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常德歷史常德在史書上有「吳蜀咽喉,滇黔戶牖」的美稱,是中國古代兵家必爭之地。[1]常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達到30萬年,常德建城已經有2200餘年歷史,從春秋戰國至今,常德發生過130餘次戰爭,7次毀城,7次重建。[1]

舊石器時代

前30萬年,沅水澧水平原山地地區,今澧縣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有40多處,有石器、石錘、石球等文物。

新石器時代

前9000年,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常德已經可以製作石器陶器,現今發掘出彭頭山遺址

前7000年,原始人使用河流里的卵石製作石斧、鑿子和漁網墜,陶器可以生產飲食器皿,現今發掘出石門皂市下層文化

前6500年,母系氏族開始出現,現今安鄉湯家遺址

前5000年,父系氏族開始出現,出現了石頭製作的鑽孔、切割的器具,現今安鄉劃城崗遺址

商周

商朝周朝,出現了簪子魚鈎、熔銅爐,現今發掘出商周遺址550多處。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雞叫城、菜菱城、宋玉城等,現今有戰國墓一千多座。

秦朝

前277年(秦國昭襄王三十年,楚國頃襄王二十二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立城池。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常德隸屬於黔中郡,郡治地址在今臨沅

漢朝

西漢,漢高祖劉邦將黔中郡改名為武陵郡,取自「止戈為武,高平為陵」,歸屬荊州刺史管轄。

50年(建武26年),東漢光武帝時期,武陵郡的郡治從義陵(今淑浦)遷至臨沅。

134年(漢順帝陽嘉三年),荊州刺史遷至索縣(今鼎城區)。

三國

三國時期,武陵郡歸屬於吳國,隸屬於荊州

晉朝

西晉,常德分屬於武陵郡、天門郡南平郡

唐朝

唐朝,武陵、澧州隸屬於江南西道

宋朝

北宋初年,北宋將領李處耘前來朗州城鎮壓不願歸順北宋的老百姓,朗州城老百姓及官吏恐慌,籌劃驅逐李處耘的辦法,最終決計縱火燒毀城池,李處耘攻下朗州城之後,下令士兵將逮捕的老百姓烹殺吃掉,李處耘因此被譽為「吃人將軍」,朗州城被戰火焚毀,也是常德第一次遭兵燹。[1]

北宋奪取朗州後,將朗州改名為鼎州,將澧州改名為澧陽軍州,隸屬於荊湖北路。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鼎州的「鼎州團練」升為「常德軍節度使」,名字來源《詩經·常武》「有常德以立武事」。

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南宋將鼎州升為常德府

元朝

元朝,常德府、澧陽軍州被改為常德路澧陽路,屬於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

明朝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澧陽府降為澧州。

1643年(明朝崇禎十六年,清朝順治元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攻常德,守城將領周晉得知後,縱火焚城抵抗,此為常德第二次兵燹。[1]

清朝

清朝初年,李自成和湖廣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擊清軍,清朝派遣馬進忠前來攻城,馬進忠為了攻佔城池,縱火焚城,此為第三次兵燹。[1]13年後城池仍然沒有恢復,當時詩人楊兆傑到此,作詩曰:「二陵有淚悲風雨,四月無人刈麥禾。」[1]

1674年(清朝康熙十三年),吳三桂攻佔常德,與清軍展開對峙。[1]1679年(康熙十八年),清軍攻打常德,此時吳三桂已經逝世,他的部下無力抵抗清軍,放火燒城之後逃走,此為第四次兵燹。[1]

1729年(雍正七年),把澧州升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屬於岳常澧道。清朝末年,常德府轄區為武陵桃源龍陽沅江,直隸澧州的轄區是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

中華民國

1914年(民國三年),湖南省政府撤銷,保留,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治所在常德。

1922年(民國十一年),湖南省政府撤銷道,保留,常德屬於省管轄。

1926年(民國十五年),黔軍軍閥袁祖銘表面答應北伐,實際上按兵不動,北伐軍想要解決這個後顧之憂,又恐傷及北伐軍的元氣,於是決定智取,1927年1月30日,北伐軍將領周斕辦酒席邀請袁祖銘赴宴年飯,並且在宴席上把袁祖銘擊斃,袁祖銘的部下得知後,放火燒街,此為第五次兵燹。[1]

1928年(民國十七年),北伐軍將領唐生智桂系白崇禧在常德展開激戰,兩方都在常德城內拆房子、築堡壘、搶糧食、拉壯丁,放火焚城,此為第六次兵燹。[1]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沅陵縣建立湘西綏靖處,建立行政督察專員一職,該官職同時兼任縣長。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分到第二區。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湖南省政府在湖南建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管轄的地區包括: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治所從慈利遷至常德。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湖南省政府調整行政區劃,第二區變動為第四區。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冬天,大日本帝國侵華日軍下令10萬兵力掃蕩湖南,中華民國在常德展開了「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常德城被日軍焚毀,此為第七次兵燹。[1]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湖南省政府將第四區從常德遷至澧縣。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7月起,第四區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下,當時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湖南省人民政府派遣常澧專署管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並且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人民政府。8月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常德市人民政府建立,8月1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津市人民政府建立。8月28日,常澧區改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2年1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140號文件下達,益陽專區廢除,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劃入常德專區,常德專區管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津市。

1955年2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把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改名為常德專員公署,人民政府改名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424號文件下達,益陽專區重新建立,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劃入益陽專署。

1966年,毛澤東領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3月,常德專署的權力剝奪,權力由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執行。4月10日,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廢除,權力由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執行。

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並且行使原常德專署的權力。3月開始,人民委員會陸續廢除,建立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華國鋒葉劍英等一舉粉碎四人幫之後,廢除舊制,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廢除,建立常德地區行政公署,11月起,各地廢除革命委員會,重新建立人民政府。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撤銷常德地區,建立常德市。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出湘政函(1988)22號文件,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廢除,常德市改名為武陵區,常德縣改名為鼎城區。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常德七次毁城》. 《快樂老人報》. 2013,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