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庫洛爾人
圖庫洛爾人 توكولور | |
---|---|
總人口 | |
100萬人 (2010)[1] | |
分佈地區 | |
塞內加爾 岡比亞 馬里 毛里塔尼亞 | |
語言 | |
普拉爾語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 | |
相關族群 | |
塞雷爾人, 沃洛夫人, 富洛人 |
圖庫洛爾人(阿拉伯語:توكولور),一譯作圖庫列爾人,[2]是西非塞內加爾富塔圖洛地區的一支原住民族裔,在馬里和毛里塔尼亞境內有較小規模的定居點[1]。圖庫洛爾人在11世紀早期皈依伊斯蘭教。他們擁有悠久的伊斯蘭教傳統,並引以為傲[3]。在今日的塞內加爾,該民族與富洛人是第一批穆斯林,並對該宗教在塞內加爾的傳播有深遠的影響[4]。
圖庫洛爾人奧馬爾·賽義德·塔爾曾在19世紀建立圖庫洛爾帝國並對臨近的民族以及法國殖民者發動吉哈德[3][5]。
圖庫洛爾人使用普拉爾語。他們與塞雷爾人、沃洛夫人和富洛人關係密切但有明顯不同。圖庫洛爾人維定居民族,多沿塞內加爾河耕種、捕魚和畜牧為生[3]。圖庫洛爾族的社會為父系一夫多妻制,社會階級森嚴,有奴隸制和種姓制度[1][3][6] 。今日約有一百萬圖庫洛爾人生活於西非各國[1]。
名稱來源
圖庫洛爾人的名稱來源不詳。有猜測認為該詞來源於法語中的「多色的」一詞,並在民間逐漸演變成今日的稱呼。另有猜測認為其名稱是「tekurri」一詞的變體,意為「來自塔克魯爾的人們」,顯示該族群曾是中世紀王國塔克魯爾的子民[7]。
分佈與語言
圖庫洛爾人主要生活於位於塞內加爾北部以及毛里塔尼亞南部的塞內加爾河河谷,占當地人口的約15%[3]。近代,一部分圖庫洛爾人遷居馬里。目前,塞內加爾河河谷內約有100萬圖庫洛爾人,而馬里境內則有約10萬人[1][8]。
圖庫洛爾人操普拉爾語[3]。這種語言又被稱為富洛語,屬尼日爾-剛果語系大西洋-剛果語族。圖庫洛爾人將這種語言稱為「Torooɓe」或 「Futanke」,法國殖民者則在記載中稱其為「Haalpulaar」[9]。
歷史
在圖庫洛爾人和塞雷爾人口耳相傳的傳說中,圖庫洛爾人是塞雷爾人和富洛人的後代,學界目前廣為接受這一說法[10][11]。圖庫洛爾人和塞雷爾人之間關係特殊:雙方均默許對對方的嘲弄和諷刺,但也在必要時有互助的義務,人類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戲謔關係」[10]。
圖庫洛爾人長期紮根於塞內加爾河河谷,其統一國家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7]。在10-18世紀期間,圖庫洛爾人先後臣服於數個異族王國。19世紀,圖庫洛爾人奧馬爾·賽義德·塔爾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圖庫洛爾帝國。他於1827年在前往麥加朝聖時,他受封為「黑非洲的哈里發」。此後,他在索科托哈里發國逗留了數年。在此期間,他與該國的一位公主成婚,並向他的岳父學習關於治國和政務的知識[12][5]。1845年,奧馬爾返回塞內加爾,開始向本地人傳播他的教義並自法國商人處購置火炮等先進武器[13]。自1854年起,他對臨近的異教族群和迷途的穆斯林不斷發起吉哈德,均大獲全勝[5]。在10年間,圖庫洛爾帝國的疆域就已擴張至今日的塞內加爾以及馬里大部。1861年,奧馬爾遷都至新攻佔的塞古,並與3年後傳位於長子穆斯塔法。1870年,奧馬爾的次子艾哈邁杜繼位。他的統治被評價為「圖庫洛爾穆斯林對曼丁哥人和班巴拉人的暴政」[14]。1880年代,圖庫洛爾帝國因摩爾人、圖阿雷格人和富洛人的襲擊和持續不斷的內戰而四分五裂,最終於1893年亡於法國殖民者[1]。在帝國滅亡後,一部分圖庫洛爾人逃亡至馬里,並生活至今[3]。1989年,毛里塔尼亞境內的大量圖庫洛爾人為躲避動亂而流亡至塞內加爾境內定居[15]。
社會制度
與富洛人不同,圖庫洛爾人是定居的農耕民族[15]。絕大多數圖庫洛爾人都是虔誠的穆斯林[3]。
氏族與家庭
父系氏族在圖庫洛爾人的社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每個圖庫洛爾人所擁有土地的多寡由其氏族而定。他們需參與其他氏族成員的婚喪嫁娶等儀式並贈予當事人禮物。另外,該族人亦有義務照料其氏族中的老弱病殘。圖庫洛爾人奉行一夫多妻制,父母或其他親屬往往會包辦其子女的婚姻[16]。
種姓制度
圖庫洛爾人的社會有森嚴的種姓制度。傳統意義上,該族內部有三檔階層,自高到低分別是「里姆」、「恩耶尼」和「吉雅」,各階層內部又有種姓若干[17]:
- 里姆包括「圖魯」、「瑟」和「蘇巴爾」三個種姓。其中,圖魯種姓包括統治者、神職人員以及農民,而後兩者則分別是士兵和漁民。超過70%的圖庫洛爾人均屬於該階層[16]。該階層掌握了圖庫洛爾社會中絕大多數的財富與耕地[18]。
- 恩耶尼包括形形色色的工匠,有「馬布」、「伯恩納」、「薩吉」、「瓦伊爾」、「勞」和「奧勞」六個較小的種姓,分別對應紡織工、陶匠、製革匠、金屬匠、木匠和演藝人員。這些種姓的人口約佔圖庫洛爾人的10%[16]。
- 最底層的吉雅有兩個種姓,「索提」和「哈爾法」,前者是被釋放的前奴隸,後者則是奴隸。約20%的圖庫洛爾人屬於該階層[16]。
一般而言,圖庫洛爾人僅會與同種姓的人結婚,但恩耶尼階層的各種姓常會通婚[17]。然而,任意階層的男子都可迎娶屬吉雅階層(即奴隸出身)的女子[16]。
奴隸制度
圖庫洛爾社會有奴隸制度。其奴隸來源包括對原始部落的掠奪或是周邊的奴隸市場[19]。無論自由與否,他們的後代皆屬於種姓制度的最低一檔[20]。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Anthony Appiah; Henry Louis Gates. Encyclopedia of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00–501 [2023-06-02]. ISBN 978-0-19-5337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塞内加尔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3年4月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Tukulo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3-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 ^ Trillo, Richard; Hudgens, Jim. West Africa: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2nd. London: The Rough Guides. November 1995: 144. ISBN 978-1-85828-101-8.
- ^ 5.0 5.1 5.2 Wendy Doniger.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Merriam-Webster. 1999: 1116. ISBN 978-0-87779-044-0.
- ^ Tal Tamari. The Development of Caste Systems in West Africa.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2 (2): 221–250. JSTOR 182616. S2CID 162509491. doi:10.1017/s0021853700025718., Quote: "Endogamous artisan and musician groups are characteristic of over fifteen West African peoples, including the Manding, Soninke, Wolof, Serer, Fulani, Tukulor, Songhay, Dogon, Senufo, Minianka, Moors, and Tuareg."
- ^ 7.0 7.1 John A. Shoup. Ethnic Groups of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n Encyclopedia. ABC-CLIO. 31 October 2011: 97 [2023-06-02]. ISBN 978-1-59884-3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 ^ Phillips, David J. Peoples on the Move: Introducing the Nomads of the World.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1: 155, 161. ISBN 978-0-87808-352-7.
- ^ Roy M. Dilley. Nearly Native, Barely Civilized: Henri Gaden's Journey through Colonial French West Africa (1894-1939). BRILL Academic. 2014: 1, 319–320. ISBN 978-90-04-26528-8.
- ^ 10.0 10.1 Foltz, William J. From French West Africa to the Mali Federation. Yale Studies in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12: 136.
- ^ Phillips, David J. Peoples on the Move: Introducing the Nomads of the World.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1. ISBN 978-0-87808-352-7., p 161
- ^ Lapidus, Ira M.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472–473.
- ^ Anthony Appiah; Henry Louis Gates. Encyclopedia of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6 [2023-06-02]. ISBN 978-0-19-5337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Barnett Singer; John Langdon; John W. Langdon. Cultured Force: Makers and Defenders of the French Colonial Empire.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8: 120. ISBN 978-0-299-19904-3.
- ^ 15.0 15.1 Gritzner,Charles F; Gritzner,Janet H. Senegal. The Chelsea House. 2004: 52. ISBN 9781438105390.
- ^ 16.0 16.1 16.2 16.3 16.4 U.S. Army Area Handbook for Senegal.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63: 115–117.
- ^ 17.0 17.1 Nelson,Harold D. Area Handbook for Senegal.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85–89.
- ^ Tzeutschler, Gregory G. A. Growing security: land right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Senegal. Journal of Africa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3 (1): 36. S2CID 143293506. doi:10.1017/s0021855300008718.
- ^ Amin, Samir. Under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e in Black Africa — Origins and Contemporary Form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10 (4): 503. S2CID 154467466. doi:10.1017/s0022278x00022801.
- ^ Martin A. Klein. Islam and Imperialism in Senegal: Sine-Saloum, 1847-191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7–11. ISBN 978-0-8047-0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