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生態氣候圖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環境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環境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環境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生態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生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生態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arthur (留言) 2011年5月30日 (一) 06:45 (UTC)草稿[回覆]

Untitled

早年學者即注意到地球表面的溫度,係大致與緯度平行的帶狀分佈;Muhry1860年發表第一張世界雨量分佈圖,將全球的雨量區域繪成略與緯度平行的帶狀。 初期植物地理學者,於阿爾卑斯山(Alps)發現當地植物的垂直分佈,實與氣溫的垂直分佈相似。1810年瑞典植物學家Wahlenberg,將西歐植物分佈的向及界線與阿爾卑斯山之隨海拔向上變遷家以研究後首先指出其中相關主要系受氣溫的影響。1846年Dove認為當時學者過分強調氣溫,因為他們所見所聞侷限於雨量變化小的區域,他說,在熱帶區域,溫差小,但雨量變化大,結果是濃直握物收成及不可靠,意味當地氣候環境下,農民對雨水遠較溫度重視。 十九世紀許多學者研究植物生長與氣候關係,Linsser強調濕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並利用月雨量及月氣溫的比率作為濕度要素,並根據此項濕度要素的分佈情形,將全世界植物分成五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