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滿鐵附屬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25-1933年之間的奉天滿鐵附屬地,航拍,圖片上方為西

奉天滿鐵附屬地滿鐵奉天市鐵路附屬地。滿鐵對這些土地不僅擁有所有權,也有行政權

奉天滿鐵附屬地面積約182萬(約600萬平方米),是所有滿鐵附屬地中最大的。滿鐵本線終點站長春的滿鐵附屬地面積為奉天附屬地的約六分之五。[1]:39

歷史

1905年大日本帝國日俄戰爭中獲勝,根據《樸茨茅夫條約》獲得了俄羅斯帝國東清鐵道南滿洲支線,同時也繼承了包括奉天滿鐵附屬地在內的俄國的南滿鐵路附屬地。[2]

儘管俄軍在1903年曾佔領奉鐵並施行軍政,俄國並未在奉天火車站周圍修建城鎮。鐵道西側是未開發的土地,鐵道東側(車站正面一側)建築也並不多。同樣設立於1903年的奉天商埠地位於奉天火車站和原有的奉天城中間的位置。[1]:39

1937年12月1日,奉天滿鐵附屬地移交奉天市公署,納入奉天市行政區域[3]:21。1938年,奉天市公署將原奉天滿鐵附屬地和奉天商埠地地塊成立大和區,後又分出朝日區和敷島區:朝日區和敷島區包括原商埠地範圍,而拆分後的大和區相當於原滿鐵附屬地區域。

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和區、朝日區、敷島區分別更名為和平區、南市區、北市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將和平區、南市區、北市區三個區域合併,統稱和平區[4]

城市規劃

與其他滿鐵附屬地類似,奉天滿鐵附屬地的街道為方格狀,以火車站為中心設置主幹路,並在主幹路上設置廣場。奉天滿鐵附屬地最寬闊的主幹路是正對車站的瀋陽大街(後改名為千代田通,今為中華路)和與鐵路平行的鐵路大街(今勝利大街)。[1]:40但奉天滿鐵附屬地設施最齊備、最繁華的是昭德大街(後改名為浪速通,今為中山路)。千代田通和浪速通東端和奉天老城之間有幹道連接。[5]:462,463

與千代田通平行(東西向)的街道以「通」命名。千代田通北側的第一條道路為「北一條通」(今北一馬路),再向北為「北二條通」等;千代田通南側為「南一條通」(今南一馬路)等。1940年時北側已有北九條通,南側已有南十二條通,南五條通以南基本都是住宅區。[5]:463

與千代田通垂直(南北向)的街道以「町」命名。跨越北四條通、千代田通的街道以上述街道為界,定為不同的町。例如經過大廣場(又名浪速廣場,今中山廣場)的南北向街道,在大廣場(北四條通)以北為加茂町,在大廣場和千代田通之間為富士町,在千代田通以南為萩町。千代田通以北的町名取自日本的風景名勝和山河名稱,千代田通以南的町名取自四季風物。[5]:463

附屬地內設置滿鐵的各種設施和住宅、並建設醫院、學校、公會堂、神社、圖書館乃至墓地、火葬場、屠宰場等公共設施。滿洲地區總體而言水資源不豐富,因此滿鐵附屬地重視上下水道的建設以確保用水,特別是飲用水。奉天滿鐵附屬地先後有兩座水塔,位於千代田公園附近。[1]:39

日本人在奉天的分佈

清末最早的日本人聚居區在奉天站和奉天城之間的十間房地區(後來歸屬滿鐵附屬地)以及小西門外、小西關區域(後來歸屬商埠地)。1910年時滿鐵附屬地和商埠地及城內的日本居民數量相當,1910年代商埠地、城內的日本居民數量變化不大,而滿鐵附屬地的日本居民激增,到1920年,商埠地的日本人僅占奉天日本人的2成。此後商埠地和城內日本居民減少,而滿鐵附屬地方面日本人口繼續增加。1931年時商埠地、城內日本人僅占奉天日本人的6.5%。1938年以後滿鐵附屬地取消,改為大和區,日本人可以在奉天各處自由居住,此區域日本人比例逐漸下降,但即使如此,1942年時大和區的日本人仍占奉天日本人的一半。[6]:40,41

行政區劃

1935年的奉天滿鐵附屬地地圖

十間房、西塔地區

大和町日吉町柳町[7]

千代田通以東

宮島町橋立町松島町江島町春日町住吉町琴平町八幡町富士町淺間町新高町筑波町信濃町加茂町宇治町淀町木曾町隅田町[7]

千代田通以西

若松町紅梅町彌生町霞町青葉町藤浪町稻葉町葵町萩町白菊町紅葉町雪見町常盤町竹園町朝日町[7]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満鉄會 (編). 満鉄四十年史. 吉川弘文館. 2007-11-20. ISBN 9784642037815 (日語). 
  2. ^ 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 《滿洲國史》. 東京: 謙光社. 1973. 
  3. ^ 倪覽墅. 《沈阳近代建设管理机构研究》 (碩士論文). 瀋陽建築大學. 2011 [2023-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3) (簡體中文). 
  4. ^ 你知道吗?沈阳和平区、胜利大街的名字都和这个特殊的日子有关. 瀋陽日報 (搜狐網). 2021-09-04. 
  5. ^ 5.0 5.1 5.2 島之夫. 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地理學教室 , 編. 滿洲國の道路型と聚落型. 地理論叢 (古今書院). 1940-1942, 11. doi:10.11501/1244524 (日語). 
  6. ^ Rosalia Avila Tapies. 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人口移動の研究 : 空間的社会的構造パターン (博士論文). 京都大學. 2000. doi:10.11501/3167059 (日語). 
  7. ^ 7.0 7.1 7.2 小牟田哲彥. 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 東京堂出版. 2015. ISBN 9784490209112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