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30年代中立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中立法Neutrality Acts)是美國國會於1935年、1936年、1937年和1939年通過的一系列法案,以應對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益嚴重的威脅和戰爭。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孤立主義不干涉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刺激了他們,他們試圖確保美國不會再次捲入外國衝突。

《中立法案》的遺產被普遍認為是負面的,因為它們沒有區分侵略者和受害者,將兩者平等地視為交戰方,並限制了美國政府援助英國法國對抗納粹德國的能力。1941年,《租借法案》通過後,這些法案基本上被廢除。

背景

1934年至1936年間的委員會聽證會以及當時的幾本暢銷書,如《死亡商人》(1934),成為許多美國人的信念,即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銀行家和軍火行業出於利潤原因策劃的。這加強了孤立主義和不干涉主義在該國的地位。[1]

美國國會中推動不干涉主義和強有力的中立法案的強大力量是共和黨參議員威廉·博拉阿瑟·范登堡傑拉德·奈英語Gerald Nye(Gerald P.Nye)和小羅伯特·M·拉·福勒特英語Robert M. La Follette Jr.(Robert M.La Follette, Jr.),[2]但對不干涉主義的支持不僅限於共和黨。1935年至1940年間,民主黨眾議員路易斯·勒德洛多次提出《勒德洛修正案》,要求在宣戰前進行全民公投,但防禦直接攻擊的情況除外。[3]

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特別是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對《中立法案》持批評態度,因為擔心這些法案會限制政府支持友好國家的選擇。儘管這些年來,眾議院參議院都有民主黨的多數席位,但民主黨人(尤其是南方人)對《中立法案》有足夠的支持,以確保其通過。儘管國會的支持不足以推翻總統的否決,但羅斯福覺得他不能怠慢南方並激怒公眾輿論,尤其是當他在1936年面臨連任,需要國會在國內問題上的合作時。羅斯福極不情願地簽署了《中立法案》,使之成為法律。[4]

1935年中立法

羅斯福曾遊說國務院制定禁運條款,允許總統有選擇地實施制裁,但被國會否決。1935年8月31日,國會通過了1935年法案,[5]全面禁止與戰爭各方進行武器和戰爭物資貿易。[6] 它還宣布,乘坐交戰船隻旅行的美國公民的旅行風險自負,該法案將在六個月後到期。當國會通過1935年的《中立法案》時,國務院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來執行該法案的規定。武器和彈藥管制辦公室於1939年擴建時更名為管制司。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後,羅斯福援引了該法案,阻止了向意大利埃塞俄比亞運送所有武器和彈藥。他還宣布對交戰方實施「道德禁運」,涵蓋不屬於《中立法》範圍的貿易。[7]

1936年中立法

1936年2月通過的《中立法案》[8]將1935年法案的規定再延長了14個月。它還禁止向交戰方提供任何貸款或信貸。

然而,該法案不包括「內戰」,如西班牙(1936–1939)的內戰,也不包括卡車和石油等平民生活中使用的材料。德士古標準石油福特通用汽車和Studebaker等美國公司向佛朗哥將軍領導下的民族主義者賒賬出售了這些物品。到1939年,西班牙欠這些公司和其他公司超過1億美元。[9]

1937年中立法

1937年1月,國會通過了一項聯合決議,宣布與西班牙的武器貿易為非法。1937年的《中立法案》於5月通過,[10]其中包括了早期法案的條款,這次沒有到期日,並將其擴展到內戰。此外,美國船隻被禁止向交戰方運送任何乘客或物品,美國公民被禁止乘坐交戰國家的船隻旅行。[6]在對羅斯福的讓步中,增加了他的顧問伯納德·巴魯克設計的「現款攜帶」條款:總統可以允許向歐洲的交戰方出售材料和物資,只要接受者安排運輸並立即用現金支付,理由是這不會將美國捲入衝突。羅斯福認為,在與德國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現金和運輸將幫助法國和英國,因為它們是唯一控制海洋並能夠利用這一規定的國家。 現金和結轉條款將在兩年後到期。[6]

1937年7月,日本入侵中國,開始了第二次中日戰爭。支持中方的羅斯福總統選擇不援引《中立法案》,因為雙方尚未正式宣戰。通過這樣做,他確保了中國自衛的努力不會受到立法的阻礙:中國依賴武器進口,只有日本才能利用現金和攜帶武器。這激怒了國會中的孤立主義者,他們聲稱法律的精神正在受到破壞。羅斯福表示,他將禁止美國船隻向交戰方運送武器,但他允許英國船隻向中國運送美國武器。[11] 1937年10月,羅斯福發表了《隔離演講》,概述了一項從中立走向「隔離」所有侵略者的行動。隨後,他對向日本出口飛機實施了「道德禁運」。[7]

1939年中立法

1939年初,納粹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羅斯福遊說國會延長現金攜帶條款。他遭到拒絕,該條款失效,強制性武器禁運仍然有效。[6]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羅斯福援引了《中立法案》的條款,但在國會面前哀嘆「中立法案」可能會對侵略國提供被動援助。[12] 國會出現了分歧。共和黨參議員希望擴大禁運,其他孤立主義者,發誓要「從地獄到早餐」與羅斯福放鬆禁運的願望作鬥爭。然而,一位支持幫助受攻擊國家的「傑出共和黨領袖」稱,禁運是徒勞的,因為像意大利這樣的中立國家可以從美國購買武器並向德國出售自己的武器,而美國公司將把工廠遷到加拿大。[13]

羅斯福戰勝了孤立主義者,並於11月4日簽署了1939年的《中立法案》,使其成為法律,允許與交戰國家(英國和法國)進行現款現付的武器貿易,從而實際上結束了武器禁運。此外,1935年和1937年的《中立法案》被廢除,美國公民和船隻被禁止進入總統指定的戰區,國家彈藥管制委員會(由1935年《中立法案》設立)負責發放所有武器進出口許可證。沒有許可證的武器貿易成為聯邦犯罪。[14]

結束

1940年9月,中立政策隨着驅逐艦換基地協議的達成而結束,該協議將50艘美國海軍驅逐艦移交給英國皇家海軍,以換取英國屬地的土地權。隨後是1941年3月的《租借法案》,該法案允許美國向羅斯福想要支持的國家出售、出借或提供戰爭物資:英國、法國和中國。[15]

1941年9月11日,在大西洋上德國潛艇和美國艦艇之間多次發生事件後,羅斯福宣布,他已命令美國海軍在「我們認為防禦所需的水域」襲擊德國和意大利軍艦。這一命令實際上宣告了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海軍戰爭。[9]10月31日,美國佩里級護衛艦魯本·詹姆斯號在向德國U型潛艇投下深水炸彈時沉沒,1941年11月17日,《中立法》的許多條款被廢除。[16]因此,商船被允許攜帶武器並向交戰國家運送任何貨物。

1941年12月4日,美國媒體發表了一份泄露的計劃《彩虹五號》,概述了美國的戰爭戰略。[17]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遇襲和日本前一天宣戰後,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1941年12月11日,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美國也在同一天宣戰。[18]

後續

1939年法令中關於禁止未經許可的武器交易的規定仍然有效。[19]

1948年,查爾斯·溫特斯阿爾·施維默赫爾曼·格林斯彭1948年阿以戰爭期間從佛羅里達州向新成立的以色列走私B-17飛行堡壘轟炸機,根據1939年法案被定罪。[20]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這三人都獲得了總統的赦免。[21]

參考文獻

  1. ^ Arthur Herman, Freedom's For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pp. 6, 12, 79, Random House, New York, NY, 2012. ISBN 978-1-4000-6964-4.
  2. ^ Neutrality Acts. web.archive.org. 2009-02-11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3. ^ Internet Archive, Ernest C. Ballots before bullets : the war referendum approach to peace in America, 1914-1941. Charlottesville :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http://archive.org/details/ballotsbeforebul0000bolt. 1977. ISBN 978-0-8139-0662-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 ^ 存档副本.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7). 
  5. ^ Milestones: 1921–1936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0). 
  6. ^ 6.0 6.1 6.2 6.3 Lachenmann, Frauke; Wolfrum, Rüdiger.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and the Use of Force: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boWuDQAAQBAJ&pg=PA176. 2017. ISBN 978-0-19-878462-3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7. ^ 7.0 7.1 Embargoes and Sanctions. www.americanforeignrelations.com.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2). 
  8. ^ uslaw.link. uslaw.link.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9. ^ 9.0 9.1 ISBN. Wikipedia. 2023-06-16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英語). 
  10. ^ 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 Wikipedia. 2023-02-20 (英語). 
  11. ^ Powaski, Ronald. Toward an Entangling Alliance: American Isolation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Europe, 1901-1950.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DAoVZqHwocC&pg=PA72. 1991-03-30. ISBN 978-0-313-27274-5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2. ^ FDR urges repeal of Neutrality Act embargo provisions. HISTORY.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 (英語). 
  13. ^ WA4CZD, 1939 Radio News, 1939 [2023-06-24] 
  14. ^ Brinkley, Douglas; Rubel, David. The New York Times Living History: World War II, 1939-1942: The Axis Assault. Macmillan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LnoQgC4GKQC&pg=PA99. 2003-10. ISBN 978-0-8050-7246-4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5. ^ Warren Kimball. Wikipedia. 2022-03-05 (英語). 
  16. ^ November, 1941. FDR: Day by Day.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美國英語). 
  17. ^ Historian: FDR probably engineered famous WWII plans leak - UPI Archives. UPI.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英語). 
  18. ^ TimesMachine: Friday December 12, 1941 - NYTimes.com. The New York Times. [2023-06-24] (英語). 
  19. ^ Title 22 of the United States Code. Wikipedia. 2023-06-11 (英語). 
  20. ^ Lichtblau, Eric. Jailed for Aiding Israel, but Pardoned by Bush.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2-23 [2023-06-2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美國英語). 
  21. ^ Fingerhut, Eric. Pardon granted to man who flew planes to Israel.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2008-12-24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