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宇文顯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宇文顯和(497年—554年),名,字顯和以字行[1][2]上黨郡武鄉縣(今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人,南北朝北魏西魏將領。

生平

宇文顯和是宇文泰的族兄,年少襲爵安吉縣侯,個性矜持嚴肅,很是涉獵了經書和史書,體力過人,能拉數百斤的弓,騎在馬上奔馳時左右開弓。元修還是宗室子弟時期,就對宇文顯和很是器重禮遇。當時北魏災禍很多,元修曾經向宇文顯和詢問計策。宇文顯和陳述應該深居簡出,等待時機再行動。元修對他的意見深加採納。等到魏孝武帝即位,越級任命宇文顯和為冠軍將軍直閣將軍、閣內都督,別封城陽縣開國侯[1],食邑五百戶。魏孝武帝以宇文顯和是故交舊好,對他十分優厚。當時宇文顯和的住宅狹小簡陋,魏孝武帝就撤銷殿省,賜給宇文顯和作為住宅,宇文顯和受到器重就是如此[3][4]

等到高歡專權,魏孝武帝經常心中不安。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對宇文顯和說:「天下動盪不安,該怎麼辦?」宇文顯和回答說:「當今之計,不如擇善而從。」宇文顯和接着誦讀詩歌說:「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魏孝武帝說:「這是我的心意。」[5]於是確定了入關的決策。魏孝武帝以宇文顯和的母親年老,家眷眾多,讓他早做準備。宇文顯和回答說:「今日之事,忠孝不可兩全。如果臣處事不保密就會失去操守,怎麼敢預先為私人打算。」魏孝武帝悲傷動情的說:「您就是我的王陵。」宇文顯和升任朱衣直閣閣內大都督,進封長廣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6][7]

永熙三年(534年),宇文顯和跟隨魏孝武帝入關,到達溱水,宇文泰素來聽說宇文顯和善於射箭但沒見到過。眾目睽睽之下,宇文泰有疑惑也不發問,只是說:「讓他射河邊的小鳥。」宇文顯和隨手就射中了小鳥。宇文泰高興的說:「我知道您的實力了。」宇文泰當即任命宇文顯和為帳內大都督、都督滄州諸軍事、滄州刺史,增加食邑總計二千五百戶。宇文顯和不久出任使持節衛將軍、都督東夏州諸軍事、東夏州刺史,因為患病而離職,官吏百姓十分懷念他。宇文顯和很快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魏恭帝元年(554年)二月,宇文顯和在同州去世,虛歲五十八[1]。宇文泰親自拜祭,當時兵荒馬亂,宇文顯和僅僅以本官印綬葬於同州的北山。建德二年歲次癸巳二月丁酉朔廿五日辛酉(573年4月12日),遷葬於咸陽石安縣的洪瀆原。朝廷追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小司空、丹延綏三州諸軍事、延州刺史[8][7],諡號良公[1]

墓誌和墓地

宇文顯和的墓誌由庾信撰寫,收錄於《文苑英華》和《庾子山集》中,該墓誌於2005年,在咸陽北面的洪瀆原出土[1]

家庭

祖父

  • 宇文求男,北魏衛將軍、冀州刺史[1]

父親

  • 宇文殿,北魏徵南大將軍、定州刺史[1]

夫人

  • 高句麗高氏,北魏青州刺史高明孫女,太僕卿、兗定二州刺史高遷之女,北周柱國、犍為公、梁州江陵延州丹州四總管、廿五州刺史高琳姐姐[1]

子女

  • 宇文神舉,北周使持節、柱國大將軍、並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鎮諸軍事、并州總管、東平郡公
  • 宇文慶,隋朝上柱國、汝南剛公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其禕、李舉綱, 《新出土北周建德二年庾信撰<宇文顯墓誌銘》勘證》, 《出土文獻研究》 (第00期), 2007年, (第00期): 250–259 
  2. ^ 《文苑英華·九百四十七·周車騎大將軍贈小司空宇文顯墓志銘》:公諱顯,字某,上黨武鄉人也。自大霧浮河,長虹映渚,承源於若水,纂繫於蒼林。上黨居韓之西,常山在趙之北,因地為氏,可略而言焉。祖求南,衛將軍、冀州刺史。父金殿,征南將軍、定州刺史。並控鶴兵,俱張戎樂,聲榮之盛,繼踵當年。   公稟山嶽之靈,擅風雲之氣,容止矜莊,聲名籍甚。彎弧挽強,左右馳射,故得名高上谷,威振樓煩。襲爵安吉縣侯,食邑五百戶。永興三年,幽、並叛換,有無君之心。帝顧謂公曰:「天下洶洶,將若之何?」公曰:「擇善而從之。」乃誦《詩》云:「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帝曰:「是吾心也。」乃定入關之策。以公母老家大,領預為計。公曰:「今日之事,忠孝不並。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帝愴然改容曰:「卿是我王陵。」遷朱衣直閣、閣內大都督,改封長廣縣公,邑一千五百戶。   武帝初至潼關,太祖親迎溱水。太祖素知公名而未之識也。目於眾,疑而不問,直云:「令此人射水傍小鳥。」應手即著。太祖喜云:「我知卿名矣。」即用為帳內都督、滄州諸軍事、滄州刺史,增邑並前二千五百戶。黃公衡之快士,魏後是以推心;潘承明之忠壯,吳王為之降禮。異代同榮,見之今日。東夏邊隅,地連荒服,井陘塞道,飛狐路斷,乃以公為使持節、衛將軍、都督東夏州諸軍事、東夏州刺史。白波、青犢之兵,銅馬、金繩之亂,莫不交臂屈,膝,牽羊抱馬。在州遘疾,解任還朝。小馬留廄,余床掛柱,吏人攀戀,刊石陘山。雖非漢陽之城,還似扶風之路。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以魏後元年疾甚,亡於同州,春秋五十七。天子輟樂,群公會喪。太祖親臨弔祭,哀慟左右。於時兵革交侵,普斷贈諡,即以本官印綬權葬於同州之北山。今建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遷葬於咸陽長安縣之洪瀆原。時逢禮樂之遷,代屬謳歌之變,國雖異政,人足追榮,乃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小司空,丹、延、綏三州諸軍事、延州刺史、諡某公,禮也。   夫人高氏,渤海人也。柔參晉政,拒曹爽之異謀;起在漢庭,共王陵而俱對。況乎箴訓有儀,言容以德,肅恭中興,賢才內側。豈直不聽雜樂,以變齊國之風;不食鮮禽,以斷荊王之獵。昔之合葬,季武子之西寢,今之同穴,長平侯之北陵。世子神舉兄弟,至性純孝,善居喪禮,有終有始,於身無改。是以宦成名立,孝顯忠存。銘曰:   北嶽二名,蔥河兩本。其峻惟極,其源惟遠。俗稟山川人,人資台袞。義烈桓桓,才雄悃悃。乃祖乃父,繼踵威雄。摐金北陸,鳴玉南宮。隱若吳漢,賢哉竇融。負霜依德,無雷向風。挺此含章,生茲秉德。孝實天性,忠為人則。轂鏤膺,燕南趙北。若水將通,九部可勒。帷幄參謀,宮闈典職。善擇忠言,能防變色。繁弱已勁,淇園乃直。戟中小支,禽穿左翼。建赤谷,揮戈武州。長城萬里,河水雙流。潁川多恙,淮水未瘳。義重穿壁,恩深置郵。於谷之口,於渭之陽。丘山零落,碑闕低昂。草銜秋火,樹抱春霜。書劍俱沒,人琴並亡。哀哀嗣子,純心靡托。孝水未枯,悲松先落。室進巢鵀,門通弔鶴。功臣身殞,會圖麟閣。
  3. ^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父顯和,少而襲爵,性矜嚴,頗涉經史,膂力絕人,彎弓數百斤,能左右馳射。魏孝武之在藩也,顯和早蒙眷遇。時屬多難,嘗問計於顯和。顯和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及即位,擢授冠軍將軍、閣內都督,封城陽縣公,邑五百戶。孝武以顯和藩邸之舊,遇之甚厚。時顯和所居宅隘陋,乃撤殿省,賜為寢室。其見重如此。
  4.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父顯和,少而襲爵,性矜嚴,頗涉經史,膂力絕人,彎弓數百斤,能左右馳射。孝武之在蕃,顯和早蒙眷遇。時屬多難,嘗問計於顯和。顯和具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帝深納焉。及即位,拜閣內都督,封城陽縣公,以恩舊遇之甚厚。顯和所居隘陋,乃撤殿省賜為寢室,其見重如此。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帝又問閣內都督宇文顯和,顯和亦勸帝西幸。
  6. ^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及齊神武專政,帝每不自安。謂顯和曰:「天下洶洶,將若之何?」對曰:「當今之計,莫若擇善而從之。」因誦詩云:「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帝曰:「是吾心也。」遂定入關之策。帝以顯和母老,家累又多,令預為計。對曰:「今日之事,忠孝不可並立。然臣不密則失身,安敢預為私計。」帝愴然改容曰:「卿即我之王陵也。」遷朱衣直閣、閣內大都督,改封長廣縣公,邑一千五百戶。
  7. ^ 7.0 7.1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及齊神武專政,帝每不自安,問顯和曰:「天下豬豬,將如之何?」對曰:「莫若擇善而從。」因誦詩云:「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帝曰:「是吾心也。」遂定入關策。以其母老,令預為計。對曰:「今日之事,忠孝不並。然臣不密則失身,安敢預為私計。」帝愴然改容曰:「卿,我之王陵也。」遷朱衣直閣、閣內大都督,改封長廣縣公。從孝武入關。至溱水,周文帝素聞其善射而未之見,俄而水傍有一小鳥,顯和射中之。文帝笑曰:「我知卿工矣。」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卒。建德三年,追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8. ^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從帝入關。至溱水,太祖素聞其善射而未之見也。俄而水傍有一小鳥,顯和射而中之。太祖笑曰:「我知卿工矣。」其後,引為帳內大都督。俄出為持節、衛將軍、東夏州刺史。以疾去職,深為吏民所懷。尋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魏恭帝元年,卒,時年五十七。太祖親臨之,哀動左右。建德二年,追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延丹綏三州諸軍事、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