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語義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3C的語意網徽標

語義網英語Semantic Web)是由萬維網聯盟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9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核心是:通過給萬維網上的文檔(如: HTML文檔)添加能夠被計算機所理解的語義(元數據),從而使整個互聯網成為一個通用的信息交換媒介。語義萬維網通過使用標準、置標語言和相關的處理工具來擴展萬維網的能力。不過語意網概念實際上是基於很多已有技術的,也依賴於後來和text-and-markup知識表現的綜合。

"語義"網是由比現今成熟的網際搜索工具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廣泛意義的並且自動聚集和搜集信息的文檔組成的。其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語義鏈接

背景

語義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早期的Allan M. Collins、M. Ross Quillian、Elizabeth F. Loftus等人的研究,還有之後1970年代初R.F.Simon、R.C.Schamk、Minsky等人陸續提出的一些理論上的成果,其中Simon在進行自然語言理解的應用研究時提出了語義網絡Semantic Network(不是現在的Semantic Web)的概念。當時人們甚至發明了以邏輯為基礎的程序設計語言Prolog。

應用

通過下列方法可以提升全球資訊網以及其互連的資源的易用性(usability)和實用性(usefulness):

  • "標記"了語義信息的文檔。這可以是機器可以理解的關於文檔內容(例如文檔的作者,標題,簡介等)的描述,或者是描述該網站所擁有的服務和資源.(注意:任何東西都是能被URI-統一資源定位符-所描述的,因此語義網能理解人物、地方、想法、類別等等)
  • 通用元數據詞滙表(本體論)及詞滙間的影射使得文檔作者知道如何來標記文檔方可讓機器識別他想提供的元數據.
  • 利用元數據為語義網用戶執行任務的自動軟件代理(agent).
  • 為自動軟件代理提供特定信息的網絡服務 (例如,可信度服務可以讓軟件代理查詢某個在線商店是否曾經有過不良紀錄或者發送過垃圾郵件).

語意網應用範例

目前的各種萬維網技術都有可能被應用於語義網(在語義環球網的意義上),例如:

Web 3.0

2006年5月,蒂姆·伯納斯-李曾說[1]

人們不停地詢問Web 3.0是什麼。我認為當SVGWeb 2.0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所有東西都起波紋、被折疊並且看起來沒有菱角——以及一整張語義網涵蓋著大量的數據,你就可以訪問這難以置信的數據資源。

——Tim Berners-Lee, 2006

參考文獻

  1. ^ Victoria Shannon.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6-06-26 [2006-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4).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