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都江堰二王廟內奉李冰之子二郎像

川主,即灌口二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萬天川主惠民大帝,是流行於中國巴蜀地區四川省重慶市一帶)以及其它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間信仰,起源於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區對於蜀郡太守李冰及其次子李二郎的信仰崇拜,是一種以巴蜀治水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民間信仰[1],以求川主保佑巴蜀免於水旱災害。川主信仰的祭拜場所是川主廟(亦稱為川主宮、川王宮、二郎廟、清源宮、萬天宮、惠民宮等)。明清以來,川主成為了四川本土鄉神,清朝川主廟遍佈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志記載的便超過500處。在川渝之外的川主廟則同時還兼有川人會館的功能。川主信仰三教合一,其中又受道教影響最深。[來源請求]

川主的祭祀活動分為官祭和民祭。都江堰每年舉行的清明放水節繼承了始於北宋的官祭傳統,在砍榪槎放水入內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時祭祀李冰父子。而民祭則主要是以廟會的形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李二郎生日及六月二十六日李冰生日,四川、重慶各地都會舉行「川主會」以紀念李冰父子。川主信仰集儒家道教佛教等元素為一體。

歷史源流

李冰曾在蜀地為官治水,其事跡後世在巴蜀地區廣為流傳。宋朝之前,蜀地對李冰的崇拜逐步完成了由人向神的轉變。《史記·河渠書》中有關於李冰作為官員在蜀治水的記載。而最遲到東漢,李冰就已經被官方視為神靈,東漢《風俗通》中有李冰化身為牛戰勝江神的記載,此後四川流行的鬥牛表演便是為了紀念李冰。南齊時期,益州刺史劉季連在都江堰渠首建崇德廟,專祭李冰。此後蜀地每逢水患,蜀地民眾對於李冰的崇拜便會進一步升級。大和五年有李冰化身為龍與惡龍在灌口相鬥以避西蜀水患的傳說,前蜀武成三年也流傳有李冰斗江神保京口(即寶瓶口),使京城成都免受洪災的傳說。

前後蜀時期起,李冰信仰進一步發展成為了二郎神信仰。以青城山為核心的西蜀道家勢力為了爭奪灌口李冰廟食,而塑造出了李冰次子李二郎的形象,並將其演繹成為二郎神[1]。北宋東京汴梁每逢六月二十四二郎神生日,也會舉行國家級的盛大慶典,將二郎神信仰推廣到了北宋全國。不過,隨着二郎神崇拜的興盛,可能是為了徹底擺脫李二郎中殘存的李冰的影子,道家又創造出了趙二郎——趙昱。趙昱為隋朝嘉州(治今樂山)太守,相傳他在任上時「斬蛟除害」,平定水患[2]。民間逐漸將李二郎的事跡附會於趙二郎之上,加之趙二郎被官方封為「清源妙道真君」,至北宋中後期趙二郎影響力逐步增大,大有壓倒李二郎之勢。

然而元朝之後,受到戲曲話本小說的大肆渲染,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楊二郎楊戩取代了趙二郎、李二郎的地位,成為中國近代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二郎神[3]。同時,加之二郎神在部分地方又被附會訛傳為鄧遐張仙等人,基於李二郎、趙二郎治水傳說的二郎神信仰又退回四川地區,並在明清逐步發展成為集儒家、道教和佛教等元素為一體,成熟的「川主」信仰。因為在四川盆地及其周邊河流湍急、易發生洪災,但同時交通、農業對河流的依賴性卻又極大,因此治水文化影響深厚。雍正五年朝廷敕封李冰父子,之後奉李冰父子為川主成為四川地區的主流,川主還逐步演化為四川的地方守護神。

與祆教的關聯

丹丹烏里克出土的祆神木版畫,根據德國考古學家馬庫斯·莫德德語Markus Mode的說法,從左到右依次為阿胡拉·馬茲達娜娜女神英語Nana (Bactrian goddess)和風神維施帕卡英語Weshparkar[4]

十國春秋》記載,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祆神[註 1]。」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便是由這條史料獲知。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考證此「祆神」即波斯火祆教神祇,他在《二郎神之祆教來源》一文中認為,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兩刃槍、牽一哮天犬、可以變化成三頭六臂,與粟特祆教風神維施帕卡英語Weshparkar正相一致。維施帕卡的形像為:三頭六臂、身披甲裝、手執山型叉、臂上畫有尖齒犬頭,與文學描寫中二郎神形像極為相似,這是祆神與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證。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且十國前後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與元明清以來小說、戲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像對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響[6][7]

祭祀

川主的祭祀活動分為官祭和民祭。都江堰每年舉行的清明放水節繼承了始於北宋的官祭傳統,在砍榪槎放水入內江以供成都平原春灌的同時祭祀李冰父子。而民祭則主要是以廟會的形式。每年六月二十四李二郎生日及六月二十六日李冰生日,四川、重慶各地都會舉行「川主會」以紀念李冰父子,會在街市中舉行迎神、社火等慶典活動[8]。現存的川主會有四川都江堰二王廟會夾江二郎廟會、重慶江津塘河川主廟會石蟆川主廟會等。在四川、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過去流行的儺壇(三聖壇)之中,也將川主同土主、藥王(合稱「三聖」)同時供奉為壇神。

川主廟

川主廟的選址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在人口稠密的場鎮之中,這類會館部分還兼做四川土著人士會館;二是在山頂,作為向川主祈雨的場所;三是在河渠岸邊,以求鎮壓水怪、防止水患,同時兼有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的含義。清朝川主廟曾遍佈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志記載的便超過500處,其中尤以岷江沱江川江流域的原嘉定府成都府敘州府重慶府雅州府眉州邛州資州瀘州等地最為密集。時至今日,「川主」(如川主廟街、川主街、川主村等)仍是四川、重慶一帶最常見的地名之一。

現存川主廟

現存川主廟分佈於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省市,其中包括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王廟伏龍觀新場川王宮福寶清源宮銅仁川主宮思南川主宮舊州萬天宮會澤川主廟瓦房店川主館)和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處川主廟保存現狀迥異,部分保存完好,而另一部分則十分殘破,甚至有坍塌或者被拆除的危險。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地點 保護級別 時代 註釋 圖片
二王廟 四川省都江堰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
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組成部分
伏龍觀 四川省都江堰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
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組成部分
新場川王宮 四川省大邑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6年
福寶清源宮 四川省合江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寶古建築群
-
銅仁川主宮 貴州省銅仁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古建築群
思南川主宮 貴州省思南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唐古建築群
舊州萬天宮
(舊州川主廟)
貴州省黃平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古建築群
瓦房店川主館 陝西省紫陽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房店會館群
會澤川主廟 雲南省會澤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澤會館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地點 保護級別 時代 註釋 圖片
洛水川主廟 四川省什邡市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
顧縣川主廟 四川省岳池縣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清源宮 四川省合江縣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古建築群
雙桂萬天宮
(田壩會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河川主廟 重慶市銅梁區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蟆清源宮 重慶市江津區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溪萬天宮 重慶市綦江區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溪古建築群
龔灘川主廟 重慶市酉陽縣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龔灘古建築群
道真萬天宮 貴州省道真縣 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沙市川主宮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川主宮戲樓
僅存戲樓

其它

名稱 地點 保護級別 時代 註釋 圖片
夾江二郎廟 四川省夾江縣 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廟山野公園)
自流井川主廟 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 自貢市文物保護單位
回龍坳川主廟 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
代寺川主廟 四川省富順縣
獅市川主廟 四川省富順縣 僅存右側走廊、戲台
響石川主廟 四川省隆昌縣 內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宜賓川主廟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
古柏川主廟 四川省宜賓縣 宜賓縣文物保護單位
廣漢川王宮 四川省廣漢市 廣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僅存大殿
洛水大王廟 四川省什邡市 什邡市文物保護單位
板橋口二郎廟 四川省通江縣 巴中市文物保護單位 廟內紅軍石刻標語為國保單位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組成部分
宏橋二郎廟 四川省西充縣 西充縣文物保護單位
過街樓川主廟 四川省汶川縣 汶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飛仙關二郎廟 四川省蘆山縣 蘆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二郎廟 四川省瀘定縣
倉庫川主廟 四川省甘洛縣 甘洛縣文物保護單位
挖爾普川主廟 四川省甘洛縣 甘洛縣文物保護單位
塘河清源宮 重慶市江津區 江津區文物保護單位
稿子清源宮 重慶市江津區
白沙川主廟 重慶市江津區
高牙川主廟 重慶市江津區
平灘川主廟 重慶市銅梁區
二聖萬天宮 重慶市巴南區 巴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二聖戲樓)
僅存戲樓
雙江惠民宮 重慶市潼南縣
萬足萬天宮 重慶市彭水縣
下壩川主廟 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 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梘壩萬天宮 貴州省綏陽縣
雲縣川主廟 雲南省雲縣 雲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

歷代褒封

  1. 唐朝
    1. 唐太宗賜「神勇大將軍」
    2. 唐玄宗賜「赤誠王」
  2. 宋朝
    1. 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5年)封李冰「廣濟王」
    2. 宋真宗封趙昱「清源妙道眞君」
  3. 元朝
    1. 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聖德廣裕英惠王」
  4. 清朝
    1. 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
    2. 清德宗光緒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顯英王」
    3. 清德宗光緒四年(公元1888年)加封李冰「通佑顯惠襄護王」

註記

  1. ^ 《說文新附》釋「祆」,稱:「祆,胡神也。從示天聲。火千切[5]

參考文獻

  1. ^ 1.0 1.1 付玉強. 明清以来四川地区川主信仰的时空分布研究. 2011年5月: 20–21. 
  2. ^ 清同治《嘉定府志》:「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大業末,煬帝徵,不至。督讓益州太守強起,縻以上爵,不就。乞爲蜀太守。從之,拜眉山郡。郡有蛟害,昱至五月,沒舟七百艘。昱大怒,帥甲士千人及州屬男子數萬,臨江鼓譟。昱仗劍沒水,須臾,天地晦冥,江水豐隆,作殷雷響。昱右手持劍,左手提蛟首,奮波出,三水皆赤,害遂除。昱是時甫二十六歲。尋,四方兵起,棄官不知所終,或以爲僊去矣。唐之初年,每江漲,雲霧中見昱騎白馬,從數獵者來,水必縮。事聞,太宗賜封神勇大將軍,廟食灌口。明皇幸蜀,進封赤誠王。宋張詠官蜀,賊亂,禱祠得助。事聞,改封川主,清源妙道眞君。」
  3. ^ 焦傑. 灌口二郎神的演变.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 ^ 榮, 新江. 粟特祆教美术东传过程中的转化——从粟特到中国.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北京: 三聯書店. 2001. ISBN 9787108016461. 
  5. ^ 卷第一上. 《説文解字》.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祆,胡神也。從示天聲。火千切。 
  6. ^ 黎國韜. 二郎神之祆教來源──兼論二郎神何以成為戲神. 絲綢之路圖書館. 2004 [2023年3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朱靖江. 二郎神崇拜與祆教「七聖刀」遺存比較研究.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5. 2017年5月5日 [2023年3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8月3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明嘉靖《思南府志》:「俗以六月二十四日,七月二十二日爲川主生辰。至日,有慶神之舉。居民盛裝神像,鼓行於市,謂之迎社火」。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