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劇場
39°54′48″N 116°24′08″E / 39.913455°N 116.402315°E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10月27日) |
中國兒童劇場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安門大街64號,是一座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這裏主要上演各種兒童舞台劇,曾經是中國唯一的專門以兒童為服務對象的劇場。中國兒童劇場在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真光電影院、北京劇場,開業於1921年11月5日,曾是北京建築最為豪華設施最為先進的一處文化設施。
歷史
真光電影院時期
真光電影院所在地曾經是京漢鐵路局食堂,後改為茶館,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1919年將地皮出租給真光電影院。影院建築1921年竣工,建築豪華設施先進,其內部設施直到1950年代仍在北京各大電影院中處於領先地位。真光電影院總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門前擁有一個近500平方米的廣場,分設存車處和售票處,這些都是此前北京的影院戲樓所不具備的。電影院建築立面形如座鐘,巨大的拱圈位於建築的中央,樓頂建有空中花園,兩側則修建了高大的塔樓。影院內部一樓有寬大的前廳,和可容納500名觀眾的放映廳,二樓為放映室和放映廳二層,三樓為影院辦公用房以及演員的化妝室休息間,影院自備發電機房,使用的均是進口銀幕和放映設備;觀眾服務設施良好,放映廳座椅均為厚木包真牛皮包心,場內照明採用間接散射光源,觀眾看不到刺眼的燈泡,放映廳的出入場門、太平門、樓梯、太平梯設置合理,消防器具齊全,甚至配備了二氧化碳滅火器和消防水龍等在當時非常先進的設備,廁所全部為西式裝修,配冷熱上水,便池有沖水設備和下水管線,另外在影院一層,甚至設有兩間為讀者服務的圖書室。
真光電影院開業後扮演了開風氣之先的角色。真光是最早提出電影的宣傳教育功能的影院,在他們的開業廣告中他們聲稱「鄙院雖為營業之一,而設立之初衷,實抱增進國民知識,促進改良社會為宏願」。在觀眾管理方面,真光出台了首部觀眾守則,要求觀眾「注重公德,安守秩序,入座脫帽,寧靜少談,不亂拍掌、不作叫好,不妄吐痰、不礙他人、自重自愛,保全公安」。真光對員工也有嚴格的管理規定,真光的員工上班不許遲到早退,須着工作服、穿戴整齊潔淨,不許蓄鬚蓄髮,當班前禁止飲酒食用蔥蒜等氣味濃重的食品,接待外國觀眾須講英語等等,這些管理規定即便在今天也是不過時的,在1920年代的北京更是非常先進與新鮮的。
真光早期放映的電影全部為進口的英美大片,由於當時的影片均為默片需要樂隊現場伴奏,真光還專門聘請了來自俄羅斯的室內樂團,除了電影,真光還有舞台表演,其中既包括歐洲的歌舞魔術和雜技,也有中國傳統的京劇,能夠在真光上演的,一定是名家名劇,如梅蘭芳就曾經與真光長期保持合作關係,後者的代表作《西施》便是在真光首演的,後來由於法律糾紛,同時也由於電影片源充足市場良好,真光逐漸停止了舞台演出,轉行為專門從事電影播放的劇院。
1927年,真光的老闆羅明佑以真光電影院為核心建立了華北電影公司,華北電影逐漸控制了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瀋陽、哈爾濱、青島、濟南等大城市的高端電影院院線,並與上海、廣州、香港的院線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成為當時中國北方電影發行放映行業中的巨無霸。從1929年開始,華北電影開始從放映和發行領域進軍製片領域,先後兼併了一系列製片公司之後組建了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影業第一個托拉斯,聯華先後拍攝了大批優秀影片,如《漁光曲》等,有了聯華強大製作實力的支持,真光的片源愈加充足,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北京電影放映業中的霸主地位。
從1942年初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北京的影院禁映英美影片,真光主要播放日本德國產影片,由于欣賞習慣的不同和廣大市民對日德影片的抵制,觀眾冷落,影院效益下滑。
抗戰結束後,真光恢復了與美國各大電影生產企業的聯繫,陸續首輪上映了一大批英美經典影片,如《出水芙蓉》。直到1949年真光被政府收購。
北京劇場時期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後,華北人民文藝工作團進入北京,並醞釀收購真光電影院,最終以5500匹布的價格收購了真光,並將其改造為北京劇場。改造後的北京劇場成為一處主要服務於舞台劇演出兼顧電影放映的劇場,並逐漸從以電影放映為主向舞台演出為主過渡。
1950年華北人民文藝工作團的建制取消,成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即北京人藝,從事專業話劇演出,北京劇場成為一處以話劇為演出特色的劇場,在這裏先後上演了《龍鬚溝》、《雷雨》、《日出》、《王貴與李香香》、《勝利列車》、《莫斯科性格》等人藝名劇,除了人藝話劇,北京劇場也接待中國戲劇學院等演出單位的演出,歌劇《白毛女》、《生產大歌舞》等也層在此上演。
直到195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為北京人藝興建的首都劇場竣工,人藝遷往首都劇場,北京劇場又被劃撥給了北京京劇團,但由於北京劇場舞台較小,不適合京劇演出,很快就被北京京劇團放棄。
1958年,為了解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沒有演出場地的問題,北京劇場交付中國兒藝使用,從此結束了北京劇場的歷史。
中國兒童劇場時期
1961年9月14日,中國兒童劇院正式掛牌,劇院的名稱由宋慶齡題寫,這個劇場是中國首個專門服務於少年兒童的劇場,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也是唯一的一個。
中國兒童劇院實行劇目輪換制度,《革命的一家》、《青年近衛軍》、《以革命的名義》、《岳雲》、《寶船》、《馬蘭花》等優秀劇目先後在這裏上演。
中國兒童劇院創作並演出了眾多古今中外的優秀兒童戲劇作品,演出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歷年來主要作品有《馬蘭花》、《報童》、《十二個月》、《月光搖籃曲》等,近幾年主要作品有《香格里拉》、《安徒生之旅》、《小蝌蚪找媽媽》、《格林童話與魔法森林》等等,培養了一大批從事兒童戲劇的藝術骨幹,並多次榮獲各種藝術大獎。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中國兒童劇場的建築受到一定的損害成為危房,從此中國兒藝在這裏的演出活動全部中止,直到12年後的1988年,中國兒藝才與北京市政府達成協議,在當年真光電影院的原址重新翻建一座建築風格和樣式完全一樣的全新的劇場,1990年中國兒童劇場翻建工程竣工,正式開門迎接觀眾。
2012年,「原真光劇場」被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參考文獻
- 好戲網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