494-502[15]:250-251
1949年5月23日,解放軍攻占上海市區之日,粟裕和張震聯名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總前委電,提出逐漸求得全軍裝備標準化的五點建議。5月25日,粟裕和陳毅在蘇州會合,開始部署對舟山群島作戰。5月27日,粟裕就任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15]:265。5月29日,解放軍攻占溪口、奉化。次日,攻占崇明島,上海戰役全部結束。[1]:467-469
部署進軍福建及台灣
1949年6月7日,粟裕主持召開華東國防部署會議,對解放軍進軍福建、攻占沿海島嶼以及加強要塞守備作出全面部署。[1]:470 6月13日,粟裕與張震、周駿鳴聯名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華東局電,建議因部隊準備來不及,向福建進軍延至6月25日開始行動。[1]:471 次日,中共中央軍委復電:
“ |
(一)同意十兵團行動日期延至六月二十五日,如果準備工作尚未做好,延至七月上旬亦可。(二)請注意開始研究奪取台灣的問題。台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麼方法奪取,有何辦法分化台灣敵軍,爭取其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裡應外合,請着手研究,並以初步意見電告。[1]:471 |
” |
6月17日,粟裕兼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及南京市委書記。同日,解放軍攻占霞浦縣。6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在給粟裕的電報中再次指示「準備占領台灣」。[1]:471 7月2日,粟裕發出電令:為完成攻占台灣任務,必須迅速加強海軍,決調趙啟民同志前往海軍任副政委。[1]:473
同日,三野十兵團開始進軍福建。[1]:473 7月10日,毛澤東致信周恩來,根據朱德建議,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併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聯通現有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次年夏季奪取台灣。[1] 7月20日,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為準備攻占定海和台灣,調整淞滬地區部署。[1]:474 十日後,粟裕又電報「為迅速完成攻占台灣的準備,建議華東海軍暫緩北開。」[1]:475 此建議於次月初得到批准。[1]:475-47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患病休養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粟裕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參加了開國大典。[1]:480
10月19日,粟裕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480。10月23日,粟裕返回南京。11月14日,粟裕親自前往七兵團部署進攻舟山群島[1]:482-487。11月20日,粟裕在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第一次總會會議上,以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主任的身份講了《關於對台工作的幾點意見》。12月17日,又講了《關於打台灣的幾個問題》,將進攻台灣的時間推遲。之後,粟裕對於進攻台灣,作了一系列工作並幾次去北京向毛澤東和周恩來匯報[1]:487-490。10月17日,解放軍攻占廈門[1]:478-479。
1950年,隨着朝鮮戰爭的爆發,粟裕進攻台灣的計劃暫時擱置了起來。擱置的主因是1949年10月三野攻金門的古甯頭戰爭竟大敗,讓被追連敗的蔣介石終可轉危為安,安養於台灣,此時,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則計劃派粟裕指揮軍隊入朝,並於1950年7月7日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5]:478。粟裕得知後,立即積極籌組指揮機關,調查研究美軍情況。7月10日,又任命蕭勁光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治委員。但7月10日,粟裕復發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經中共中央批准,粟裕到青島治療[5]:479。此時,粟裕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擔心頂不下來耽誤大事,因此建議考慮其他人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但毛澤東堅持要求粟裕擔任[1]:499-500。
8月1日,粟裕病情日益加重,托此時到青島探望的羅瑞卿帶信給毛澤東,報告病情未見好轉:
“ |
但又因新任務(指抗美援朝)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見轉好,心中甚是焦慮,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1]:500 |
” |
8月8日,毛澤東覆信:
“ |
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適合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1]:500 |
” |
7月22日,周恩來與聶榮臻聯名致信毛澤東,報告東北邊防軍情況,並說粟裕、蕭勁光、肖華均一時難以到任,建議東北邊防軍先由高崗指揮,得到批准。[1]:500
8月1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撤銷第三野戰軍前委,組成新的華東軍區黨委,陳毅為第一書記,粟裕為第二書記,唐亮為第三書記,負責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的領導工作。此後的8月下旬,粟裕由青島轉到無錫療養,9月,經上海返回南京。鑑於粟裕的病情持續未見好轉,10月8日,毛澤東頒布命令,改為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1]:500
1950年12月,粟裕經中共中央批准由妻子楚青陪同前往蘇聯治病。經過數次治療,至1951年夏,粟裕身體基本痊癒。9月,粟裕回國[5]:484。回國後,粟裕擔任第二副總參謀長兼華東軍區副司令員。[1]:502-503
總參謀長時期
1952年9月,中央批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離職休養治療,副總參謀長粟裕主持總參謀部工作。1954年11月,粟裕正式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547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並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粟裕任總參謀長期間,從事了軍隊現代化工作,包括精簡機構[5]:506,發展多兵種,組建完善海空軍,重新劃定軍區[5]:507等等。
1955年,由總參謀部組織領導,葉劍英為總導演、粟裕為第一副總導演,在遼東半島舉行抗登陸演習,這是解放軍首次舉行這種類型的軍事演習,對解放軍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24]:劉祥順《粟裕傳略》。《彭德懷全傳》稱,粟裕擅權布置打馬祖列島是嚴重的錯誤,暗示這是日後批粟的誘因[25]。
1957年4月,鑑於四川涼山等地少數民族地區叛亂有蔓延之勢,4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改派粟裕(原計劃派張愛萍前往)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前往四川,以便能及時處理重大事宜,並從軍事上妥善部署保障金沙江以東地區民主改革問題[5]:519。粟裕決定,當晚動身前往[1]:604-605。
4月6日,粟裕抵達成都,8日,聽取了成都軍區領導人匯報川西平叛的經過及意見。粟裕提出應該要重視政治工作、群眾工作,要做到黨政軍民統一[5]:520。之後,從4月10日從成都出發至25日返回成都,粟裕前往了雅安、西昌、涼山、樂山等處,了解平叛情況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回到成都後,粟裕召集了包括四川茂縣、康定、西昌、涼山、樂山,雲南之麗江、昭通,甘肅之夏河、果洛及西藏之昌都等軍分區部隊負責人到成都開會,交流了少數民族地區平叛及群眾工作經驗,並研究如何保障民主改革的作戰部署及相互協同等問題。[5]:522[1]:605-609
5月10日,粟裕離開成都前往重慶,繼續開會研究相關問題。5月27日,粟裕返回北京。6月24日,粟裕向軍委、中共中央上送了《關於檢查和部署西昌、涼山、康定等少數民族地區平息叛亂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於7月20日由毛澤東批示同意。7月31日,軍委正式通過了粟裕的報告。[1]:609-612
軍事科學院時期
1958年5月27日-7月22日,與劉伯承、蕭克、李達、陳伯鈞、鍾期光、宋時輪等人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彭德懷、林彪、徐向前、聶榮臻、黃克誠等人的批判,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主要根據:一是說粟裕「一貫反領導」,與陳毅、聶榮臻和彭德懷三位領導都搞不好;二是說粟裕「向黨要權」、「向國防部要權」、「爭奪軍隊領導權限」;三是說粟裕「告洋狀」。[5]:528-530 粟裕於5月26日、28日、6月4日,在中南海居仁堂由鄧小平主持的元帥會議上,接受批判。5月27日至7月22日,粟裕先後在大小會議上檢討了八次,被迫承攬了幾乎全部罪名。後來,在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葉劍英等軍委成員的努力下,批鬥粟裕最終沒有成為敵我矛盾。 軍委擴大會議結束後,蕭克、李達轉到地方工作,粟裕於本年8月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調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蒙冤數十年,這之後長期負責軍事科學院的常務工作。對於粟裕的錯誤批判,直到粟裕逝世十年後於1994年才得以徹底平反。[1]:627、630-632
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受到批判,8月1日,粟裕前往開會,8月4日,粟裕在全會上作了書面發言。會議期間,有人(劉少奇)建議粟裕,把1958年受錯誤批判的事乘機提一提[5]:535。粟裕表示:「不願在彭德懷受批判的時候提自己的問題」,並且說:「我絕不利用黨內政治風浪的起伏」,「我相信我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1]:635
1960年1月,粟裕參加中共中央在上海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時,特地將臉轉向粟裕說:「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們那個千人大會上搞的。」粟裕聽了非常高興,以為毛澤東代表中央給自己平了反。然而中共中央並未就此向全黨發出明確的指示或決定。[1]:637
文化大革命時期
進入國務院工作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聶榮臻於1967年3月向中央寫了《關於軍事接管和調整改組國防科研機構的請示報告》,3月20日毛澤東批示:照辦。1967年3月中旬,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找粟裕談話說:「現在情況很困難,國防工業已處於癱瘓狀態。主席說過,你過去有戰功,現時打不倒,你去支撐這個局面吧。」[1]:659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了對各國防工業部實行軍管的決定,組成國防工業軍管小組,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對國防工業部的各項工作實施統一領導。1967年3月27日,周恩來召集粟裕、王樹聲開會,交代軍科院負責國防工業口,對國防工辦和第二、三、四、五、六、七機部實行軍管。粟裕任國防工業軍管小組組長,主持國防工辦工作,王樹聲、向仲華任國防工業軍管小組副組長。粟裕參加國務院業務組且為成員(相當於原國務院副總理組成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成員)分管鐵路、交通、郵電、港口建設、造船統籌和國防工業工作。粟裕兼任國防工辦軍事代表組組長、主持國防工辦工作。
粟裕在這一時期走遍了全國主要港口,對穩定局勢,保障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對於天津港的建設,尤被後人稱道。[24]:劉祥順《粟裕傳略》[24]:天津港集團公司黨委 《粟裕同志與天津港的發展》
1967年4月,粟裕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1]:659。
1967年9月聶榮臻將《關於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報送中央,提出國防科研單位調整改組為18個研究院的方案。毛澤東於10月25日批示:「很好,照辦。」聶榮臻確定由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組成工作班子,劉華清向國防工辦負責人(軍管會主任)粟裕請示匯報,粟裕猶豫後還是同意了。[26]
1969年4月,中央決定國防工業由軍委辦事組領導。1969年12月18日,鑑於三、四、五、六機部已交兩部(總參、總後)、兩軍(海、空軍)分別接管,二、七機部已移交國防科委,國防工辦已分別劃歸軍委辦事組和國家計委的情況,粟裕向周恩來及軍委辦事組提出:國防工業軍管小組已無存在必要,建議即行撤銷。12月22日,中央決定撤銷國務院國防工辦。1970年1月2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國防工業軍管小組停止工作,委託國防科委、海軍、空軍、總後勤部領導各有關工業部的「文化大革命」和幹部等工作。
「文革」以來,許多人被批鬥、審查,凡是找他取證的,粟裕都實事求是地出具「歷史清白」、「對敵鬥爭堅決」等證明。凡是幹部請他轉給周恩來的文件他都照轉。他為解救幹部的工作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以後。[1]:662
1968年5月一天晚上,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張震之子張海陽,帶着張震的血衣來到北京粟裕家裡,粟裕得知張震遭到綁架並遭到毒打、折磨後,半夜打電話給周恩來,周恩來說:「他們這樣做不對嘛,我打電話給他們。」周恩來連夜給南京軍區打了電話,張震得到解救。[1]:665 1968年夏,粟裕得知陶勇在上海自殺的消息,震驚不已。頂着壓力派專人去上海尋找陶勇的兒女,關心他們的生活。林彪事件後,粟裕立即給中央寫信,力主為陶勇平反。1972年12月8日,他寫信給海軍政治部,對「陶勇專案小組」所謂陶勇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問題提出不同意見,並寫了證明。1973年5月,又對海軍黨委關於陶勇問題覆審平反結論中幾個不符合事實的提法提出意見。在粟裕的親自主持下,為陶勇平反一事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
鞏固國防
1968年1月13日,粟裕為儘早取得尖端產品,建議加速717工程,給周恩來、李富春等寫了一份報告,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之後,粟裕又建議將軍事科學院軍管人員大部撤回軍事科學院,由駐京三軍接替國防工業及一機部的軍管任務。為此,粟裕專門給軍委辦事組並林彪、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寫了報告。3月13日,得到了批准。[1]:663
5月20日,粟裕又向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上報了《關於發展現代化電子工業的初步設想的報告》。7月13日,粟裕又制止了七機部將於20日進行的批判聶榮臻的遊行。[1]:664-665 粟裕負責國防工業期間,努力維持國防工業工作的正常進行,並抵制文革運動對國防工業的擾亂。
1969年,中蘇邊境緊張,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和政委紀登奎把粟裕請出來,請其為對付蘇聯出謀劃策。粟裕不辭勞苦,帶了幾個軍事參謀跑到中蘇、中蒙邊境防區轉了幾個月,擬定了一份防禦作戰方案,軍事科學院過後予以肯定。
1972年10月,粟裕又被任命為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他致力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提倡學習軍事辯證法。[27]
穩定軍隊
1974年12月25日,粟裕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送交了《關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報告除了對敵情的估計外,還從四個方面論證了關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問題。中共中央於1975年1月5日把這份報告印發在京政治局成員。[1]:697-698
1975年1月,粟裕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任解放軍代表團團長[5]:566。會議期間,江青一直想插手軍隊事務,被粟裕拒絕,江青為此很氣憤。在這次會議上,粟裕被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在國務院業務組的工作,從此結束[5]:567。1月26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和鄧小平上報了對海南防務的意見。根據粟裕的意見,廣州軍區對海南島的設防重新做了勘察研究,向軍委上報了設防部署。2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粟裕被任命為軍委常委。從此,粟裕以他的主要精力參加軍委常委會的工作。這之後,粟裕除了參加較頻繁的中央軍委常委會的日常會議和各種活動外,還抽出時間去軍隊機關和部隊做調查研究。在這期間,粟裕抵制了江青等人的影響。[1]:709-710
從1975年4月至6月,粟裕對全國各地的軍事機關和軍隊進行了調查,對穩定軍隊起了很大作用。粟裕向葉劍英、鄧小平報告說發現團以下部隊還是穩定的,基本掌握在可靠人手裡。粟裕向葉劍英和鄧小平做了當面匯報,葉劍英和鄧小平都表示:「這就放心了。」從5月11日至6月23日,粟裕將外出調查的情況,先後向軍委送了四個報告。報告得到了中央軍委的認可。[1]:699
1976年1月10日、15日,粟裕參加悼念周恩來的活動。4月,四五天安門事件發生,鄧小平被撤銷職務,葉劍英處境也很困難。此時,葉劍英對粟裕說:「現在要把眼睛、耳朵和鼻孔都張得大大的,嘴巴閉得緊緊的。」粟裕常把了解到的各方面情況向葉劍英報告。[1]:713-714
7月8日、11日,粟裕參加悼念朱德的活動。9月9日,毛澤東逝世。從當日至9月18日,粟裕參加對毛澤東的弔唁、悼念活動。10月6日,「四人幫」被粉碎,粟裕在之後參加了揭發、批判「四人幫」的活動。[1]:714
晚年、逝世與平反
國務活動
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歷辛艱。
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
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1978年,在軍事科學院全院平反落實政策大會上,他代表院黨委為多位受迫害、誣陷的同志平反,並在講話中總結了院黨委應記取的教訓。軍事科學院有的領導提出,要以軍事科學院的名義,寫一篇文章,從歷史上論述華國鋒為我軍當之無愧的統帥,粟裕知道後明確表示這事不必搞,並說:「我們搞了這樣的文章,怎樣向老同志交代?我們吃不實事求是的苦頭還少嗎?」。[28]
1979年1月11日、13日,粟裕應軍事學院蕭克院長和中央黨校廖蓋隆的要求,分別向軍事科學院高級系畢業班和中央黨校作了《對未來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從6個方面講了自己對未來戰爭初期作戰方法的看法。報告對軍隊解放思想、撥亂反正起了推動作用。這份報告也引起了廣大的國際反響,澳大利亞國防部情報組織負責人保羅·迪布稱粟裕為「中國主要戰略發言人」。[1]:744-750
同年5月7日至6月6日,粟裕以「中日友好之船」最高顧問的身份,乘「中日友好之船」—明華輪去日本參觀訪問。先後訪問了日本的下關、大阪、名古屋、東京、室蘭、新潟、富山、鳥取、博多、長崎等地。[1]:7501980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粟裕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5]:575。
逝世與平反
1979年8月22日,粟裕在煙臺看望葉劍英期間,在葉劍英的關注下,粟裕向葉劍英提出了要求組織上對他在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一事,做一個公正的結論。粟裕回到北京後,於10月9日,向中共中央正式寫了申訴報告,要求撤銷1958年對他的錯誤批判和強加給他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葉劍英於10月16日批示,建議總政治部組織力量,認真研究,對1958年軍委擴大會的錯誤,向軍委提出實事求是的報告,以便在適當的時候,妥善處理。華國鋒、鄧小平、李先念均圈閱表示同意葉劍英的批示。但後來不知何種原因,雖經葉劍英催辦,總政治部一直沒有向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提出關於1958年軍委擴大會的報告。其實,阻力來自當時尚在世的兩位德高望重的中共元老,他們都曾經在58年錯誤批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位是當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一說為徐向前,因在1980年鄧小平明確指出,1958年那次反教條主義是錯誤的。[29] ),另外一位是粟裕任副總參謀長時的直接領導聶榮臻[30]。1983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批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直接受理粟裕的冤案,不久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決定由中共中央指派一位代表,同粟裕本人正式見面,但未能在粟裕逝世前得以實施。[1]:753-754
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77歲[1]:780。2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軍委發表訃告,宣告並評價粟裕:「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優秀的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粟裕同志逝世。決定尊重粟裕生前的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葬禮」。尊重粟裕本人的遺願,逝世後沒有舉行追悼會,亦不設遺體告別式。骨灰遵照粟裕生前遺願,撒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這些粟裕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實現粟裕與長眠在戰場的戰友永遠在一起的心願。[1]:780-781
1987年9月11日這一天,由於主管編輯的宋時輪上將(曾任三野十兵團司令)的提醒,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決定,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人物分冊「粟裕」條目中加上這樣一句:「1958年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的批判」,公開指出了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對粟裕的「批判」是「錯誤」的[5]:537。對此,當時任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的楊尚昆讓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轉達了這樣的話:「這件事我已費了很大的勁,只能先辦成這樣了。」[24]:余瑋《思念-楚青訪談錄》
1994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張震,在經過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批發的《追憶粟裕同志》的署名文章中,對粟裕的歷史功績和高尚品德作了高度評價,並就1958年粟裕受到錯誤批判的事情專門寫道:
“ | 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 |
至此,粟裕之事正式平反,這一長達36年的公案總算得到了了結。[1]:753-754[24]
評價
官方評價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粟裕有着非常高的評價。粟裕逝世後,中共中央、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軍委發表訃告,宣告並評價粟裕:
“ | 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優秀的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粟裕同志逝世。決定尊重粟裕生前的意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葬禮……粟裕同志對黨和對革命無限忠誠。他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黨的原則,嚴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他胸襟坦白,光明磊落……粟裕同志擔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其間,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為保衛和鞏固我國國防,為把我軍建設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而作出了重大貢獻……粟裕同志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1]:780-781 | ” |
——中共中央、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軍委發表的粟裕的訃告 |
私人評價
- 粟裕有「常勝將軍」的美譽[註 2]。1944年,當粟裕率領只有數千人的部隊在蘇北車橋戰役捷報傳到延安窯洞,毛澤東即當場道:「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而在評價淮海戰役時,毛澤東亦稱:「淮海戰役,粟裕立下第一功。」1961年9月,毛澤東接見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澤東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則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第二次國共內戰第一年,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消滅國軍17.5萬人,而粟裕指揮的華東戰區消滅國軍人數高達43.4萬人。林彪為此稱道評價:「粟裕盡打神仙仗。」「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註 3]
- 1953年2月,毛澤東由陳毅陪同,坐火車從南京、徐州、濟南回北京。毛澤東在和陳毅談話時說:「粟裕,一不是樊噲,二不是韓信,三我毛澤東也不是劉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是人民的好兒子」。[32]
- 在1955年授銜討論到粟裕軍銜問題時,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毛澤東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周恩來說:「可是粟裕已經請求辭帥呢?」毛澤東還說:「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麼!」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33]
- 陳毅在粟裕指揮萊蕪戰役結束後說:「證明了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孟良崮戰役之後,更是興奮地稱讚:「老夥計,這個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最終將粟裕列為中共五虎將之一,「我黨二十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34]
- 作為粟裕在蘇中戰役時的對手,李默庵也對粟裕的戰術表示很高讚譽。他稱「當時我採取的是正規戰,即分進合擊,穩紮穩打。照這樣的打法,粟裕的部隊三四萬人,只能防禦我一路進攻。他的兵力是不禁打的,當然不是我們的對手。可是粟裕卻集中兵力打我一點,而且,有時是集中五六倍的優勢,這樣我的部隊就吃不消了,這樣的打法確實是很厲害。」[14] 此外還稱:「由於軍隊體制不一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很難親臨一線指揮,比如我……基本上是隔江遙控指揮……而粟裕卻和部隊在一起……為處置戰鬥情況,連夜乘車,騎自行車,又乘船趕路達300餘里。這種精神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中是不可能具備的。」[14]:276-277
- 宋時輪與粟裕關係不睦,任軍事科學院院長時曾稱:「他(粟裕)參加過魯南戰役嗎?他當時在哪裡?」結果被王希先(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之一)當場駁斥得啞口無言。這時候,粟裕還活着,且擔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依然是宋時輪的上級[35]。
著作
- 代表作
- 《黃橋戰役總結》(一九四〇年十月)、
- 《孟良崮戰役陣中日記和戰後分析》(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四日至二十日)、
- 《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
- 《關於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幾個問題》(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一日)
- 回憶錄
- 粟裕晚年著有《粟裕回憶錄》,於1988年11月以《粟裕戰爭回憶錄》為名首次出版,
- 2007年8月再版並改名為《粟裕回憶錄》。
- 文集
- 《粟裕軍事文集》1988年解放軍出版社。
- 《粟裕文集》三卷本,2004年軍事科學出版社。
- 第一卷(1931.5-1945.8)紅軍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文電154篇;
- 第二卷(1945.10--1949.9)解放戰爭時期文電353篇;
- 第三卷(1949.10一1984.1)新中國成立後的文稿132篇。
紀念
- 1993年3月6日,粟裕大將半身銅像在家鄉在粟裕紀念館大廳中央落成。
- 2007年4月18日,為紀念粟裕大將誕辰一百周年,由蘇中平民捐贈的淨高2.007米的粟袼全身銅像落戶海安烈士陵園。
- 上海福壽園新四軍廣場矗立着粟裕大將夫婦紀念銅像、葉挺將軍夫婦紀念銅像、陳毅元帥夫婦紀念銅像。
- 山東孟良崮戰役園區大門前矗立着陳毅元帥與粟裕大將的巨石塑像。
- 河南省睢杞戰役紀念館,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有粟裕將軍漢白玉全身塑像。
個人生活
民族身份
粟裕生前以漢族自居,一直到1984年逝世。他自我認同為漢族。1951年國慶觀禮時,毛澤東曾問粟裕「你是少數民族吧?是不是苗族?」粟裕則表示自己是漢族[1]:1-2。1986年,在粟裕已經逝世兩年後,會同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侗族居民的要求,經過調查識別,確認會同縣粟氏居民係由湖南省通道縣(今通道侗族自治縣)遷來的侗族後裔,包括粟裕一家在內的粟氏居民,全部恢復侗族身份[1]:1。
家庭
粟裕有一妻二子一女。妻子楚青,原名詹永珠,1923年3月10日出生於江蘇揚州,早年參加新四軍,後為避免家裡受牽連,而改名楚青。1941年12月26日,兩人於如東縣豐利鎮東北部的石家莊(時為新四軍一師司令部所在地)結婚。[36][37]
- 長子粟戎生,1942年生於江蘇揚州,1961年參加解放軍,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控制專業,1999年晉升中將軍銜。曾任第67集團軍參謀長,率部參加兩山戰役;後調任第24集團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2006年1月退休[38][39]。妻子李曼俊,北京華勝計算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夫克少將之女。
- 次子粟寒生,1947年出生,1968年初參加解放軍,從事海上艦艇作業,後轉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中國遠洋公司,曾任中國遠洋公司副經理[40]。妻子李魯魯。
- 女兒粟惠寧,1949年出生,參加解放軍,大校軍銜,1975年與陳毅之子陳小魯結婚。有一子陳正國,1978年出生。
- 侄女粟武賓,中國標準化綜合研究所秘書長
注釋
- ^ 粟裕向中共中央報告張靈甫被擊斃;一個七十四師副師長向南京國防部報告張靈甫自殺;江渭清稱其被俘後被槍決。[9]:291。
- ^ 粟裕素有戰神之譽,1949年9月《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民政協代表訪問記——常勝將軍粟裕》的文章,引用了劉伯承對粟裕的高度評價:「智深勇沉、百戰百勝,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有古名將風,有古大將風,是中國的戰略家。」[31]。事實上粟裕一生中的敗績並不少。國民黨將領如范漢傑、胡璉、李彌等都重創過粟裕的指揮。從兩次漣水戰鬥的慘重傷亡可以看出當時共軍仍缺乏堅攻戰的作戰經驗,粟裕在軍事上並不是沒有缺點的。孟良崮戰役之後的南麻戰鬥、臨朐戰役更重創粟裕的華野,當時共軍將領譚震林就曾指出粟裕「在軍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遠見」,陳毅對此表示同意[來源請求]。1949年,胡璉在金門、步登島屢次擊敗粟裕指揮的登島部隊,以致於日後胡璉在台灣十分看輕粟裕的軍事才幹[來源請求]。
- ^ 本段文字均無任何出處,已被證偽的內容包括:車橋戰役為葉飛擔任總指揮,粟裕在戰役期間主持會議未參與;毛澤東從未與蒙哥馬利會面時談及粟裕;林彪所言稱「神仙仗」並非指粟裕,而指整個關內戰場,所指也非指揮能力,而是客觀條件。在其諸多著述中,論述「神仙仗」只有一處,為1947年10月發表的《硬拼仗》一文:「東北今天的環境,有許多條件不能和關里老解放區比,不象關里那樣有廣大群眾掩護、配合,乾淨乾脆吃掉敵人的『神仙仗』是不容易打到的,如果在東北也非有十分把握的神仙仗不打,那就很少有仗可打……必然加多困難,更增加了鬥爭的長期性。」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粟裕年谱.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ISBN 7-80170-466-5 (中文(簡體)).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 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年9月. ISBN 7532600831.
- ^ 星火燎原編輯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北京地安門西大街40號: 解放軍出版社. 2008年: 23. ISBN 7-5065-5031-8 (中文(簡體)).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粟裕. 粟裕回忆录. 北京地安門西大街40號: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65-5426-8 (中文(簡體)).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粟裕傳》編寫組. 粟裕传 第三版. 北京市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ISBN 978-7-80092-921-2 (中文(簡體)).
- ^ 粟裕. 《粟裕战争回忆录》 第一章 从枫木树脚谈起. 晉城黨史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2日).
- ^ 粟裕. 《粟裕战争回忆录》,頁8 (PDF). 解放軍出版社. 2006年.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年7月12日).
- ^ 粟裕曾设鸿门宴绑架开国上将 押送途中遇突袭. 搜狐. 2014-04-01 [2015-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江渭清. 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14017571 (中文(簡體)).
- ^ 盧勝. 东进黄桥逞英豪. 福建黨史月刊. 2008年, (5): 17–19.
- ^ 費正清,崔瑞德.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762. ISBN 9787500414063 (中文(簡體)).
- ^ 粟裕军事文集.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89: 231–232 (中文(簡體)).
- ^ 新四军·文献(5).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5: 365 (中文(簡體)).
-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李默庵. 世紀之履: 李默庵回忆录.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03407321 (中文(簡體)).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郭化若. 郭化若回忆录.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5. ISBN 7800218414 (中文(簡體)).
- ^ 毛澤東文集 第五卷, 粟裕兵团暂不渡江,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 1948 [194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 3月23日军伟致中央工委并中原局电, 1948 [1948-03-23]
- ^ 何新研究中心, 何新:所谓谦让司令的事件为何不可能发生?, 2019-04-26 [2021-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9787214042088 (中文(簡體)).
- ^ 粟裕,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1948
- ^ 粟裕, 济南战役胜利原因和重大意义, 1948
- ^ 22.0 22.1 22.2 王禹廷. 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 大決戰(下):裂岸.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年4月 (中文(繁體)).
- ^ 林可行. 百城战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决战南京. 吉林音像出版社. 1996: 255. ISBN 7807022957 (中文(簡體)).
- ^ 24.0 24.1 24.2 24.3 24.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粟裕纪念文集. 北京海淀區青龍橋: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237-129-3 (中文(簡體)).
- ^ 彭德懷傳記組. 彭德怀全传(三).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1160–1164. ISBN 9787500080718 (中文(簡體)).
- ^ 《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 ^ 粟裕. 《粟裕战争回忆录》,頁241 (PDF). 解放軍出版社. 2006年.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年7月12日).
- ^ 有人吹捧华国锋为统帅 粟裕驳:怎样向老同志交代?.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 ^ 邓小平不准刘伯承生前平反吗?.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粟裕平反成功关键人物并非江泽民. 多維新聞. 2015-01-17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7).
- ^ 此處存疑,原文並無此段評價,而應為「『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記者訪問粟裕將軍的時候,坐在一旁的劉伯承將軍滿懷着喜歡望着粟裕將軍,發出這樣的讚嘆。」。「中國戰略家」等內容,應為後人偽造
- ^ 毛泽东评粟裕:不是樊哙韩信 是解放军战将. 環球時網. [2011-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2月4日) (中文(簡體)).
- ^ 鞠開. 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 [2011-12-02]. ISBN 75034200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 ^ 張雄文. 1947年蒋介石如何点评关内解放军各部战斗力?. 鳳凰網. [2011年10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4日) (中文(簡體)).
- ^ 張雄文. 某开国上将谈军史奚落粟裕:他打过鲁南战役?. 鳳凰網. [2014年1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7月7日) (中文(簡體)).
- ^ 吳劍坤. 指瑕与匡正(上)——以粟裕与楚青结婚地为中心. 如東日報. 2020-11-06: 8版 [202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4).
- ^ 无悔的追求——记粟裕夫人新四军老战士楚青. [201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 ^ 余瑋. 粟裕长子粟戎生中将的军礼. 黨史縱覽. 2008, (08).
- ^ 粟戎生. 粟裕之子粟戎生讲述父亲戎马人生. 南方都市報. 2011-02-07 [201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9).
- ^ 楊必軍. 粟裕教子“十字诀”. 文史天地. 2004, (12).
- ^ 陳小魯簡樸家居曝光 紅二代人脈廣 賀禮堆滿一角. 壹傳媒. 2014-01-24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中文(繁體)).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 ||
---|---|---|
前任: 聶榮臻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54年10月-1958年10月 |
繼任: 黃克誠 |
前任: 葉劍英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 1972年10月-1983年1月 |
繼任: 梁必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