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名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神聖羅馬帝國是由上百個高度自治且獨立的政治實體組成的聯邦國家。儘管在中世紀早期(薩利安王朝及霍亨斯陶芬王朝時期),皇權相對集中,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各個諸侯開始擁有更多的自治權。由於1792年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戰爭嚴重影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各個諸侯,且帝國在1806年被迫解散,因此1792年帝國議會的諸侯名錄能夠有效的了解神聖羅馬帝國後期的政治模式。

1792年帝國議會結構

1792年法國大革命開始之前,帝國擁有數千諸侯,但只有大約三百個擁有政治獨立性以及帝國議會席位。帝國議會分為三部分,選帝侯;帝國貴族領主;帝國自由城市。由於幾個世紀以來的領地兼併,許多領主擁有不止一個席位。同樣地,由於領地分割,許多領主不得不與家族成員分享一個席位。

選帝侯(The Council of Electors):

  1. 波西米亞國王The King of Bohemia):皇帝奧地利大公 利奧波德二世
  2. 美因茨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Mainz):Friedrich Karl Joseph von Erthal英語Friedrich Karl Joseph von Erthal
  3. 特里爾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Trier):薩克森的克雷門斯·溫塞斯拉斯
  4. 科隆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ologne):Maximilian Francis of Austria英語Archduke Maximilian Francis of Austria
  5. 萊茵(普法爾茨)行宮伯爵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巴伐利亞公爵 查理四世
  6. 薩克森公爵The Duke of Saxony):腓特烈·奧古斯都三世
  7. 勃蘭登堡藩侯The Margrave of Brandenburg):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二世
  8. 布倫瑞克-呂訥堡(漢諾威)公爵The 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大不列顛國王 喬治三世

貴族領主(The Council of Princes):

根據官方順序排序:

  • 奧地利大公
  • 勃艮第公爵

帝國自由城市(The Council of Cities):

Rhenish Bench

Swabian B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