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造幣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建於1874年的原舊金山鑄幣局

造幣廠,或稱鑄幣局鑄錢局,是製作貨幣硬幣的工廠。鑄錢局歷史與硬幣的歷史英語History of coins是相隨相伴的。起初鑄錢的主要方式是鑄打英語Hammered coinage鑄造英語Cast coinage,同一版別的硬幣製作數量相對較少。近現代的造幣廠是用錢模英語Coining (mint)來批量製作硬幣的,被製成機制幣硬幣坯餅英語Planchet可達上億之多。隨着貨幣的大規模生產,在鑄幣時的生產成本就成為考慮因素,例如美國鑄幣局生產每枚25美分硬幣時的花費要低於25美分,這種硬幣才有製作的價值。幣值和成本之間的差額被稱為「鑄幣稅」,它是支撐造幣廠運作的基礎。

除了鑄幣,一些造幣廠還承造各種金屬紀念製品,例如體育賽事的獎章。部份國家、地區的鑄幣與印鈔為同一機構。

歷史

最早的硬幣

商代林遮峪遺址出土的銅貝

早在商代(約前1558年—約前1046年),金屬就被作為貨幣中國使用,最初為青銅的器具、碎塊等稱量貨幣。已發現的最早的鑄造貨幣就是商代保德銅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1]中國早期金屬貨幣以青銅為主,而且幾乎都是通過鑄造的方式製造的。

在西方,最早的金屬貨幣也不是硬幣樣式的,金屬的戒指、飾品和武器被當作貨幣在古埃及迦勒底亞述等地使用了幾千年。

知名造幣廠

參考文獻

  1. ^ 石生璽. 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 博寶藝術網. [2016-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istorical, established in 1516 and thalers (tolars in Czech, Slovak and Slovene) were minted there.
  3. ^ History of the Kremnica mint. [2016-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4. ^ Joint Standing Committee on Public Works, Proposed Refurbishment of the Royal Australian Mint Building, Canberra 存档副本. [2005-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