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藏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緬甸藏人,又稱緬北藏族,生活在緬甸北部藏族人,主要生活在克欽邦葡萄地區,是通過「藏緬通道」從西藏察隅一帶遷居而來的康巴藏人及其後代。

歷史

蓮花生曾預言有兩個秘境可以在人們遭遇危難或者迫害時前往躲藏,一個是在今林芝墨脫縣的「貝瑪貴」,一個是在今緬甸北部密支那附近的「囊塔貴」。唐代樊綽蠻書》記載「[大賧]三面皆占大雪山,其高處造天,往往有吐蕃至賧貿易,雲此山有路,去贊普牙帳不遠。」方國瑜考證認為「大賧」就是今緬甸克欽邦北部的葡萄。由此可知,葡萄地區早在唐朝,便與藏地便有貿易往來。英國戈弗雷·埃里克·哈維英語G.E. Harvey1925年出版的《緬甸史》(History of Burma)認為十世紀之前風靡上緬甸的吐蕃阿利教是從察隅傳入的,由藏傳佛教蛻變而來。這表明上緬甸與西藏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存在一條相對穩定的「藏緬通道」[1]

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阿墩子彈壓委員會兼辦理怒俅兩江事宜主事人夏瑚巡視怒江及周邊地區,完成《怒俅邊隘詳情》一書,書中稱「查脫落江……江頭要隘則為獨魯海打。該村系古宗,共7戶,前十數年由藏區遷來,村內住有喇嘛十數人,詢系巴塘丁林寺僧,乙巳叛後,逃匿其地,現為村民供應。」脫落江即南塔邁河,獨魯海打即達杭丹,可知達杭當藏人至少在「乙巳叛」(1905年)之前的十數年,也就是1890年前後便已遷居該村。但這一時期曾在察隅、緬北一帶考察的享利·奧爾良英語Prince Henri of Orléans戴維斯英語Henry Rodolph Davies柔克義貝里考爾巴克英語Ronald Kaulback等西方探險家均未在考察報告中直接涉及緬甸藏人的描述[1]

1931年,弗朗西斯·金頓-沃德英語Frank Kingdon-Ward進入阿當朗河谷探險的記錄中提到有一個藏族家庭定居在懸崖底部海拔4000英尺的地方,並稱達杭丹是藏人遷入伊洛瓦底盆地的先鋒,已有三個藏族家庭,在海拔6000英尺的谷底建有木屋,木屋周邊是開墾的耕地,種植大麥、燕麥、玉米、養麥、小米、豌豆和豆類,飼養有氂牛、羊、豬、雞和狗,獵捕斑羚、鬣羚和吠鹿,採集野生蜂蜜,生活相當富足。金頓-沃德還在1932年時提到第一個到阿當朗河谷的歐洲人是普里查德(Captain B.E.A. Pritchard),普里查德曾於1913年1月到訪阿當朗英語Adung Long村。普里查德之後的是緬甸邊防局的萊昂納德(P.M.R. Leonard),他曾在1913年的幾年後到訪達杭丹[1]

1920至1950年代,察隅縣竹瓦根鎮日東、嘎達、吉公、巴嘎等村落的一些居民,出於對「囊塔貴」的嚮往,受不了噶廈當局的壓迫,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入藏的恐懼等原因,選擇逃往緬甸克欽邦的桑當、西朱當、門登村等地生活。然而,緬甸政府只當他們是流落緬甸的中國難民,使之無法加入緬甸國籍[2][3]。緬甸政府還限制他們的生活範圍,因而只能在村莊附近的山上安家,靠打獵為生,生活非常困苦。中緬邊境察隅一帶的邊民常在果哈林吉太村一帶貿易和物資交流,緬北藏族便不定期走山路到吉太村用獵物和蟲草交換一些生活物資[2]

囊塔歸巴

1984年至1986年期間,部分緬北藏族越境返回察隅,被察隅當地人稱為「緬民」或「回歸戶」,藏語稱「囊塔歸巴」。囊塔歸巴被安置在竹瓦根鎮西托拉卡、扎嘎、朱吾三地定居。察隅縣投資50餘萬元,將托西托拉卡組老文化室改造為「囊塔歸巴」村史館[4]

參考

  1. ^ 1.0 1.1 1.2 周建新; 楊猛. 缅甸藏人及其在维系中国西藏地方与东南亚联通中的作用. 廣西民族研究. 2022, (2): 86–94. 
  2. ^ 2.0 2.1 从缅北克钦回西藏居民:二十年走完漫漫回家路. 中國新聞網. 2016-04-18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3. ^ 他们因旧西藏压迫逃往缅甸 如今重获中国国籍. 中經聯播. [2023-11-26]. [失效連結]
  4. ^ 張薇. 西藏察隅:讲好“囊塔归巴”故事. 共產黨員網.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