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六地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六地五」分類法先秦時期人們對自然界事物進行歸類的方法,最早見於《國語·周語》記載 「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緯之以地」,「天六」是前後左右上下6個空間方位,「地五」是東南西北中5個空間方位,是借數理來說明世界的一般規律,隨後逐漸延伸為時空哲學與象數思維的元素,代表自然界不可違背的秩序。[1]左傳·昭公元年》最先將該分類法應用於中醫學,以「天六地五」分析其病因「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五運六氣」的劃分也逐漸滲透入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之中,因人體的經脈就有了6條陽脈、5條陰脈。[2]

發展淵源

基於古人對陰陽、五行的認識,及對天圓地方的了解,數字「五、六」很早就與天地進行聯繫,並烙上了陰陽、五行的印記,對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天地陰陽思維構築了中醫的雛形,春秋戰國之際,出於對天地的崇拜而興起的"天地陰陽""天六地五"以及"三材"之學,是在天地陰陽主導下的陰陽五行結合的雛形,也是中醫理論形成之初的文化基礎。此時天道陰陽的圓周複雜,已由剛開始「陰陽、風雨、晦明」的陰陽相對理論發展為陰陽精氣一上一下、圓周循環的往復理論,地道五行的皆有分職已從剛開始的「五色、五聲、五味」升華為五行的分類思想,在「天六地五」完成對中醫理論框架的影響後,形成了中醫以五、六為格局、十一為大數的理論框架,並因此結合發展出經脈臟腑相結合的醫學體系。[3]

成就

天六地五作為中國古代的常用分類法,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以使人事順應天地之道。如《黃帝四經·度萬》記載:「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亦如曆法中的十天干、十二地支正是五與六的倍數,數字「五、六」早已因與天地、陰陽五行的聯繫而成為古人的方法論。「天六地五」模式對中醫理論框架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馬王堆醫書》所記載的手六、足五的十一經脈,《靈樞·陰陽系日月》所記載的陽六經、陰五經,其他諸如五臟六腑、五運六氣,無不彰顯「天六地五」對中醫理論體系構建的綱領性作用。[4]

參考資料

  1. ^ 孟, 慶岩. 先秦“天六地五”分类法与运气学说的发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21-06-28, 27 (06).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1.06.004 –透過知網. 
  2. ^ 張, 其成. 从简帛医书经络描述探讨早期医家身体观. 中國針灸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 2020-11-13, 41 (02): 225-228 [2022-10-23]. doi:10.13703/j.0255-2930.20200731-k0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透過知網. 
  3. ^ 尹, 怡. 天地思维与阴阳五行. 中華中醫藥雜誌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2019-07-01, 34 (07) –透過知網. 
  4. ^ 尹, 怡. 天地思維與陰陽五行. 中華中醫藥雜誌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2019-07-01, 34 (07) –通過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