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特城市公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龐特城市公寓
概要
類型住宅
建築風格粗野主義
地點南非約翰內斯堡希爾布羅地區
座標26°11′26″S 28°3′25.5″E / 26.19056°S 28.057083°E / -26.19056; 28.057083
竣工日1975年
高度
高度172.8 米
屋頂173米
技術細節
層數54
升降機數8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曼弗雷德·赫爾莫
地圖
地圖

龐特城市公寓(英語:Ponte City Apartments),也稱龐特塔Ponte Tower),是一棟坐落於南非約翰內斯堡希爾布羅住宅大廈。建成於1975年的,高達173米,是非洲最高的住宅大廈,也是約翰內斯堡第二高的摩天大樓[1][2]。大廈高54層,外觀為圓柱形,中間有圓柱形的巨型天井,被稱為「中心」(the core)。龐特城市公寓在建設時被認為選址非常理想,可以俯瞰整個約翰內斯堡市及周邊地區。大廈樓頂的廣告牌是南半球最大的廣告牌[3],現在展示沃達康的廣告[4]

歷史

建築的首席設計師是瑪尼·弗萊德曼,他與曼弗雷德·赫爾莫和羅德尼·格羅斯科夫組成設計團隊[5][6]。格羅斯科夫提起將公寓設計為圓柱形,使其成為非洲第一棟圓柱形的大廈。那時約翰內斯堡規定廚房和廁所要配備窗戶,所以格羅斯科夫為建築設計了中空的內部,使光線可以從兩個方向照射到各間公寓。大廈底層是零售商店,最初的計劃還包括在佔地3000平方米的中心地面興建一個室內滑雪場。開發者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設大量住宅,這確定了大廈相當高的高度。[7]

龐特城市公寓所在希爾布羅在其建成時為白人居住區,當時的主要住戶為白人中產階級[2]。大廈距離奧利弗·坦博國際機場35分鐘路程,步行可達約翰內斯堡市中心[4]

衰敗

在1980年代後期的南非種族隔離末期,白人大量遷出希爾布羅地區,幫派活動導致大廈及周邊地區的犯罪率上升。在90年代種族隔離結束後,許多幫派進入大廈,使它變得極為不安全,成為了無業游民和非法移民等社會底層人民的聚集地[2]。龐特城市公寓成為了曾經的國際化地區希爾布羅衰退的一個象徵。隨着房屋所有者的撤離,天井裏堆放了高達五層樓的瓦礫[7]。在1990年代中期,甚至有人建議將建築物改為高層監獄[4]。2001年,特拉法加地產成為這棟大廈的管理者,並開始施行一些改進措施[8]

龐特城市公寓與希爾布羅塔(右)

「新龐特」計劃

2007年公寓改變了所有者,開始進行一項名為「新龐特」(New Ponte)的再開發計劃。Investagain公司的大衛·賽爾文和努爾·艾迪因·艾由布計劃振興這棟大廈。[9]這項發展計劃包括469個住宅單位、零售店和休閒區域。作為2010南非世界盃的一項準備,約翰內斯堡發展局計劃在之後的幾年中向公寓周邊地區如埃利斯公園球場專區投入九億元,以更新希爾布羅和伯里亞區域。

次貸危機使得銀行未能提供振興計劃需要的資金,這項計劃被取消,公寓的所有權被交與肯普斯頓集團[9],並由其管理至今。

相關文化創作

電影

書籍

  • 德國作家諾曼·歐勒將他的書籍《黃金之城》(Stadt des Goldes)設定於龐特城市公寓:「龐特總結了這個城市中所有的希望、所有對於現代主義的錯誤觀念、所有的衰敗、所有的瘋狂。它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物、一種白鯨、它是具體的恐懼、是巴別塔,而又有着奇異的美麗」。[13]

攝影

  • 南非攝影師米哈伊爾·蘇伯斯基和英國藝術家帕特里克·沃特豪斯通過為期三年的工作「龐特城」(Ponte City)獲得了2011年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的發現獎,他們拍攝了公寓居民和建築的內外景,並展示了一系列由燈箱上的數百張圖片構成的巨大場景。[2][12][14]

參見

參考

  1. ^ 秦暉,《南非的啟示》,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10
  2. ^ 2.0 2.1 2.2 2.3 子旭. Ponte City旧地标的底层生存. 南方都市報. 2011-08-06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3. ^ Ponte City Apartments. Emporis. 2009 [November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4. ^ 4.0 4.1 4.2 Davie,. Ponte: revival of a Joburg icon. pub. November 9, 2007 [November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3日). 
  5. ^ Chipkin, Clive, Johannesburg in Transition, STE Publishers, 2008
  6. ^ Editors note in Housing in Southern Africa, 2006, 存档副本 (PDF). [2010-03-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5-25). 
  7. ^ 7.0 7.1 Hanes, Stephanie. Ponte City – a South African landmark – rises agai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ebruary 12, 2008 [November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8. ^ Redmond, Gillian. Johannesburg Landmarks. Randburg Sun. Amethyst.co.za. January 10, 2003 [November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9. ^ 9.0 9.1 Pampalone, Tania. Ponte project crashes. Mail & Guardian Online. December 16, 2008 [November 2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10. ^ Danny Boyle inter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 Film Network.
  11. ^ Steve Sailer. Neill Blomkamp's Giant Apartheid Metaphor. iSteve.com. 2009-08-21 [200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12. ^ 12.0 12.1 PADMAG網絡視覺藝術雜誌. PONTE城市公寓. PADMAG. 2014-03-19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13. ^ Ohler, Norman. Stadt des Goldes April 1, 2002. Rowohlt Tb. ISBN 3-499-22727-4 (德語). - Total pages: 253
  14. ^ Sean O'Hagan, "Tower blocks and tomes dominate the Rencontres d'Ar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衛報, 11 July 2011.

連結

座標26°11′26″S 28°3′25.5″E / 26.19056°S 28.057083°E / -26.19056; 28.05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