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Komunistická strana Československa
領袖瓦茨拉夫·斯圖爾克(首任)
拉吉斯拉夫·阿達麥茨(末任)
成立1921年5月16日
解散1992年4月23日
繼承者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捷克)
民主左翼黨英語Party of the Democratic Left (Slovakia)(斯洛伐克)
總部布拉格
黨報紅色權利報
青年組織捷克斯洛伐克青年共產主義聯盟英語Young Communist League of Czechoslovakia(1921年–1936年)
捷克斯洛伐克青年聯盟捷克語Československý svaz mládeže(1949年–1968年)
社會主義青年聯盟(1970年–1989年)
準軍事組織人民民兵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1968年)
胡薩克主義(1969年-1989年)
政治立場左翼
歐洲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1956年)
國際組織共產國際(1921年–1943年)
黨旗
捷克斯洛伐克政治
政黨 · 選舉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捷克語Komunistická strana Československa),簡稱捷共KSČ),是1921年至1990年存在於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1990年,捷共在斯洛伐克和捷克的組織分別組成民主左翼黨英語Party of the Democratic Left (Slovakia)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1]。1991年8月,捷共改名為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與民主左翼黨聯盟。1992年4月23日,因其下屬政黨走向分立運作,使該黨正式解散。

歷史

1921年至1945年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於1921年正式成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的主要政黨之一,但從未加入政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逃往蘇聯,在這裏他們準備在戰後建立共產黨的力量基礎。1948年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透過二月事件進而掌權。此後它效仿蘇聯共產黨建立了其黨組織和章程。

1945年至1969年

從1945年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與其他黨派組成聯合政府。1948年以後,自由選舉和其它政治自由實際上被取消,國家政權掌握在民族陣線,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則占民族陣線議會席位的2/3,另外的1/3由五個其他政黨分享。實際上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獨霸着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權,而其它民族戰線內的黨派僅起輔助作用。通過將共產黨黨員設立在政府的所有關鍵位置上實際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直接受共產黨控制。

對於捷克斯洛伐克要在什麼程度上遵循蘇聯的模型的問題上,使總統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和黨總書記魯道夫·斯蘭斯基之間爆發了爭議。1951年斯蘭斯基和其他一些高級共產黨領導人以參加托洛茨基鐵托猶太復國主義陰謀而被捕。1952年他們在一次審判秀中被判處死刑後被處決。

196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下降。1968年以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為首的改革派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得權。杜布切克進行的改革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其宗旨是建立「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

這個自由化運動使得蘇聯感到不安。1968年8月21日蘇聯執行勃列日涅夫主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至1992年

1969年4月杜布切克被撤除黨總書記職務(古斯塔夫·胡薩克繼任),1970年被革除黨籍。在此後的時間裏胡薩克領導的共產黨里溫和派和強硬派聯合組成其領導機構。

溫和派或務實派

溫和派或務實派有時也被稱為「保守派」。他們的代表人是古斯塔夫·胡薩克,意識形態是胡薩克主義。作為一個溫和派人物胡薩克曾經受強硬派的迫害。從1943年至1950年胡薩克是一名重要的共產黨領導人,但是1951年在斯大林大清洗的過程中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為名被捕,並被判三年徒刑(後來改為終身徒刑)。1960年他被釋放,1963年被平反,此後拒絕在諾沃提尼政府中任職。布拉格之春期間他出任副總理。1969年4月杜布切克辭職後被任命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1975年7月被任命為共和國主席。總的來說,胡薩克布拉格之春的一個倖存者,他學會了屈服於強硬派背後的蘇共勢力。1969年後他迫害杜布切克。

溫和派總的來說支持1960年代末杜布切克的改革,但是在蘇聯入侵後他們轉變了立場,此後他們在經濟和反對派問題上比較靈活。

強硬派

強硬派反對經濟核算、政治改革,支持對反對派進行鎮壓。

解散

1989年天鵝絨革命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依然存在。其官方縮寫被改為KSČS。1990年,捷共在斯洛伐克和捷克的組織分別組成民主左翼黨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1991年8月,捷共更名為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與民主左翼黨聯盟;同年12月,民主左翼黨退出聯盟。1992年4月23日,聯盟正式解散。

被清算

1993年7月,捷克議會通過《關於共產黨政權的非法性及針對該黨的抵抗法案英語Act on Illegality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and on Resistance Against It》,宣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為一個「犯罪的和可鄙的組織」。[2]

2020年11月4日,斯洛伐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修正案,宣佈從1948年到1990期間執政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以及在斯洛伐克的共產黨分部是犯罪組織,因為共產黨執政期間曾鎮壓公民社會和限制民眾自由。[來源請求]

1995年後的新黨

1995年一些前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黨員建立了一個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其黨章目的在於重建1948年至198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這個黨派非常小,至今為止沒有任何黨員在選舉中當選(該黨官方網站,捷克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袖(1945 – 1989)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在1945至1989年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實權最高領導人。直到末任拉吉斯拉夫·阿達麥茨在任期間,權力因修憲而喪失,使總統因而成為實權國家領導人。

從1921年至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稱號為總書記(Generální Tajemník),從1945年至1953年稱主席(Předseda),從1953年至1971年稱第一書記(První Tajemník),從1971年至1988年又稱總書記,從1988年至1989年又稱主席。

# 姓名 肖像 任期始於 任期終於
1 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1945年4月 1953年3月14日
2 安東寧·諾沃提尼 1953年3月14日 1968年1月5日
3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1968年1月5日 1969年4月17日
4 古斯塔夫·胡薩克 1969年4月17日 1987年12月17日
5 米洛什·雅克什 1987年12月17日 1989年11月24日
6 卡雷爾·烏爾班內克 1989年11月24日 1989年12月20日
7 拉吉斯拉夫·阿達麥茨 1989年12月20日 1990年6月

組織

國家級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是根據列寧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建立的。每層的黨領導人均是選舉而出的,但是每層必須完全服從上級的領導。因此黨章和政策由最高級制定,上級的決定對於下級組織和每個黨員都是無條件的。理論上政策要在黨的會議和發行物中進行討論,但實際上這些政策是由一小批最高黨領導人制定的。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最高機構是黨代表大會,一般每五年開一次,每次開會約一周。一個例外是第14次黨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是1968年8月在杜布切克領導下舉行的,這次半秘密性的會議是在一個拖拉機廠中舉行的。開會的同日也是蘇聯入侵的開始。大會譴責蘇聯入侵。後來這次會議被定為非法,其決議被從黨的檔案中剔除。另一次「合法」的第14次黨代會於1971年5月召開。第15次於1976年4月、第16次於1981年4月、第17次於1986年3月舉行。理論上黨代會做出基本的政策決定,實際上決策的是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代表大會僅僅聽取和批准黨領導的報告和決議。根據黨章黨代會有決定黨的內政和外交政策、批准黨的政策和決議、選舉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和監督委員會以及討論和批准其報告的權利。
  • 在兩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間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中央委員會負責領導黨的活動和執行總的政策決定。根據黨章中央委員會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控制政府機構、民族戰線和所有文化和職業組織的機構。這些機構領導階層中的黨員在執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政策時直接對中央委員會負責。此外中央委員會監督所有重要政府和黨的職位的任命,選舉黨報的總編輯。中央委員會一般由黨和政府領導人、高級軍官以及一些傑出的公民組成。
  • 中央委員會與黨代會一樣一般只不過是批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的決議。唯一的例外是在1968年主席團內部爆發權力鬥爭後中央委員會在解決爭議,支持杜布切克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一般來說中央委員會投票的結果已經被定好了,因此中央委員會的會議和投票本身意義不大。主席團是由中央委員會選舉而出的。實際上其成員是由高級黨領導人決定的。1986年時它有11名成員和六名候補委員。
  •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是黨的最高管理機構和其控制機構的神經中樞。秘書處監督主席團決定的執行,控制黨內的提升和降職,指揮黨內和政府的工作。在胡薩克時期秘書處和主席團的組成相當穩定。許多秘書同時也是主席團成員。
  • 中央監督和檢查委員會有雙重作用:它監督黨內紀律和檢查黨的財政,但是它不控制所有事物。這個委員會常常使用其權力來革除「不良」黨員的黨籍。比如1970年代初和末的大清肅就是它指揮的。其成員由黨代會選舉而出(1986年有45名成員)。這些成員從自己的行列中選舉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和一個小的主席團。委員會在共和國、地方和縣級有下級組織。
  • 1987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還有人民監督委員會、農業與食品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意識形態委員會和青年委員會。
  • 1987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還有18個局,這些局一班人與政府部門的機構相應,其作用在於監督政府機構的活動來保證其活動與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標準和決議相符合。
  • 在中央委員會直接監督下還有兩個黨的培訓中心:政治高校和馬列主義研究所。

共和國級

在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有一個斯洛伐克共產黨。該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生的。1948年捷共奪權後,該黨併入捷共,成為捷共在斯洛伐克的地區組織。1960年代的改革擴大了斯洛伐克共產黨的自主權。1968年蘇聯入侵和1971年原來通過的關於改革的黨代會決議被撤銷後,它受到打壓,但是在形式上它依然存在。

地區級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有10個地方分組織(七個在捷克,三個在斯洛伐克),這個分化與行政地區的分化一樣。布拉格布拉迪斯拉發由於其黨員數量太多了與其它地區同一級別。地方黨代會選舉地方委員會,地方委員會選舉地方秘書長和秘書,以及地方監督和檢查委員會。

地區組織又分共114個縣級組織。縣黨代會每兩至三年同時召開。縣黨代會選舉縣委員會,從中選舉縣秘書處和縣秘書長。

地方級

在地方級上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在每個至少有五名黨員的工作單位均有組織。理論上地方級的最高機關是每個月的黨員會晤。參加黨員會晤是每個黨員必須的義務。每個小組選舉其自己的組長和一至多名秘書,並選舉參加高一級的黨代會的代表。

黨員

從其1948年掌權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是共產黨世界中黨員比例最高的共產黨之一(國內11%的人是黨員)。黨內的思想家譴責這個數字導致黨內有許多不活躍分子、機會主義分子、甚至「反革命」分子。1948年至1950年和1969年至1971年間這個指責被用來在黨內進行大規模的清肅。在第一次(斯大林大清洗)中近一百萬黨員被撤銷黨籍。在布拉格之春和此後的蘇聯入侵之後的清洗中約五十萬人被撤銷黨籍。1968年後的清肅尤其在捷克打擊了黨內的青年、藍領工人和知識分子。因此1970年代尤其在年輕人和工人階級中發展黨員。在1980年代裏黨員的發展主要是針對政治和職業上教育良好的人來執行黨的政策。1986年在第17次黨代會上黨領導人要求徵集更多的工人、年輕人和婦女。

黨籍未滿一年的黨員被稱為候選黨員,候選黨員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要想進入黨的領導人階層也需要一個候選過程。被看作將要獲得領導責任的黨員要進行集中的培訓。

黨員培訓

黨的地區和縣級組織的基本任務在於對黨員的訓練和教育。黨員培訓大多數是在這些級別進行的。地區和縣級組織與地方組織合作設立訓練項目,以及決定哪些黨員被送培訓。從1949年這個系統建立到1989年它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縣和市級組織每周均有馬列主義基礎、共產主義歷史、社會主義經濟以及黨的內政和外交政策的班。

被選中要獲得幹部地位的黨員在當地或者在更高級的黨校受培訓。最高級的培訓中心是位於布拉格的政治高校。這個高校培訓的是黨的最高領導人物,其學年為三年,官方它的地位與大學一樣。據說它擁有東歐最好的政治科學課程。這些機構直接受中央委員會領導。

黨員的社會成分

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自認為是一個工人黨,因此其成員的背景尤其微妙。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往往不願精確地揭示其成員的來源。黨內到底有多少黨員屬於革命無產階級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官方資料顯然擴張黨內工人的比例。但總的趨勢是可以認出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黨內工人成分最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約60%的成員是工人)。此後工人的成分不斷下降。到1970年其成分下降到約1/4。1970年代初官方媒體承認黨內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黨員的成分和社會結構與黨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的角色不一致。」比如在工業化程度非常高的中波希米亞只有1/35的工人是黨員,相反的1/5的管理人員是黨員。1976年,經過強烈地在工人中徵集黨員黨內的工人成分達到了1/3,即1962年的水平。1980年代裏出於「強烈」經濟發展的需要黨放鬆了它首先徵集工人的目標,在工人成分不下降的前提下允許其地區和縣委員會在徵集黨員時靈活行動。

黨員的平均年齡顯示類似的趨勢。1960年代末30%以下的黨員在35歲以下,近20%超過60歲,約半數在46歲或其上。1970年代中和末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試圖吸引年輕人入黨,一個方法是徵募黨員的孩子。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相學校學生以及其父母的單位發信,鼓勵年輕人入黨。1980年代初約1/3的黨員在35歲以下。1983年黨的「領導幹部」的平均年齡依然在50歲左右。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黨員缺乏積極性

在整個1970和1980年代官方媒體不斷批評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黨員缺乏追求黨的政策和目標的積極性。批評的原因包括黨員不願在慶祝場合上在其宿舍窗口掛旗、參加義務勞動、參加會議或者交黨費。相當多的黨員在報告其收入時提供不正確的數據。1970年在黨內1/3的黨員被開除黨籍後剩下的黨員中有半數不參加會議。約1/3的黨員設法不參加黨的活動。1983年布拉格西區的黨組織的活動如此少以至於這個組織被解散,其黨員被分散到其它組織中去。這個不積極性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完全受蘇聯的控制,缺乏政治和經濟的自主權。它也反映出了清洗的目標。那些被開除的往往是思想上非常積極的,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個有人情味的社會主義是一個重要的目標。而那些機會主義的黨員則比較容易逃避清洗。

黨作為統治階層

不論其黨員成分,實際上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是一個統治階層。有政治才華的人可以在這個階層中獲得巨大的政治靈活性。儘管工人僅占其黨員的小部分,但是許多黨員(約一半至三分之二)的確是從工人開始的。許多幹部顯然來自工人階級。

一些政策提高了黨員的社會靈活性。首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行的國有化過程。許多政治活躍的工人獲得了管理職務。周期性的清洗使得政治上流線型的人物取代不流線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為其黨員提供的眾多培訓也為其靈活性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此外黨員在被大學和高校接受時有優先權。尤其工人和農民的孩子在政策上獲得優待。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黨員獲得一系列優惠,包括可以進入專門的商店、旅館、醫院,獲得好的宿舍,他們獲得外出學習和旅遊簽證的機會比一般人高。非黨員在工作單位里受提拔的機會有限。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掌權後許多知識分子進入該黨是該黨內工人成分降低的原因之一。在1980年代裏大多數管理人員、公共設施的經理人員和大學教授都是黨員。

歷任最高領導人

1921年至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稱號為總書記,1945年至1953年稱主席,1953年至1971年稱第一書記,1971年至1989年又稱總書記,1989年至1990年又稱主席。

中央政治局

一大(1923年)

  • 委員:Edmund Burian、Břetislav Hůla ( ve funkci od 1.3.1923, kdy nahradil Alise Neuratha)、Karel Kreibich (místopředseda)、阿洛伊斯·穆納(předseda výkonného výboru)、Alois Neurath、Josef Skalák、Bohumír Šmeral、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二大(1924年)

  • 委員:Jan Doležal、Josef Hais、Josef Haken、阿洛伊斯·穆納、Alois Neurath、Ernö Seidler (ve funkci do 28.2.1925)、Viktor Stern、Bohumír Šmeral、Julius Verčík (ve funkci od 28.2.1925)
  • 候補委員:

三大(1925年)

  • 委員: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Josef Hais、Josef Haken、Jan Harus、Bohumil Jílek、Alois Neurath (ve funkci do 12.10.1926)、Viktor Stern、Bohumír Šmeral、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四大(1927年)

  • 委員:Václav Bolen、Filip Dobrovolný、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Josef Hais、Josef Haken、Jan Harus、Bohumil Jílek、Karel Kreibich、Viktor Stern、Bohumír Šmeral、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五大(1929年)

  • 委員:歐根·弗里德、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約瑟夫·古特曼、Josef Haken、Josef Hrubý、Čeněk Hruška、Artur Melzer、Pavel Reimann、魯道夫·斯蘭斯基、Jaroslav Stulík、Otto Synek、Jan Šverma、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Ivan Balega、Evžen Farkaš、Evžen Klinger、布魯諾·科列爾、Josef Šťastný、Marie Švábová (Švermová)

1929年4月21日

  • 委員:歐根·弗里德、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Josef Haken、Josef Hrubý、Čeněk Hruška、Josef Krosnář、Artur Melzer、Karla Pfeiferová、Jaroslav Stulík (30.9.1929 byl z politbyra vyloučen, nahradil jej Bruno Köhler)、Josef Svoboda、Otto Synek、Jan Šverma、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Ivan Balega、Evžen Farkaš、約瑟夫·古特曼、Evžen Klinger (24.5.1930)、布魯諾·科列爾、Pavel Reimann、魯道夫·斯蘭斯基、Josef Šťastný (6.10.1930)、Marie Švábová (Švermová)

六大(1931年)

  • 委員:歐根·弗里德、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約瑟夫·古特曼、Josef Haken、Čeněk Hruška、布魯諾·科列爾、Josef Krosnář、魯道夫·斯蘭斯基、Jan Šverma、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Rudolf Appelt、Alexandr Bubeníček、Jan Harus、Emanuel Klíma、瓦茨拉夫·柯別茨基、Pavel Reimann、Viliam Široký

七大(1936年)

  • 委員:Rudolf Appelt、František Bílek、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布魯諾·科列爾、瓦茨拉夫·柯別茨基、Robert Korb、Josef Krosnář、魯道夫·斯蘭斯基、Jan Šverma、Rudolf Vetiška、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八大(1946年)

  • 主席: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 委員:Václav David、亞羅米爾·杜蘭斯基、Josef Frank、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Gustav Kliment、瓦茨拉夫·柯別茨基、Ladislav Kopřiva、Josef Krosnář、Zdeněk Nejedlý、Václav Nosek、魯道夫·斯蘭斯基、約瑟夫·斯姆爾科夫斯基、瑪麗·斯維爾莫娃、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九大(1949年)

  • 主席: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 委員:Gustav Bareš (do ledna 1952)、Štefan Bašťovanský (do ledna 1952)、Václav David、亞羅米爾·杜蘭斯基、Július Ďuriš、Evžen Erban Evžen (do ledna 1952)、茲德涅克·費林格、Josef Frank (do ledna 1952)、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 (zemřel 14.3.1953)、Ludmila Jankovcová、Oldřich John (do září 1953)、Augustin Kliment (zemřel 22.10.1953)、瓦茨拉夫·柯別茨基、Ladislav Kopřiva、Josef Krosnář、Zdeněk Nejedlý、Václav Nosek、魯道夫·斯蘭斯基(do 6.12.1951)、約瑟夫·斯姆爾科夫斯基 (do 26.6.1951)、威廉·西羅基、瑪麗·斯維爾莫娃(do 21.2.1951)、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候補委員:

十大(1954年)

  • 委員:卡羅爾·巴齊萊克、魯道夫·巴拉克、阿列克謝·切皮奇卡(do 20. 4.1956)、亞羅米爾·杜蘭斯基、茲德涅克·費林格、瓦茨拉夫·柯別茨基、安東寧·諾沃提尼、威廉·西羅基、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zemřel 13. 11.1957)
  • 候補委員:

十一大(1958年)

  • 委員:卡羅爾·巴齊萊克、魯道夫·巴拉克(do 6.2.1962)、帕維爾·戴維、亞羅米爾·杜蘭斯基、茲德涅克·費林格、伊日·亨德里赫、瓦茨拉夫·柯別茨基(zemřel 5.8.1961)、安東寧·諾沃提尼、奧塔卡爾·西穆涅克、威廉·西羅基
  • 候補委員:揚·赫利娜、盧德米拉·楊柯夫卓娃、魯道夫·斯特雷哈伊(zemřel 28.7.1962)

十二大(1962年)

  • 委員:卡羅爾·巴齊萊克 (do 3. 4. 1963)、亞羅米爾·杜蘭斯基、茲德涅克·費林格、伊日·亨德里赫、德拉戈米爾·科爾德爾、約瑟夫·列納爾特、安東寧·諾沃提尼、奧塔卡爾·西穆涅克、威廉·西羅基 (do 20.9.1963)
  • 候補委員:

十三大(1966年)

  • 委員:歐德里希·切爾尼克、亞羅米爾·杜蘭斯基 (do 4.4.1968)、亞歷山大·杜布切克(od 5. 1. 1968 první tajemník ÚV KSČ)、伊日·亨德里赫(do 4.4.1968)、米哈爾·胡吉克(do 4.4.1968)、德拉戈米爾·科爾德爾、博胡斯拉夫·拉什托維奇卡(do 4.4.1968)、約瑟夫·列納爾特(do 4.4.1968)、安東寧·諾沃提尼(do 4.4.1968)、奧塔卡爾·西穆涅克(do 4.4.1968)
  • 候補委員:

1968年

  • 委員: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約瑟夫·斯姆爾科夫斯基、歐德里希·切爾尼克、約瑟夫·什帕切克、揚·皮列爾、瓦西里·比拉克、弗蘭季舍克·克里格爾、博胡米爾·西蒙、弗蘭季舍克·巴爾比雷克 、德拉戈米爾·科爾德爾
  • 候補委員:

十四大(1971年)

  • 委員:瓦西爾·比拉克、彼得·科洛特卡、卡雷爾·霍夫曼、古斯塔夫·胡薩克、阿洛伊斯·英德拉、安托寧·卡佩克、約瑟夫·凱姆普尼、約瑟夫·科爾恰克、約瑟夫·列納爾特、盧德維克·斯沃博達、盧博米爾•什特勞加爾
  • 候補委員:米羅斯拉夫·赫盧西柯維奇、瓦茨拉夫·胡拉 (do 3.7.1975)、Jan Baryl (zvolen 3.7.1975)

十五大(1976年)

  • 委員:瓦西爾·比拉克、彼得·科洛特卡、卡雷爾·霍夫曼、古斯塔夫·胡薩克、瓦茨拉夫·胡拉、阿洛伊斯·英德拉、安托寧·卡佩克、約瑟夫·凱姆普尼、約瑟夫·科爾恰克、約瑟夫·列納爾特、盧博米爾•什特勞加爾
  • 候補委員:Jan Baryl (zemřel 21.11.1977)、米羅斯拉夫·赫盧西柯維奇、米洛什·雅克什 (od 1.12.1977)

十六大(1981年)

  • 委員:古斯塔夫·胡薩克、瓦西爾·比拉克、彼得·科洛特卡、卡雷爾·霍夫曼、瓦茨拉夫·胡拉、阿洛伊斯·英德拉、安托寧·卡佩克、約瑟夫·凱姆普尼、約瑟夫·科爾恰克、約瑟夫·列納爾特、盧博米爾•什特勞加爾、米洛什·雅克什
  • 候補委員:米羅斯拉夫·赫盧西柯維奇、揚·弗依基克 (zvolen na zasedání ÚV 24. – 25.11.1982)、約瑟夫·哈曼 (zvolen na zasedání ÚV 24. – 25.11.1982)

十七大(1986年)

  • 委員:瓦西爾·比拉克、彼得·科洛特卡(do 11. 11. 1988)、卡雷爾·霍夫曼、古斯塔夫·胡薩克、阿洛伊斯·英德拉、米洛什·雅克什、安托寧·卡佩克 (do 9. 4. 1988)、約瑟夫·凱姆普尼、約瑟夫·科爾恰克、約瑟夫·列納爾特、盧博米爾•什特勞加爾 (do 11. 11. 1988)
  • 候補委員:揚·弗依基克 (od 9. 4. 1988 člen předsednictva)、約瑟夫·哈曼、弗拉基米爾·赫爾曼、米羅斯拉夫·赫盧西柯維奇、伊格納茲·雅納克(od 9. 4. 1988 člen předsednictva)、弗朗齊歇克·皮特拉 (od 11. 11. 1988 člen předsednictva)

1987年

  • 委員:
  • 候補委員:

中央書記處

一大(1923年)

  • 書記:

二大(1924年)

  • 書記:

三大(1925年)

  • 書記:Josef Haken、Bohumil Jílek Bohumil、Alois Neurath (ve funkci do 12.10.1926)、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四大(1927年)

  • 書記:Václav Bolen、Josef Haken、Bohumil Jílek、Viktor Stern、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五大(1929年)

  • 書記:Evžen Fried、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Artur Melzer、Jan Šverma、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六大(1931年)

  • 書記:Jana Švermy、魯道夫·斯蘭斯基

七大(1936年)

  • 書記: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瓦茨拉夫·柯別茨基、布魯諾·科列爾、威廉·西羅基

八大(1946年)

  • 總書記:魯道夫·斯蘭斯基
  • 書記:

九大(1949年)

  • 總書記:魯道夫·斯蘭斯基
  • 書記:Bareš Gustav、Bašťovanský Štefan、Frank Josef、克萊門特·哥特瓦爾德、Kopřiva Ladislav / do května 1950 /、魯道夫·斯蘭斯基、Švermová Marie / do 21.2.1951

十大(1954年)

  • 書記:Hendrych Jiří、布魯諾·科列爾、弗拉迪斯拉夫·克魯蒂納(do 13.10.1955 a znovu od 15.6.1956)、安東寧·諾沃提尼, první tajemník ÚV KSČ、Pašek Václav

十一大(1958年)

  • 第一書記:安東寧·諾沃提尼
  • 書記:歐德里希·切爾尼克 (do 7. 7.1960)、伊日·亨德里赫、弗拉基米爾·考茨基、布魯諾·科列爾、弗拉迪斯拉夫·克魯蒂納 (do 22.6.1961)

十二大(1962年)

  • 第一書記:安東寧·諾沃提尼
  • 書記:Hendrych Jiří、德拉戈米爾·科爾德爾、Koucký Vladimír、Köhler Bruno / do 30.4.1963 /、Krček Antonín、Slavík Václav / do 3.4.1963 /、Zupka František

十三大(1966年)

  • 第一書記:安東寧·諾沃提尼
  • 書記:亞歷山大·杜布切克、切斯米爾·齊薩日 (do 31.8.1968)、阿洛伊斯·英德拉、德拉戈米爾·科爾德爾 (do 31.8.1968)、約瑟夫·勒納爾特、茲德涅克·姆林納日 (do 16.11.1968)、斯特凡·薩多夫斯基(do 31.8.1968)、Václav Slavík、奧德里奇·沃列尼克 (do 31.8.1968)

1968年1月

  • 第一書記: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 書記:斯特凡·薩多夫斯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切斯米爾·齊薩日、茲德涅克·姆林納日、Václav Slavík

十四大(1971年)

  • 第一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
  • 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瓦西爾·比拉克、揚·弗依基克、米羅斯拉夫·赫盧西柯維奇 (do 8.12.1972)、阿洛伊斯·英德拉 - uvolněn pro funkci předsedy FS、約瑟夫·凱姆普尼、Jozef Lenárt、Miroslav Moc (uvolněn na zasedání ÚV KSČ 6.-7.10.1975)、František Oldřich、Oldřich Švestka、Václav Svoboda (zvolen 3.12.1971; zemřel 1.2.1973)、Jan Baryl (zvolen 21.3.1973)、Josef Havlín (zvolen 7.10.1975)

十五大(1976年)

  • 第一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
  • 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瓦西爾·比拉克、約瑟夫·凱姆普尼、Jan Baryl (zemřel 21.11.1977)、揚·弗依基克、Josef Havlín、Marie Kabrhelová、Čestmír Lovětínský (do 17.3.1978)、Jindřich Poledník、Oldřich Švestka、米洛什·雅克什(od 1.12.1977)、Mikuláš Beňo (od 1.12.1977)、約瑟夫·哈曼 (od 16.3.1978)

十六大(1981年)

  • 第一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
  • 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瓦西爾·比拉克、米洛什·雅克什、約瑟夫·凱姆普尼 (do 11.6.1981)、Mikuláš Beňo、揚·弗依基克、約瑟夫·哈曼、Josef Havlín、Jindřich Poledník、Marie Kabrhelová、Oldřich Švestka (zemřel 8.6.1983)、弗朗齊歇克·皮特拉(zvolen na zasedání ÚV 11.6.1981)、Zdeněk Hoření (zvolen na zasedání ÚV 2. – 3. 10. 1984)

十七大(1986年)

  • 書記:Mikuláš Beňo、瓦西爾·比拉克、揚·弗依基克 (od 9. 4. 1988 člen předsednictva)、約瑟夫·哈曼 (do 9. 4. 1988)、Josef Havlín (do 9. 4. 1988)、Zdeněk Hoření、古斯塔夫·胡薩克、米洛什·雅克什、Marie Kabrhelová、弗朗齊歇克·皮特拉(od 11. 11. 1988 člen předsednictva)、Jindřich Poledník (do 9. 4. 1988)

1987年

  • 總書記:米洛什·雅克什
  • 書記:

參見

參考文獻

  1. ^ 《走下權壇的捷摩共》,《世界博覽》2009年23期
  2. ^ Political Freedoms and Democratically Elected Institutions in Czech Republic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2-12., European Commission, 18 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