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翻譯腔/移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移譯,又稱歸化翻譯(英語:foreignisation)指將翻譯過程中,將原文按照讀者的文化背景作出內容上的改動,使得表意更為通順、更親切的一種翻譯方式。此方式常見於各種專業、數學等「文化性」不強的著作翻譯中,其主旨在於翻譯獨立於語言的抽象含義。

原因

一本「專業」書籍,其含義應該是與讀者及作者之文化背景關係不大的,它想表述的意思應該是抽象的、獨立於其語言的。但是為了表述的形象易懂,作者免不了會加入一些帶有文化特徵的語句。這樣的語句大部分情況下是(在各種文化間)不普適的,這就需要翻譯者對其翻譯作出抉擇。

  1. 直譯,即「信達雅」之「信」。這種翻譯能保留原文淺層意思,但是外語使用者的文化背景難免與漢語的文化背景不同,這樣的「異化翻譯」會給人讀之以「哦,這是一篇翻譯文」的感覺,甚至會出現翻譯腔的不「達」的情況。
  2. 移譯,即對原文作出轉化、適應漢語文化的重寫。

從文本本身的移譯上看,對於「百科全書」作品,移譯也許是對原文的(另一種層面上的)尊重,因為作者加入這樣的、文化相關的語句的意思是喚起讀者對某種意義的理解,而這樣的移譯可以對漢語讀者喚起一樣的、或相似的理解。如果按直譯的方法來翻譯,這樣就會像「走氣的可樂」一樣破壞原文的意義(順帶一提,「走氣的可樂」就是不符合漢字文化的翻譯)。

例子

這裡的例子部分取自《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中文版序。該書中文版是「移譯」翻譯的精妙應用。

說到鬼,鬼就來

原文:Speak of the devil!
Red XN:說到鬼!
事實上,這句話是「說到鬼,鬼就來」的縮寫(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appears)。
Green tickY:說曹操,曹操到。
這是對原文諺語的正確移譯。

回文

原文:A man, a plan, a canal: Panama
Red XN:一位工程師設計了巴拿馬運河。
回文條目的例子。
Green tickY:葉落天落葉
作為一個例子,這裡沒有任何直譯的必要。

換燈泡

原文:For instance, the task of replacing a burnt-out light bulb may turn out to require moving a garbage bag; this may unexpectedly cause the spilling of a box of pills, which then forces the floor to be swept so that the pet dog won't eat any of the spilled pills, etc., etc..
Red XN:比方說換一隻燒蹩了的電泡的任務,大概免不了要拿一個垃圾袋來;而這又可能意外地弄撒一盒藥,於是只不得不去掃地以免寵物狗誤食撒了的藥丸;等等,等等。
「寵物狗」「垃圾袋」並不是漢語中常見的對象。(該翻譯是於1990年代初完成的,可以說是「極端」的例子。)
Green tickY:比方說換一隻燒蹩了的電泡的任務,大概免不了要拿一個板凳來;而這又可能意外地弄撒一盒藥,於是只不得不去掃地以免小孩誤食撒了的藥丸;等等,等等。

適用範圍

移譯並不適合小說那樣的文學作品,因為小說這樣的文學作品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在裡面。閱讀一篇小說應該保留作者所表現的意象。(但這只是總體而言;若譯者認為移譯部分內容可使讀者更易理解,且不會使整部作品過於「本土化」,則移譯是可接受甚至是需要鼓勵的。)

另一方面,我認為移譯適用於象維基百科這樣的百科全書著作。雖然它們旨在傳遞一些獨立於文化的信息,但卻常常是借用例證的力量來示教的,即利用笑話、雙關、軼聞、隱喻、類比、比喻等等,而這些都是深深地根植於被翻譯的外語維基百科或其它資料寫作時所在的語言和文化之中的。在任何譯著中,思想應該同在原著中一樣清晰和令人激動地活現出來,這才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着概念、形象、詞句、以及教學示例所使用的其他手法都必須儘可能地為人熟知——這就迫使人們採用一種激進的,真正是重新構造的翻譯風格。因而,正是維基百科的本質——即它是一本關於抽象概念的百科全書,而不是關於個人經驗的文學作品書——決定了哪種翻譯哲學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