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 (文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青花雜寶紋墨盒,績溪博物館

墨盒東亞書法使用墨汁代替時用來盛載墨汁用作舔墨的文具,具有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可省臨時研磨之煩。通常是一個小盒,分上蓋和下底兩部分,上蓋內可鑲嵌硯板(以端石為上品),下底置放絲棉,以墨汁浸透,再用毛筆點墨即可書寫。

墨盒約產生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為墨汁發明時的產物。相傳有位讀書人去參加科舉考試時,他的妻子覺得攜帶笨重的硯台很不方便,就用胭脂和粉浸潤墨汁盛載於化妝盒中,這就是墨盒的原型,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演變後成為集墨、硯、銅器、雕刻和字畫等功能於一體的實用工藝品[1]

墨盒現在仍常用,其形狀有方形、圓形和菱形等多種,材質有銅製、石刻或塑料等,以銅製居多[2]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劉曉晨. 《漫话墨盒》. 南方文物. 2001年3月. 
  2. ^ 劉仁慶. 《简明中国手工纸(书画纸)及书画常识辞典》.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