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芬尼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芬尼(Fenni),是一個古代北歐部落的統稱。有關芬尼人最早的記錄來自塔西陀於公元98年完成的《日耳曼尼亞志》。

相關記載

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亞志》中並沒有提及芬尼人的具體分佈位置:

他們(維涅底人)掠奪占領了位於佩西尼人與芬尼人之間大部分山野林地。[1]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學指南》中也提到了一個名為「芬諾里」(Phinnoi)的部落,被認為同指芬尼人。他根據地域分布將其一分為二:北部的一支定居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島嶼的斯坎的亞(今日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一支則定居於上維斯瓦河的東岸(今波蘭境內)[2]。但對於兩個分支之間的關係卻隻字未提。

在6世紀拜占庭史學家約達尼斯的《哥特史》中我們也能找到對於芬尼人的描述,在寫到斯坎扎島(今日斯堪的納維亞)時,他認為島上有超過三十個部落:

「在最北邊居住着Adogit人,他們每年都將經歷四十天極晝與四十天極夜……還有僅僅依靠肉類和禽蛋為食的Screrefennae人……Suehans人就像圖靈根人一樣大多靠飼養馬匹為生,他們中有些人也會通過其他部落與羅馬人交易類藍寶石Sappherine。儘管生活貧苦,他們仍身着厚重華麗的皮毛來禦寒。……由於共同生活在相對富饒的地區,Theustes、Vagoth、Bergio、Hallin及Liothida備受其他部落侵擾。而Ahelmil、Finnaithae、Fervir與Gauthigoth則是相對來說更加驍勇善戰的部落。還有像野獸一般住在岩石開鑿的住所中的Mixi、Evagre和Otingis。

島上所有部落中最溫和的要數Ostrogoths、Raumarici、Aeragnaricii、Vinovilith及最為和善的Finns。所有同源部落中,在體格上Suetidi最占優勢,Heruli則是身高最高的。而Dani早已離開了他們的故鄉。除此之外,還有都曾接受國王魯道夫統治的Grannii、Augandzi、Eunixi、Taetel、Rugi、Arochi與Ranii,(儘管這位國王最後為了一己私慾背叛了他的王國,轉而投靠東哥特王國國王狄奧多里克)所有的這些部落常年與可怖的野獸搏鬥,在體格和精神上遠超日耳曼人的部落。」[3]

分類之爭

究竟該將芬尼人歸為日耳曼人還是薩爾馬提亞人,塔西陀本人也並不清楚。他在描述中的模糊不清使得後世對於芬尼人的歸屬問題衍生出了許多理論。

有觀點認為羅馬人使用「芬尼」一詞作為對歐洲所有非日耳曼語族部落的統稱(比如波羅的-斯拉夫語族與芬蘭-匈牙利語族)[4]而這一觀點的反對者則辯稱塔西陀已經把芬尼人同其他非日耳曼語族部落區別開來,比如維涅底人艾斯提人[5]

還有觀點認為塔西陀筆下的芬尼人應該是現代芬蘭人的祖先。[6]有學者[7]認為塔西陀實際上使用芬尼人來稱呼薩米人或古芬蘭人,這一觀點建立在後者已被考古學家證實為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原住民這一基礎之上。然而也有部分語言學家反對,因為有證據表明,一種古印歐語系方言和未命名的石器時代歐洲語言在芬蘭-匈牙利語系(如古薩米語和芬蘭語)廣泛傳播以前就已經存在于波羅的海的東北岸。[8]

另一種理論認為塔西陀筆下的芬尼人與托勒密筆下的北芬諾里人實際上都屬於北芬諾斯堪的亞的薩米人,這使得日耳曼尼亞成為第一份有關史料。[9]不過儘管這一理論似乎適用於北芬諾里人,但對塔西陀筆下的芬尼人卻漏洞百出,因為同托勒密筆下的南芬諾里人一樣,他們的定居地顯然都位於歐洲大陸而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遠遠超出了現代薩米人的活動範圍。[10]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古代薩米人的活動範圍要更廣[11],因為在芬蘭南部和卡累利阿都發現了薩米人的蹤跡。[12]

文化特點

引用塔西陀的描述:

「處於極端原始的環境中,芬尼人沒有勞力,馬匹,甚至家園,生活非常貧苦:他們以草木為食,以毛皮為衣,以大地為床。他們唯一的希望寄託於手中的箭,因為沒有鐵器,他們只得用骨頭把箭磨尖;為了獲取食物,男人和女人都要去打獵;男女穿着相似,每人只能分得戰利品的一小部分;即使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孩子,他們除了用樹枝編成的藤條遮蔽以外別無他法。老人和青年亦是如此過活。他們認為,即使是這樣的生活條件,也比耕地,建房以及生活在互相侵略的恐懼之中要快樂的多。遠離複雜的社會,遠離恐怖的天災,他們自在的生活已經超越了無盡的困苦——他們已經別無所求。」[1]

引用

  1. ^ 1.0 1.1 Tacitus G.46
  2. ^ Ptolemy G II.11 and III.5
  3. ^ 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 in English version (1908) by Jordanes, translated by Charles Christopher Mierow III.Scanadza
  4. ^ R. Bosi, The Lapps (1960) pp44-7
  5. ^ Tacitus G.45-6
  6. ^ Anderson (1958) 217 Pirinen 9
  7. ^ Juha Pentikäinen, Kalevala Myth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26
  8. ^ Mikko Heikkilä: Bidrag till Fennoskandiens språkliga Förhistoria i tid och rum. University of Helsinki. 2014. tps://helda.helsinki.fi/bitstream/handle/10138/135714/bidragti.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bstract in English pp. 7-8 Antte Aikio 2006: On Germanic-Saami contacts and Saami prehistory.http://www.sgr.fi/susa/91/aikio.pdf
  9. ^ Doug Simm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The Early Period of Sámi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16th 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File:LocationSapmi.png
  11. ^ R. Bosi, The Lapps (1960) pp44-7 Hansen & Olsen (2004)
  12. ^ Ante Aikio 2007: The study of Saami substrate toponyms in Finland. Onomastica Uralica.http://mnytud.arts.klte.hu/onomural/kotetek/ou4/08aikio.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