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聯文化指自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至1991年12月蘇聯解體的蘇聯音樂及文化

歷史

列寧時代

共產主義使得1918—1929年的藝術和藝術家,不斷以各種不同的風格摸索,想找到一種獨特的「蘇維埃式藝術」。蘇聯藝術是在俄國現實主義傳統,與左右的傾向鬥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宣傳畫在蘇維埃政權初創階段起到重要作用。例如D.S.莫爾的宣傳畫《你參加志願軍了嗎?》(1920) 在國內戰爭時期曾產生廣泛影響。

起初,藝術家和作家擁有許多自由,但部分人最後離開了蘇聯,因為他們反對布爾什維克政府。列寧是一個守舊的藝術人,他很討厭新的「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也希望藝術能保持傳統,但是他沒有阻礙其在俄羅斯的散播,為後來未來主義、現代主義至上主義構成主義在蘇聯的發展鋪平道路。列寧表示藝術「有必要向勞動人民開放並提供一切以剝削他們勞動價值為基礎創造的藝術作品」。他把許多私人藝術收藏收歸國有,在莫斯科成立了新西方藝術博物館,並對美術教育進行改革,決定有計劃地收購畫家的作品,並給予他們必要的物質幫助;列寧還簽署了《紀念碑宣傳法令英語Monumental propaganda》。列寧希望以此完整掌握整個藝術系統,並任命了IZO-Narkompros英語IZO-Narkompros來控管。二月革命後不久很快又爆發了無產文化運動。它的成員希望藝術能獲得民眾的支持,並鼓勵民眾參與藝術。於是許多藝術工作室在各個城市成立。

政府對這些趨勢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他們不刻意敵視政府。藝術和文學方面,暴增了許多實驗性的學校。共產主義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在這時相當活躍,但許多其他作家的作品(凡是內容與社會主義不相干的)都被刻意壓制。電影,作為一種影響廣大群眾及文盲的方式,許多攝影師得到了國家的鼓勵。如謝爾蓋·愛森斯坦的最佳作品就來自這時期。

史達林時代

1931年,俄羅斯無產階級美術家協會成立,它直接以行政手段代替了對藝術家進行思想教育的方針,阻礙和破壞了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發展。於是1932年4月23日,蘇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明令解散各種文藝社團,組成統一的創作協會。蘇聯早期的美術作品着重表現革命鬥爭歷史和同時代人的生活,塑造列寧的藝術形象。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開始了一場全民的衛國戰爭。在這時期,大批美術家和藝術院校學生作為普通士兵奔赴前線,受到戰火的洗禮。戰時,政治宣傳畫和漫畫首先以「藝術尖兵」的姿態出現在前線和後方。衛國戰爭結束後,從前線回到城市的宣傳畫家普羅羅科夫等人,繼續以爭取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為題創作宣傳畫,他的《呵,這就是美國》(1949)、《爭取和平》(1950) 和組畫《這絕不能重演!》(1958~1959) 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油畫創作在衛國戰爭年代,雖遇到物質方面的困難,但藝術家們並未因此而停止創作。他們在風俗畫、歷史畫、肖像畫、軍事畫、風景題材畫中,仍充分地反映了革命樂觀主義愛國主義。戰後,美術創作逐漸趨向繁榮。但在這個時候,又一度出現粉飾現實之風。20世紀50年代後期這種傾向受到了抑制。此後,油畫又逐漸以多樣化的形式,反映蘇聯人民的精神狀態。

冷戰時期

1960年以後,蘇聯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藝術界思想日趨活躍,探索的風氣盛行,美術流派紛呈,除繼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重視主題和宏大敘事風格的流派之外,出現了思考歷史、思考現實生活的「嚴峻的現實主義流派」、「抒情的現實主義」等派別;抽象主義的藝術作品在展覽會上出現,美術界的學術爭論廣泛開展。

進入70年代,嚴肅風格開始演化,為富有表現力的現實主義風格所代替,美術家們對生活的挖掘更加深入。

相關條目

參考和進一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