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海道 (高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海道(韓語:서해도),高麗王朝中期至朝鮮王朝初期(11世紀-1395年)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其範圍相當於今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南道黃海北道

建置沿革

高麗成宗十四年(995年),以楊、廣、黃、海等州置關內道。京畿以東稱關內東道,京畿以西稱關內西道[1]其中黃、海等州屬於關內西道。[2]

約在高麗文宗朝中期,改關內西道為西海道。十六年(1062年),割西海道平州牛峰郡屬京畿。[3]二十三年(1069年),以西海道管內延安、平州、白州、谷州、遂安、載寧、瑞興、新恩、俠溪屬京畿右道,不久復舊。[4]元宗十年(1269年),黃州、安岳、遂安、谷山、殷栗、鳳山、鐵和、長命、土山等州縣沒於蒙古,以慈悲嶺為界。忠烈王四年(1278年),元朝歸還黃州等郡縣。[5]朝鮮太祖四年(1395年),更名為豐海道

行政區劃

西海道領大都護府一、牧一、郡六、縣十六、鎮一。高麗末期,按廉使駐豐州。[6]界首官大致有三:海州牧、黃州牧、豐州。

參考資料

  1. ^ 高麗史》卷80《食貨志》:「(文宗)四年四月中書省奏曰:關內西道州縣前歲不登民有飢色請發司倉公粟以助耕耘。其貧不能自存者發義倉以賑。從之。五年二月制:去歲不稔黎民阻飢。以御史雜端金化崇爲西京關內西道宣撫使兵馬判官金繼參爲北界宣撫使發倉賑之。」
  2. ^ 《高麗史》卷58《地理志》:「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黃州、海州等州縣屬關內道。」
  3. ^ 《高麗史》卷56《地理志》:「又割西海道平州任內牛峯郡以隸之。」
  4. ^ 《高麗史》卷56《地理志》:「文宗二十三年正月,以楊廣道漢陽、沙川、交河、高峯、豐壤、深岳、幸州、海等州、見州、抱州、峯城、金浦、陽川、富平、童城、石泉、荒調、黃魚、富原、果州、仁州、安山、衿州、南陽、守安,交州道永興、兎山、安峽、僧嶺、朔嶺、鐵原,西海道延安、白州、平州、俠州、新恩、牛峯、通津、安州、鳳州、瑞興等州縣屬京畿。」
  5. ^ 《高麗史》卷58《地理志》:「後遂安、谷州、殷栗等縣沒於元,至忠烈王四年,元乃歸之。」
  6. ^ 《朝鮮世宗實錄》卷152《地理志·黃海道》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