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軍,從1933年至1949年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一個軍。

國民軍方振武部第一次組建的第41軍

1924年9月初齊盧之戰(江浙戰爭)爆發時,方振武再次投奔盧永祥,被派為別動隊司令,撥歸楊化昭司令指揮,楊又將其撥給第一支隊司令張義純指揮,率部600人主要為安徽在滬的流亡人員與失業工人組成,在瀏河嘉定一帶做策應和聯絡。盧永祥戰敗下野,方振武把部隊撤到閘北,繳槍給上海總商會,隊伍遣散。1924年9月中旬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垮台,奉軍進駐關內。方振武到天津投奔張宗昌,張宗昌委派方振武為奉軍「鎮威軍」先遣第二梯隊少將司令,上校參謀長阮玄武,兵員來自被李景林繳械的王承斌第23師,編為鎮威軍第74團,轄3個步兵營(營長顧震、盛祥生、鄭植)、1個迫擊炮連(連長魏錫光)、1個機槍連(連長李尚德),共2000多人,在天津馬廠訓練。1925年元旦南下,作為奉軍先鋒打下了浦口、龍潭、鎮江直至上海閘北,駐兵崑山,並在家鄉壽縣、鳳台一帶組建一個教練營,營長阮玄武,參謀長改為蘇致臣。1925年5月,所部隨張宗昌進駐山東,把邊防軍胡翼儒旅留在惠民縣的2個步兵營(丁營、韓營)、1個炮兵連、1個機槍連由史晟恩收編為一個團,與方振武部合編為山東陸軍第六旅,方振武任旅長;第一團團長史晟恩、方部編為第二團團長顧震,都是張宗昌的幹部。方振武的應對辦法是把各營拆開編入兩個團:

  • 第一團團長史晟恩
    • 第一營營長丁(原邊防軍胡翼儒旅)
    • 第二營營長盛祥生
    • 第三營營長鄭植
  • 第二團團長顧震
    • 第一營營長王雲閣
    • 第二營營長韓(原邊防軍胡翼儒旅)
    • 第三營營長阮玄武
      • 第九連連長鮑剛

1925年秋,山東陸軍第六旅改編為直魯聯軍的第24師,任師長:

  • 第六旅旅長史晟恩
    • 第一團團長史晟恩(兼)
    • 第二團團長顧震
  • 第七旅旅長方振武(兼)無部隊
    • 第3團,團長鄭植為空頭番號

肥城縣國民二軍作戰時,方振武把顧恩撤職,任命阮玄武為第二團團長,鄭植為第三團團長,張義誠繼任第一團第三營營長(後在汶河作戰陣亡),鮑剛繼任第二團第三營營長。第三團沒有基本隊伍,是由各營抽調人員編成。師參謀長蘇致臣,師部秘書長方植之(方振武的堂叔)。馮玉祥派徐謙聯絡策反方振武。

1926年(民國15年)1月15日,方振武扣押了史晟恩,率部隊一夜走了八十里開到鄆城縣以西,發表通電宣佈脫離直魯聯軍,轉投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自任為國民軍第五軍軍長,在臨濮集渡過黃河西進濮陽休整。部隊整編為3個旅:

  • 第1旅,旅長蘇致臣
    • 第1團,團長鮑剛
    • 第2團,團長馬季方(新編部隊)
    • 第5團,團長鄧麗五(原第3旅縮編)
  • 第2旅,旅長阮玄武
  • 第3旅,旅長鄭植(在濮縣戰鬥中陣亡,原第3旅部隊縮編為第5團,編入第1旅)

1926年春節後方振武率部沿京漢路輾轉北上,1926年3月底開到北京附近長辛店,與直魯聯軍孫殿英部對壘。不久調牛欄山與奉軍萬福麟的穆春對壘。這時,由於直、奉的聯合進攻,馮玉祥已被迫下野,3月22日國民一軍放棄天津,4月15日又由北京撤往南口。方振武率部擔任掩護,任務完成後也西撤宣化休整。閻錫山配合直奉聯軍發動晉北戰役,方振武為國民軍東路副總司令(鹿鍾麟為總司令,另一副總司令孫連仲),在天鎮、陽高、應縣、渾源作戰。1926年8月國民軍總退卻,方部移駐五原縣

1926年1月方振武肥城通電脫離張宗昌,投奔馮玉祥國民軍後,被改編為國民軍第五軍,方振武任軍長。沿京漢路北上,駐北京牛欄山,增援馮玉祥。下轄:
·國民軍第五軍,軍長方振武,參謀長蘇致臣/張英超

  • 第1旅,旅長蘇致臣(1926年4月從北京撤退時辭職)/王相臣(原副官長,到宣化後繼任旅長,進攻陽高不力撤職)/鮑剛
    • 第1團,團長鮑剛
    • 第2團,團長馬季方(新編部隊)
    • 第5團,團長鄧麗五(原第3旅縮編)
  • 第2旅,旅長阮玄武,參謀長劉建民(保定一期)。攻克陽高后增編機炮營、騎兵旅,改為第二混成旅。
  • 第3旅(重新組建) 旅長張兆豐
    • 第2團,團長孫祥芝(原系國民三軍張兆豐旅投入五軍後縮編)
    • 第6團,團長余亞農(從各部抽編新建部隊)
  • 教導團,團長魏光武
  • 炮兵團,團長張洞
  • 特務營,營長孫文華
  • 騎兵營,營長孫學明
  • 補充營,營長孫光普

1926年8月,國民軍兵敗,第五軍退至五原。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整編為國民聯軍,取消團一級建制:
·國民聯軍第2軍,軍長方振武,參謀長張英超(保定五期)/何應時(保定軍校步兵科科長,馮玉祥的軍官學校校長)

1927年初,國民軍東出潼關,國民軍第五軍編為中央軍的中路軍。1927年5月1日,國民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國民軍第五軍改稱為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面軍,在豫南收編直系吳佩孚第14師徐壽椿部、豫軍馬文德部,擴編為三個軍,序列如下:
·第2集團軍第3方面軍,總指揮方振武

1927年7月,方振武率所部脫離馮玉祥第2集團軍建制,改稱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央直屬第九方面軍。1927年10月參與討伐唐生智,方振武為「討逆軍北路軍總指揮」,沿漢水直逼武漢。1928年初在孝感,改編為第1集團軍第4軍團,方振武任軍團總指揮,參謀長楊恩熙,總參議何應時。所部擴編為三個軍,原第1軍第2師與第2軍合編成立第四十一軍(軍長方振武兼,駐孝感,轄鮑剛師、馮華堂師);第1軍第1、3師合編成立第三十四軍(軍長阮玄武,駐安陸,下轄第88師王日新部、第89師余亞農部、第90師袁寶德部(豫西土匪改編)/徐衍昆。1929年1月縮編為第六路軍第44師,師長阮玄武);第3軍改編為第四十二軍(軍長馬文德,駐南陽,不聽調,下轄第94師傅丹墀部、第96師魏光武部)。
·第41軍,軍長初由方振武兼任,代軍長蘇宗轍,副軍長蘇致臣、鮑剛。歸德閱兵後,鮑剛升任軍長,盛世恆任參謀長

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二次北伐。1928年5月初,北伐軍攻克濟南,方振武出任濟南衛戍司令,41軍進駐濟南,92師被指定為衛戍部隊。5月3日,日軍藉口保護僑民,發動濟南事變。駐館驛街的92師師部突遭日軍攻擊。41軍各部及40軍賀耀組部隨即反擊。5月3日當晚,41軍奉命退出濟南。由於方振武未當上山東省主席(蔣介石發表孫良誠為山東省主席),於是派鮑剛帶第41軍在魯北十幾個縣搶地盤,第34軍在津浦路西繼續北伐至天津南郊。閻錫山接收京津後,第四軍團指揮部進駐北京,第34軍駐古北口,準備北伐奪取熱河;但由於張學良東北易幟,方振武未能進軍熱河。方振武把在魯北惠民收編的程國瑞部吳傑師、許琨劉子斌師合編為第四十二軍吳傑任軍長,開北平整訓。

1929年1月,國民革命軍各部縮編,第四十一軍與第四軍團指揮的高桂滋第四十七軍合編為第45師,第三十四軍和第四十二軍合編為第44師。

  • 第44師,師長阮玄武 副師長吳傑(第42軍部隊縮編為1個團,吳傑帶部隊南逃,被堵回來,吳傑及1個團長、3個營長被軍法會審槍決)
  • 第45師,師長方振武,副師長鮑剛
    • 第133旅,旅長高桂滋,該師系47軍縮編,不久脫離45師,改稱獨立第10旅;新編成的133旅由王占林升任旅長
    • 第134旅,旅長鮑剛,該師系91師縮編
      • 第267團,團長喬明禮
      • 第268團,團長
    • 第135旅,旅長王占林/王仲孚,該師系92師縮編
  • 騎兵團
  • 特務團
  • 教導團

1929年4月蔣桂戰爭爆發,45師師長方振武任討逆軍第六路總指揮,鮑剛升任第45師師長。1929年8月,余亞農由44師131旅旅長職調任45師134旅旅長。1929年9月,方振武因反對「編遣」,被蔣介石軟禁於南京;蔣介石欲將鮑剛與第6師師長方策對調,鮑剛不服,在蕪湖起兵反蔣,不久兵敗,方策收編45師殘部,接任師長。1930年,衛立煌繼方策任師長,序列如下:
·第45師,師長衛立煌

  • 第133旅,旅長劉漢珍/李默庵,該旅系新成立部隊
  • 第134旅,旅長劉戡,該旅系新成立部隊
  • 第135旅,旅長李樹森,該旅系收編原45師殘部編成

1930年,45師隸屬蔣系第二軍團,參加中原大戰。1931年5月,45師改稱第10師,135旅改稱30旅,該部已演變為中央軍嫡系部隊。

孫殿英部組建的第二個第四十一軍

1922年,孫殿英投入豫西鎮守使丁香玲部任下級軍官。1925年,鎮嵩軍憨玉昆國民二軍作戰,收編孫殿英部為第35師第5混成旅。憨玉昆兵敗,孫殿英部被編入國民三軍第2師葉荃部為第2旅,孫任旅長。國民三軍開赴陝西,孫殿英率部脫離三軍。1925年秋,孫殿英部進入山東,被收編為張宗昌直魯聯軍第5旅。1926年春被改編為直魯聯軍第25師,進攻京津的國民軍

1926年孫殿英部在北京南口擴編為直魯聯軍第14軍:

  • 軍長孫殿英,參謀長馮養田
  • 第1師,師長丁綍庭
  • 第2師,師長劉月亭
  • 第3師,師長柴榮升
  • 獨立第1旅,旅長楊明卿
  • 獨立第2旅,旅長楊克猷
  • 獨立第3旅,旅長魏曜功
  • 炮兵團,團長顓孫子瑜
  • 騎兵團,團長張駿

1928年,孫殿英部在孫傳芳指揮下與二次北伐的北伐軍作戰,戰敗投誠,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下轄四師、一旅、一炮兵團,隸屬徐源泉第六軍團。駐防薊縣,盜挖了清東陵。1928年11月,全國軍隊縮編,第12軍縮編為獨立第2旅。1929年3月,隨張宗昌參加膠東混戰。1928年冬,孫殿英部被蔣介石擴編為新編第18師,任師長,駐洛陽。

1930年中原大戰前,投向閻錫山,被擴編為第4方面軍第五路軍,所轄各旅擴編為軍,駐亳州:

  • 第五路軍,總指揮孫殿英
  • 第14軍,軍長金浣東
  • 第17軍,軍長劉月亭
  • 第24軍,軍長岳相如

1930年5月至7月,孫殿英率部死守亳州,與蔣軍激戰七十餘日,7月中旬孫連仲馳援解圍。孫部退至朱仙鎮,被蔣軍擊潰,率殘部退往山西。


1931年1月16日,張學良整編駐晉各軍,孫殿英部被改編為暫編第2師。1931年6月,東北軍番號按照國民革命軍排序,孫部改稱為第40師,孫任師長,轄:

  • 第117旅,丁綍庭任旅長;
  • 第118旅,劉月亭任旅長;
  • 第119旅,邢預籌任旅長。

1931年11月第40師擴編成第41軍,下轄第40師,孫殿英任軍長兼師長。駐防在山西晉城

  • 第41軍,軍長孫殿英
    • 第40師,師長孫殿英兼
      • 第117旅,旅長丁綍庭
        • 第233團,團長李樹森
        • 第234團,團長楊干卿
        • 第235團,團長趙文林
      • 第118旅,旅長劉月亭
        • 第236團,團長楊汝賢
        • 第237團,團長楊克猷
        • 第238團,團長夏維禮
      • 第119旅,成立後即撤銷,部隊分別編入117、118旅,119旅旅長邢預籌調為補充團團長。

1933年2月,日軍進攻熱河,孫殿英率第41軍馳援赤峰。熱河省主席湯玉麟第五十五軍不戰而逃,第41軍一路戰鬥退往察哈爾,佈防沽源、獨石口、鎮嶺口一帶,接防傅作義第五十九軍。孫部收編了東北軍湯玉麟部殘部和東北義勇軍李純華等部,實力大增:

  • 第41軍,軍長孫殿英,副軍長金尊華
    • 第117師,師長丁綍庭
      • 第1旅,旅長夏維禮
      • 第2旅,旅長楊干卿
      • 第3旅,旅長王遂慶
    • 第118師,師長劉月亭
      • 第1旅,旅長衛日恭
      • 第2旅,旅長張天功
      • 第3旅,旅長徐昊
    • 第119師,師長盧豐年
      • 第1旅,旅長彭振國
      • 第2旅,旅長竇連璽
      • 第3旅,旅長謝璞田
    • 第120師,師長楊輝峰
      • 第1旅,旅長楊輝峰
      • 第2旅,旅長康從良
      • 特務團,團長趙立成
    • 騎兵司令,於世銘
      • 騎兵第1師,師長劉玉才
      • 騎兵第2師,師長趙國增
      • 騎兵第3師,師長石文華
      • 騎兵第1旅,旅長李純華
      • 騎兵第2旅,旅長呂存義
      • 騎兵第3旅,旅長高霞軒
      • 獨立騎兵團,團長孫壽民
    • 補充第1旅,旅長顓孫子瑜
    • 炮兵團,團長劉廣德
    • 工兵營
    • 輜重營
    • 無線電中隊
    • 兩個憲兵營

1933年6月由於41軍駐紮康莊沙城新保安一帶,夾在馮玉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何應欽的中央軍之間,於是向西北開拔至包頭。1933年6月27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孫殿英為甘寧青三省屯墾督辦。1934年初41軍向寧夏進軍。遭到西北四馬(馬鴻逵馬鴻賓馬步青馬步芳)聯軍拒孫。1934年2月,41軍番號被明令撤銷,軍長孫殿英免職。殘部編為一師,由劉月亭任師長,受閻軍盧豐年節制。後該師赴江西圍剿紅軍,被遣散。

川軍田頌堯部組成的第三個第41軍

北洋政府的西北懇殖軍田頌堯部,1926年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田頌堯任軍長,孫震任副軍長。1935年4月在川北被紅軍擊敗,田頌堯被撤職查辦,孫震繼任軍長。1935年10月改稱第41軍。

  • 第41軍,軍長孫震,參謀長袁昌畯
    • 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副師長楊傑,參謀長趙渭濱
      • 第1旅,旅長張熙民
        • 第1團,團長楊特生
        • 第2團,團長劉靖炎
      • 第2旅,旅長童澄
        • 第3團,團長王文振
        • 第4團,團長蹇國珍
      • 第3旅,旅長王志遠。西北軍張維璽餘部,中原大戰後入川依附川軍
        • 第5團,團長張宣武
        • 第6團,團長魏書琴
    • 第123師,師長曾憲棟,副師長羅乃瓊,參謀長吳暢
      • 第4旅,旅長馬澤
        • 第7團,團長楊熙
        • 第8團,團長卿俊
      • 第5旅,旅長陳宗進
        • 第9團,團長宋培根
        • 第10團,團長陳杰
    • 第124師,師長孫震,副師長稅梯青,參謀長陳亮熙
      • 第6旅,旅長呂康
        • 第11團,團長楊偉勛
        • 第12團,團長鬍子嚴
      • 第7旅,旅長曾蘇元
        • 第13團,團長呂澄波
        • 第14團,團長王麟
      • 第8旅,旅長李煒如
        • 第15團,團長程紹頤
        • 第16團,團長蔣永臣
    • 特務團,團長余大經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第41軍留下第123師,主力隸屬第22集團軍出川,開赴山西娘子關前線:

  • 第41軍,軍長孫震,副軍長董宋衍,參謀長楊俊清
    • 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參謀長趙渭濱
      • 第364旅,旅長王志遠
        • 第727團,團長張宣武
        • 第728團,團長魏書琴
      • 第366旅,旅長童澄
        • 第731團,團長王文振
        • 第732團,團長蹇國珍
    • 第123師,師長曾憲棟,參謀長吳暢
      • 第367旅,旅長馬洋
        • 第733團,團長楊熙
        • 第734團,團長李易華
      • 第369旅,旅長陳宗進
        • 第737團,團長鬍子嚴
        • 第738團,團長張賓
    • 第124師,師長孫震,副師長稅梯青,參謀長鄒紹孟
      • 第370旅,旅長呂康
        • 第739團,團長蔡鉦
        • 第740團,團長王麟
      • 第372旅,旅長曾蘇元
        • 第743團,團長劉公台
        • 第744團,團長熊順義
    • 獨立團團長 鄭道東/張全中
    • 輜重團團長 任采臣
    • 工兵營營長 賈紹誼
    • 通信營營長 盧仁惠
    • 炮兵營營長 舒光任
    • 特務營營長 郎運祥/劉止戎
    • 干訓斑少校 李成烈

1938年1月,第22集團軍原轄的第47軍留給第一戰區,第22集團軍率領第41軍和第45軍調第五戰區,開赴臨城、滕縣一帶守備。1938年2月第22集團軍總司令官鄧錫侯奉調回川改任川康綏靖主任,所遺職務由副總司令孫震代理。45軍軍長職務由125師師長陳鼎勛升任,125師師長職務由副師長王士俊升任。王銘章代理41軍軍長。滕縣保衛戰王銘章殉國後,122師師長由王志遠繼任,張宣武繼任364旅旅長。1938年5月,孫震正式就任第22集團軍總司令官,曾蘇元繼任124師師長。1938年冬,22集團奉到軍委會的命令,要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五軍各成立一個新編師(直轄三個步兵團)。四十一軍即成立新編第五師,師長一職以在滕縣戰役中負過重傷的370旅旅長呂康升任。四十五軍則成立新編第九師,師長以獨立第十七旅旅長楊曬軒升任。

1939年,123師出川,編入第41軍。

41軍奉命參加隨棗會戰。1941年夏,41軍取消旅級建制,師直轄三團。

41軍隨即參加冬季攻勢作戰。此時序列如下:

  • 第41軍,軍長孫震,副軍長曾憲棟、楊俊清
    • 第122師,師長王志遠
      • 第364團,團長吳宗敏
      • 第365團,團長張則蓀
      • 第366團,團長陳擇善
    • 第123師,師長陳宗進
      • 第367團,團長周毅強
      • 第368團,團長黃伯亮
      • 第369團,團長朱紫雲
    • 第124師,師長曾蘇元
      • 第370團,團長蔡鉦
      • 第371團,團長嚴翊
      • 第372團,團長熊順義

1940年夏,鄧錫侯系統的第45軍126師與新九師合編為第九十五軍,以一二六師師長黃隱升任軍長;四十五軍由原來的一二五、一二七兩個師編成,仍由陳鼎勛任軍長。

1940年6月,41軍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5月,41軍參加棗陽會戰。9月,軍部率124師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策應作戰。1943年4月,41軍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5年3月,41軍參加豫西鄂北會戰,日軍突破了襄河,一部竄入谷城,41軍血戰月余,屢次擊退日軍,收復谷城,將襄河西岸之敵驅逐。

1945年6月,123師返川接收新兵,不久裁撤,一個團併入第104師;原第47軍第104師改隸41軍。

1946年4月,41軍改編為整編第41師,隸屬第5綏靖區,駐於河南考城,序列如下:

  • 整編第41師,師長曾蘇元/陳宗進,
  • 第104旅,旅長楊顯明,副旅長李克源
  • 第122旅,旅長張宣武,參謀長譚殿毅
  • 第124旅,旅長劉公台,參謀長覃毅玉

參加了圍攻中原軍區右路突圍部隊的作戰。1946年11月,鄭州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集結其主力,命劉汝明集團(五個旅)在東明、菏澤及其以南守備;孫震集團(五個旅)在滑縣、封丘、長垣地區守備;而鄄城、鄆城之敵王敬之集團,準備經濮城向大名進攻;豫北王仲廉部,以其主力第85師進至安陽,積極準備會同王敬之集團經臨漳、大名直趨邢臺,與第11戰區孫連仲部會師後,再取邯鄲,並於11月內打通平漢路中段。孫震集團的兵力部署是:

  • 124旅在濬縣、滑縣、白道口地區;
  • 104旅在滑縣以南的上官村、白馬廟、留固集地區;
  • 125旅在滑縣東南的邵耳寨、黃莊、老岸鎮地區;
  • 122旅在封丘、牛市屯地區;
  • 127旅在長垣、丁欒集地區。
  • 在125旅東面的朱樓、小渠,還駐有相當於一個旅兵力的河北保安12縱隊何冠三部。

1946年11月12日,劉鄧下達滑縣戰役命令:「我軍決抑留與阻擊王敬久與劉汝明集團,而集中力量進擊孫震集團,先摧毀(滑縣)邵耳寨、上官村地域之旅部,吸引其旅來援,或壓迫其旅逃走,以便消滅其一二個旅,然後向西或向南、東南擴大戰果。」滑縣戰役歷時四天五夜,將孫震之整編第41師第104旅和整編第47師第125旅大部及河北保安第12總隊全部共約1.2萬人殲滅,其中俘敵8800餘人,斃傷3000餘人,繳獲山炮5門,戰防炮4門,迫擊炮30餘門,輕、重機槍300餘挺,步槍5000餘枝,汽車5輛及其它軍用品甚多。104旅旅長楊顯明,副旅長李克源和總隊長何冠三被俘。

1947年底駐守鄭州地區。第104旅在1948年4月洛陽戰役中被殲2團,重建後的第104旅,駱道源任旅長,改隸第15綏靖區,1948年7月在襄樊戰役中被殲。1948年底,恢復41軍番號,隸屬第16兵團,序列如下:

  • 第41軍,軍長胡臨聰,副軍長陳遠湘、楊熙宇,參謀長劉伯余
    • 第122師,師長張宣武,副師長熊順義,參謀長魏煜錕
      • 第364團,團長杜庸
      • 第365團,團長黃伯亮
      • 第366團,團長劉景泰
    • 第124師,師長嚴翊,副師長蔡鉦,參謀長周競榮
      • 第370團,團長高先哲
      • 第371團,團長王哲賢
      • 第372團,團長李卓夫

1948年10月,41軍由鄭州東調。11月投入淮海戰場,戰至月底,已傷亡過半。1948年12月,16兵團單獨突圍,於河南永城被殲,軍長胡臨聰被俘。之後又在包圍圈中以16兵團殘部編成新的122師,以熊順義為師長,隸屬72軍,1949年1月被全殲。

1949年2月,在萬縣重建第41軍,隸屬第10編練司令部(不久改稱第16兵團),初轄122、124師,軍長孫元良。6月,又增轄301師,。在西南戰役中,41軍被殲一部,餘部退往川西,47軍原轄之302師亦撥歸41軍指揮。1949年12月,被殲大部,餘部逃往川西地區後,在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團副司令長官曾蘇元的率領下,於四川什邡縣通電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改編。序列如下:

  • 第41軍,軍長張宣武,參謀長王大中
    • 第122師,師長熊順義,副師長黃伯亮,參謀長羅傑
    • 第124師,師長蔡鉦,副師長李卓夫,參謀長李良策
    • 第301師,師長張則蓀,副師長何海峰,參謀長沈人寧,該師系1949年2月在宜昌新建部隊
    • 第302師,師長張子完,副師長何少桓,該師系1949年2月在宜昌新建部隊。

第41軍主官人事與部隊基本情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