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初級與次級群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初級和次級群體(英語:Primary and secondary groups)之間的劃分用於分析群體關係及其性質,從而鑑別兩個社會組織的秩序。

初級群體

初級群體通常是小型社會團體(小型社會),主要着重在人際關係,例如家庭、兒童時期的朋友和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團體。其成員之間有着密切的、個人的、持久的關係,並在共同活動和文化中彼此相互關注。初級群體的概念是由芝加哥社會學院的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在他的著作《社會組織:大腦的研究》中提出的。雖然群體最初指的是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第一個親密群體,但後來範圍擴大,包括了其他親密關係。[1]初級群體在個人身份認同的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個人可經此交換私隱事物(如愛、關心、敵意、支持等);其常見的例子有家庭群體、戀愛關係、危機支持群體、教會群體等等。在初級群體中形成的關係往往是長期的,其本身就是目標,他們還經常在心理上安慰其中的個人,並提供支持。

次級群體

相比初級群體,次級群體中個人層面上的互動程度更低。主要着重在完成任務與實踐目標,由於次級群體為履行職能而設立,因此人們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次級群體是人們交換表面事物(如為工資而勞動、為付款而提供服務等)的群體;例如就業、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等。

補充

另外也有學者從團體的目標和結構,將團體分為正式團體(formal group)以及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

參考

來源和外部連結

  • Appelbaum, R. P., Carr, D., Duneir, M., Giddens, A., 2009, "Conformity, Deviance, and Crime."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p 137.
  • McGraw Hill online Sociology Glossary

參考文獻

郭貞等著;傳播理論,新北市:揚智文化,2016.05,ISBN 978-986-298-224-2

  1. ^ Andersen, Margaret L. and Taylor, Howard F. (2010) Sociology: The Essentials, p.129, Ceng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