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意大利國王」號,或者其姊妹艦「葡萄牙國王」號
概況
使用者  意大利皇家海軍
前級 卡里尼亞諾王子級
次級 瑪利亞·皮亞皇后級
建造期 1861–1864年
服役期 1864–1875年
完成數 2
退役數 2
技術數據[a]
艦型 鐵甲艦
排水量
全長
  • 83.82米(275英尺)(p/p
  • 99.61米(326英尺10英寸)(o/a
全寬 16.76米(55英尺)
吃水 6.17米(20英尺3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帆索方案 巴克帆裝
速度 12(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3,120海里(5,780公里;3,590英里)
乘員 565名
武器裝備
  • 30門164 mm(6.5英寸)來福線前膛炮
  • 6門72磅203毫米(8英寸)滑膛炮
裝甲

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意大利語Classe Re d'Italia[b]是19世紀6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批鐵甲艦。本艦級包括兩艘艦隻,「意大利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talia[c]「葡萄牙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d]。本級兩艘艦都是在美國建造的,以法國鐵甲艦「光榮」號[e]為藍本,都裝備有38門炮構成的炮組,並以120毫米(4.7英寸)厚熟鐵裝甲包覆防護。

在1866年7月20日利薩海戰前,「意大利國王」號一直是意大利艦隊的旗艦。然而就在海戰爆發前不久,意大利艦隊指揮官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f]海軍上將撤掉了該艦的艦隊旗艦職務,並匆忙轉移到另一艘艦艇上。在隨後的混戰中,「意大利國王」號被撞沉,「葡萄牙國王」號也遭到撞擊,但沒有受到嚴重損傷,因此倖免於難。「葡萄牙國王」號一直服役到1871年後被改裝成為一艘訓練船。然而這一狀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用於建造艦體生材英語Green wood[g]已經嚴重腐化,所以該艦在1875年被拆解出售。

設計

1861年意大利統一之後,新成立的意大利皇家海軍開始了一項造艦計劃,準備打造一支能夠擊敗奧地利海軍的鐵甲艦隊。因奧地利控制着包括威尼斯在內的大量意大利人聚居區,而被意大利視作主要的競爭對手。新生的意大利造船廠沒有能力滿足政府的需求,因此意大利第一批鐵甲艦大多是由國外造船商建造的。1861年,時任意大利海軍部長費德里科·路易吉將軍授意下從威廉·H·韋伯英語William H. Webb[h]擁有的美國造船廠訂購了兩艘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6]。該艦級設計主要基於當時法國的「光榮」號鐵甲艦[i],然而卻沒有達到意大利方面的預期[7]

常規特性和輪機

意大利國王級的艦體垂標間距為83.82米(275英尺),全長99.61米(326英尺10英寸),舷寬16.76米(55英尺)。通常負載情況下,兩艦的排水量為5,610長噸(5,700公噸),滿載情況下「意大利國王」號達到5,610長噸(5,700公噸),而「葡萄牙國王」號則到了6,082長噸(6,180公噸)。滿載情況下「意大利國王」號吃水6.17米(20英尺3英寸),「葡萄牙國王」號吃水為7.18米(23英尺7英寸)。兩艦的艦體都是用未經過乾燥處理的生材進行建造,且沒有裝設水密隔艙。「意大利國王」號設計配備565名艦員,而「葡萄牙國王」號則配備552名。[8][9]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由一台單脹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j]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由四個燃煤的矩形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k]提供,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煙囪中排出。在使用引擎驅動時,兩艦輸出功率在1,812至1,845匹指示馬力(1,351至1,376千瓦特),提供時速10.6至10.8(19.6至20.0公里每小時;12.2至12.4英里每小時)。兩艦都是以單操控,艦體機動性很一般。為了進行長途旅行,兩艦裝備了三根桅杆巴克帆裝[l],總帆面積21,317平方英尺(1,980.4平方米)。[7][8][9]

武器和裝甲

意大利國王級是船旁列炮鐵甲艦[m],其中「意大利國王」號裝備有6門72磅203毫米(8英寸)炮和32門164毫米(6.5英寸)來福線前膛炮英語Muzzle-loading rifle[n],而「葡萄牙國王」號裝備有2門254毫米(10英寸)炮和26門164毫米炮。本級艦的艦首安裝了一個馬刺形的撞角。1870年,「葡萄牙國王」號重新裝備了6門203毫米和12門164毫米炮,保留了2門10毫米炮。翌年,該艦被改裝為擁有20門203毫米炮、2門120毫米(4.7英寸)和8門80毫米(3.1英寸)炮兵訓練艦。艦體吃水線以上位置以120毫米厚的熟鐵裝甲包覆,然而方向舵和螺旋槳卻沒有裝甲保護。[7][8]

艦隻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意大利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talia
Re d'Italia
威廉·H·韋伯 1861年11月21日[8] 1863年4月18日[8] 1864年9月14日[8]
「葡萄牙國王」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Re di Portogallo
Re di Portogallo
1861年12月[8] 1863年8月29日[8] 1864年8月23日[8]

服役歷史

被「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撞擊後,開始傾斜的「意大利國王」號[1]

1866年中期,第三次意大利獨立戰爭開始時,這兩艘意大利國王級鐵甲艦組成了意大利鐵甲艦隊的核心。「意大利國王」號和「葡萄牙國王」號分別被編入第二和第三總隊,前者也是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海軍上將麾下艦隊的旗艦[16]。戰爭最終於1866年6月爆發,與普魯士結盟的意大利試圖利用普奧戰爭奪取由奧地利控制的威尼斯[17]

在最初的港口對峙後,佩爾薩諾率領的意大利艦隊於7月中旬對利薩島發動了攻擊,奧地利海軍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o]出動進行反擊,最終於7月20日爆發了利薩海戰。在行動開始前不久,佩爾薩諾離開了他的旗艦「意大利國王」號,轉移到「鉛錘」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Affondatore[p],然而在其他艦上的指揮官都不知道這一變化,使得意大利艦隊失去了有效的領導。之後,意大利艦隊的艦隻開始各自作戰[20]。在隨後的混戰中,「意大利國王」號被奧地利艦隊旗艦「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q]撞沉並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24][25]。「葡萄牙國王」號也被「皇帝」號英語SMS Kaiser (1858)[r]木質風帆戰艦撞擊,但僅受輕傷。[29]

「葡萄牙國王」號在戰鬥後被修復,並於1870年重新進行了改裝並在次年成為一艘炮兵訓練艦[7]。1875年意大利海軍發現建造艦體所用的生材已經開始嚴重腐爛[8]。此外,海軍方面也試圖在新建卡約·杜里奧級[s]意大利級[t]時儘量減少財務方面的影響。因此海軍將該艦報廢出售[32]

腳註

註釋

  1. ^ 參數以「意大利國王」號為例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5.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2]
  6. ^ 譯名參考自《歐洲外交史 1815-1914》[3],另有來源譯作「卡洛·佩利翁·迪·帕薩諾」[4]
  7. ^ 譯名參考自《新編英漢科技詞典》[5]
  8.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9.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2]
  10.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機電詞典 第2版》[10]
  11.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1]
  12. ^ 「Barque-rigged」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2]
  13.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13],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14]
  14. ^ 譯名參考自《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15]
  15.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4],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18]
  16.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9]
  1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另有來源譯作「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22]或者「埃爾澤左格·弗里德里克·馬科斯」號[23]
  18. ^ 譯名參考自《船艦》[26],另有來源譯作「凱撒」號[27]或者「凱澤」號[28]
  19.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0]
  20.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1]

引文

  1. ^ 1.0 1.1 1.2 1.3 張恩東 2018,第233頁.
  2. ^ 2.0 2.1 劉萌 2020,第105頁.
  3. ^ 毛紅梅 2020,第598頁.
  4. ^ 4.0 4.1 朱鴻飛 2016,第58頁.
  5. ^ 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 1995,第424頁.
  6. ^ Fraccaroli,第335頁.
  7. ^ 7.0 7.1 7.2 7.3 Ordovini, Petronio, & Sullivan,第338頁.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Fraccaroli,第338頁.
  9. ^ 9.0 9.1 Silverstone,第282頁.
  10. ^ 陳民揚 1996,第637頁.
  11.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9,第240頁.
  12. ^ 李昊 2019,第110-111頁.
  13. ^ 陳悅 2015,第234頁.
  14. ^ 李昊 2020,第15頁.
  15. ^ 鄺智文 & 蔡耀倫 2018,第39頁.
  16. ^ Wilson,第219頁.
  17. ^ Sondhaus,第1頁.
  18.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265頁.
  19. ^ 張恩東 2018,第237頁.
  20. ^ Wilson,第223–225, 231–233頁.
  21. ^ 張恩東 2018,第254頁.
  22. ^ 張黎源 2020,第165頁.
  23. ^ 郭威 2007,第245頁.
  24. ^ Wilson,第220–242頁.
  25. ^ Greene & Massignani,第232–233頁.
  26. ^ 郭威 2007,第122頁.
  27. ^ 西風 2019,第226頁.
  28. ^ 郭威 2007,第204頁.
  29. ^ Wilson,第238–239頁.
  30. ^ 張恩東 2018,第239頁.
  31. ^ 張恩東 2018,第241頁.
  32. ^ Sondhaus,第50–51頁.

參考書目

  • Fraccaroli, Aldo. Gardiner, Robert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334–359. ISBN 978-0-85177-133-5. 
  • Greene, Jack;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978-0-938289-58-6. 
  • Ordovini, Aldo F.; Petronio, Fulvio; Sullivan, David M. Capital Ships of the Royal Italian Navy, 1860–1918: Part I: The Formidabile, Principe di Carignano, Re d'Italia, Regina Maria Pia, Affondatore, Roma and Principe Amedeo Classes. Warship International. Vol. 51 no. 4. December 2014: 323–360. ISSN 0043-0374.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978-0-88254-979-8.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英)布魯士·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1卷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舰船百科全书. 顧慧麗(譯).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06. ISBN 7-114-02882-2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克里斯·馬歇爾. 世界舰船视觉百科全书. 西風,徐玉輝(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210-017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拔·巴爾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華文全球史. 毛紅梅.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東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約翰·基根. 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 劉萌 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10. ISBN 978-7-5594-4952-8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民揚. 英汉船舶机电词典 第2版.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03. ISBN 7-114-02253-0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 新编英汉科技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43906822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鄺智文; 蔡耀倫. 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8-07. ISBN 9789888513666 (中文(香港)).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