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此條目翻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坂口博信 |
監製 | 會田純[1] 克里斯·李[註釋 1] |
編劇 | 阿爾·瑞納特[*] 傑夫·溫塔[*] 坂口博信 Jack Fletcher[*] |
劇本 | 阿爾·瑞納特[3] 傑夫·溫塔爾[註釋 2] |
故事 | 坂口博信 |
原著 | 由坂口博信根據《最終幻想》改編 |
主演 | 溫明娜[3] 艾力·寶雲[3] 占士·伍茲 當奴·修打蘭 榮·雷美斯[3] 史提夫·布斯美 佩里·吉爾平[註釋 3] |
配樂 | 艾略特·戈登塞魯 |
剪接 | 克里斯·S·卡普(Chris S. Capp)[註釋 4] |
製片商 | 史克威爾影業[7] |
片長 | 108分鐘[8] |
產地 | 美國[7]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
預算 | 1億3700萬美元[8][9] |
票房 | 8513萬1830美元[8]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英語: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中國大陸譯作「最終幻想 靈魂深處」,臺灣譯作「太空戰士:夢境實錄」)是由電子角色扮演遊戲《最終幻想系列》主創坂口博信執導的電腦動畫科幻電影。2001年上映時本作是首部使用逼真電腦動畫的電影,並持有耗資最高電子遊戲改編電影的記錄[10]。電影由溫明娜、艾力·寶雲、當奴·修打蘭、占士·伍茲、榮·雷美斯、佩里·吉爾平和史提夫·布斯美配音。雖冠以「最終幻想」之名,但本片的劇情與最終幻想系列中的任一遊戲沒有關聯。《滅絕光年》設定於受到外星亡者靈魂Phantoms攻擊的後末日星球,殘餘的人類被迫躲進「屏障都市」;故事中科學家亞紀·羅斯和希德博士在拯救人類的同時,還要和企圖暴力解決衝突的海恩將軍鬥爭。
史克威爾影業採用部分當時處理能力最先進的裝置來彩現電影。由960台工作站組成的着色農場彩現了電影的141,964幀。《滅絕光年》由200名員工耗時約四年時間完成。史克威爾有意讓亞紀·羅斯成為全球首個電腦動畫女星,並計劃令其在多部電影中以不同身份登場。
《滅絕光年》首發後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但逼真的電腦動畫角色獲得廣泛讚揚。電影開支不斷上漲,製作結束時耗資遠超預算,最終達到1.37億美元,然而票房只收回8500萬美元[8]。電影被稱為票房炸彈[11],並致使史克威爾影業關閉[12]。
劇情
電影設定於被外星生命Phantom入侵的第2065年的星球[13]。和Phantom物理接觸的生命會因耗盡蓋亞靈魂而死亡,不過輕微接觸可能只會感染。倖存的人類居住在由能量屏障保護的「屏障都市」,為解放星球而持續鬥爭。亞紀·羅斯(溫明娜飾)在一次實驗受到Phantom感染後,她和導師希德博士(當奴·修打蘭飾)發現,收集八個特徵靈魂並結合起來,可以消滅幽靈。正當亞紀因在紐約城廢墟尋找第六個靈魂而被Phantoms圍困時,格萊·愛德華茲(艾力·寶雲飾)和他的小分隊「Deep Eyes」——成員包括瑞安·惠特克(榮·雷美斯飾)、尼爾·弗萊明(史提夫·布斯美飾)和 簡·普勞德富(佩里·吉爾平飾)——將其救出。據稱格萊和亞紀曾有一段戀情。
回到屏障都市後,亞紀陪同希德,以及主張使用強力宙斯空間炮摧毀Phantom的將軍海恩(占士·伍茲飾),一同面見領導委員會。亞紀主張開炮會傷害星球蓋亞,同時通過展示自己的靈魂感染因所收集特徵靈魂而穩定,成功說服委員會另尋他法消滅Phantom。但海恩錯誤堅信這正表示亞紀受Phantom控制。就在亞紀和Deep Eyes成功找到第七靈魂時,她的感染惡化並陷入昏迷。亞紀夢見Phantom都是死去外星人的靈魂,它們隨毀滅星球的碎片到達了星球。希德用亞紀帶來的第七靈魂重新控制感染,亞紀醒了過來。
海恩希望讓委員會恐懼而授權發射宙斯炮,調低了城市部分保護屏障的強度。雖然海恩只打算放入少量Phantom,但它的計劃出錯,大量Phantoms侵佔了整個城市。亞紀、希德和Deep Eyes逃往亞紀的飛空艇,但瑞安、尼爾和簡在途中都被Phantom所殺。希德發現,第八靈魂在外星隕石撞擊星球的隕石坑處。而海恩逃往宙斯空間站,並終於獲得開炮的許可。
希德發現第八靈魂位於外星小行星撞擊星球的火山口。他載有亞紀和格萊的屏障車降入火山口深處。就在二人眼看到達之時,海恩的宙斯炮擊中火山口,不但摧毀了第八靈魂,還暴露了蓋亞。亞紀獲得Phantom母星的幻視,並藉此從外星粒子中找到了第八靈魂。亞紀在醒來後,和格萊將之與其他七個靈魂結合起來。海恩無視過熱警報繼續發射宙斯炮,最終和炮一起毀滅。因靈魂融入外星蓋亞需要物理媒介,格萊選擇犧牲了自己成為媒介。隨着幽靈升入太空,蓋亞恢復正常,星球終於和平。從火山口內被牽引出來的亞紀,抓着格萊的身體,望向剛解放後的世界。
製作
坂口博信選擇溫明娜做亞紀的配音演員,乃因為她符合亞紀的個性[15]。溫明娜通過她的經理人找到角色[16],並稱她感到以自己的配音賦予了角色生命[17]。對於缺少真人演員那臨其境與自然感的難點,她表示逐漸習慣;她還稱稱配音工作沒花太多時間,她只需來到錄音室「大概四個月,每月一兩次」,且無需化妝與換裝[14],工作量輕到不會妨礙她正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仁心仁術》[14]。
史克威爾在電影製作中投入使用四台SGI Origin 2000系列伺服器,四個Onyx2系統,以及167台Octane工作站[18]。史克威爾使用自己在夏威夷建立的着色農場來彩現基底視像,該農場佈置了960台奔騰III-933 MHz工作站。角色動作繪製採用了動作捕捉技術[19][20]。動畫師馬修·哈克特[註釋 5]稱,雖然動作撲捉對許多鏡頭很有用,但其他情況仍需動畫師手工繪製動作。手部和面部動作由純手工完成。海恩將軍的面部特徵與姿勢由哈克特打底稿[22]。動畫師不願在電影中使用任何真實相片,因而全部背景皆採用數字繪景[23]。含有數字角色的動畫鏡頭一共有1,327個[20]。電影有141,196幀,幀彩現平均耗時90分鐘[20]。到製作結束時,史克威爾一共生成了15 TB的圖片資料[20]。製作耗時超過四年,據估計相當於約200人120年的工作量[20]。
以全英語拍攝《滅絕光年》的決定很早就已做出[25]。原案由坂口博信編寫,名為《蓋亞》[22]。劇本由阿爾·賴納特[註釋 6]和傑夫·溫塔爾[註釋 7]編寫[27]。電影由榊原幹典共同導演[28],會田純和克里斯·李二人擔任監製[29]。李將首個長篇寫實動畫電影《滅絕光年》和華特·迪士尼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首個長篇賽璐珞動畫——做了對比[24]。為了電影滿足導演坂口博信的構想,一些劇本被重新編寫[30],之中大多於製作初期完成[25]。坂口表示他對電影最終剪接很滿意,稱他即使有機會也不做任何修改[25]。電影在拍攝即將結束之際巨額超支,為彌補增長製作投入於支付員工薪水,不得不注入新資金[25]。電影最終耗資1.37億美元[8],其中約3,000萬用電影銷售商哥倫比亞影業的行銷;開銷超出傳聞的原7,000萬美元預算[19]。單用於史克威爾夏威夷工作室建設的投入為4,500萬美元[31]。本片也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自1986年《愛心熊2》之後的首部動畫長片[32]。
角色設計
亞紀的模型是嚴格遵照人類外貌設計的,坂口再一次採訪中稱「我認為亞紀看起來很好,並會深信她確實是一個人」[15]。亞紀6萬根頭髮都是獨立的,並完全動畫化並經過彩現[17],她的整個模型由超過40萬個多邊形構成[33]。坂口有意將亞紀作為Square Picture的「主打明星」,並有意向在史克威爾以後的遊戲和電影中使用該角色,並能靈活的修改各面貌,比如通過年齡改變面貌[15]。
亞紀的外貌由專案主動畫師佐藤勝構思,他創作了幾個概念性設計讓坂口考量,然後以坂口所選的設計作為角色模型指導[34]。在亞紀的開發中,佐藤為使角色看着更聰明而改變了模型,出於「讓人信服她是一名科學家」的考量,他取消了他認為長發化妝的「名模」式角色外觀[35]。在一次採訪中,佐藤稱他正主動嘗試讓她儘可能看着逼真,使她就動畫而言,儘可能在各方面與自己相似,以便他能根據動畫,包括他通過面部表情的個人元素[34]。佐藤總結稱,亞紀幾乎在全部方面都和他相似,而不同之處在於「她更可愛」[34]。
雖然電影中人物非常逼真的外觀被公認為技術力作,但一些評論者認為人物彩現落入被機械人科學家稱作「恐怖谷」的陷阱。即是指,片中動畫角色性格非常現實,但其和現實微妙的不同令人「毛骨悚然」。有一些關於電影票房不佳討論認為,其原因是觀眾對幾近但不全同於人類外觀的CGI「演員」越來越感覺難受[36]。
音樂
最終幻想-電影原聲大碟 | ||||
---|---|---|---|---|
艾略特·高登索的原聲帶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 ||||
發行日期 | 2001年7月3日 | |||
錄製時間 | 倫敦沃特福德 AIR林德赫斯特大廳 | |||
類型 | 電影音樂[37] | |||
時長 | 56:35 | |||
語言 | 英語 | |||
唱片公司 | 索尼古典 | |||
監製 | 提斯· 戈爾[註釋 8] | |||
艾略特·高登索專輯年表 | ||||
|
電影原聲專輯由索尼音樂於2001年7月3日發行[37]。艾略特·高登索除了譜寫全部配樂外,亦為電影主題曲《滅絕光年》作曲[22];主題曲由理查德·魯道夫作詞,羅拉·菲比安演唱聲樂[39]。導演坂口博信選擇廣受好評的電影作曲家,而非最終幻想遊戲遊戲原聲作曲植松伸夫,這一決定因諸多遊戲愛好者從未聽過艾略特而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39]。
電影配樂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22],比利時作曲家迪爾克·布羅塞[註釋 9]指揮,於英國沃特福德競技場和倫敦AIR林德赫斯特會堂錄製,美國曼克頓中心錄音室混音[41]。高登索在專輯說明文字中稱,原聲是「管弦樂編排技巧、20世紀末期波蘭前衛,和我自己在《異形3》、19世紀施特勞斯銅管樂、以及弦樂樂器法中的試驗」的結合[42]。艾略特還在電影的「拍攝花絮」短片中稱,他在Phantom出現時,為營造天空般的氛圍,採用了「幽靈般的合唱」,同時在暴力鏡頭強化銅管樂群和太鼓節奏。
專輯獲得非常評價。Allmusic的尼爾·舒利(Neil Shurley)[註釋 10]為專輯打出4/5分,稱如果電影本身更流行,專輯可能會獲奧斯卡提名[37],Soundtrack-express.com的給出了類似評論,並打出5/5分[44]。Tracksounds的克里斯托弗·科爾曼(Christopher Coleman)[註釋 11]打出10分(滿分10分),稱他感到專輯「豪壯而宏偉」,配樂提升了視像觀看體驗[39]。Filmtracks的一名評論打出專輯4分(滿分5分),稱其為「值得推薦的愜意專輯」[46]。Soundtrack.net的丹·戈德瓦塞魯(Dan Goldwasser)[註釋 12]也給出4分(滿分5分),並稱專輯應「必備」[48]。
專輯最高登上Billboard最佳原聲榜單的第19位,並在2001年7月28日位列Billboard 200的第193名[49]。曲目《The Dream Within》獲得世界原聲獎之「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提名,但未勝過《怪物公司》的《If I Didn't Have You》[50]。
發售
票房
在電影上映之前,已有聲音對其商業成功表示懷疑;《時代》雜誌的克里斯·泰勒稱,此前已有電子遊戲改編作創不佳票房的記錄,而本片僅僅是坂口的首部故事片[19]。電影於2001年7月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曼恩布魯因斯劇院(Mann Bruins Theater)首映,[51]並於7月11日在美國上映。電影北美票房收入3,200萬美元,全球票房總額為8,500萬美元[8]。電影在多數東南亞地區票房一般或不佳;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表現良好[52]。Boston.com在2006年將其列為第四大票房炸彈,在映畢後估計損失超過9,400萬美元[11]。CNBC在2012年3月稱《滅絕光年》為第9大票房炸彈[53],但《時代》同日公佈的十大票房失敗榜單中無本片[54]。
媒體評論
在爛番茄的143個評論中,《滅絕光年》獲得44%的積極評價,評論共同的看法是電影「提高了電腦動畫電影的標準,但故事平淡且缺乏情感」[55]。Metacritic收集28個專業評論的加權得分也為49/100[56]。電影獲金捲軸獎之「最佳音效剪接-動畫長篇」以及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動畫唱片」提名[57][58],但皆未獲獎。
羅渣·艾伯特對《滅絕光年》表示大力支援,打出了3.5/4星,並讚揚電影為「技術里程碑」,但他也承認電影基本情節缺少「如史蒂芬·史匹堡《人工智能》那樣的智能和膽量」。他稱他雖然從沒有堅信「逼真」的亞紀·羅斯是真實人類的感覺,但他又稱,她創作者「敢於激我們去欣賞他們的技巧。如果亞紀並非和人類演員一樣真實,她就如修飾光澤完美的玩伴女郎的人類。」[59]他還表示他渴望電影成功,以期望看到更多以此畫面製作的電影,但他對電影能力的是否被接受表示懷疑[60]。
對亞紀·羅斯的評價
《娛樂周刊》將亞紀稱為「時髦女郎」,並稱「將這栩栩如生的女主人公叫動畫,就如將林布蘭叫塗鴉」[61]。在《Maxim》舉辦的最性感女郎讀者票選中,亞紀在100人中位列87,是首個登上榜單的虛構人物,此外她還出現在當期的封面上[62]。她的外貌獲得積極評價[63],評論稱讚了頭髮彩現等細節精密的角色模型[64]。《紐約時報》形容她有《異形》系列角色埃倫·里普利[註釋 13]「血肉豐滿的效果」,以及《伊人當自強》中茱莉亞·羅伯茨的視覺魅力[62]。赫維·費希爾(Herve Fischer[註釋 14]在《數字衝擊:面對新現實》(Digital Shock: Confronting the New Reality)一書中稱亞紀是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美貌」的虛擬女演員,並將其和電子遊戲角色羅拉·卡芙特做了對比[67]。與此相反,利維婭·莫內(Livia Monnet)[註釋 15]在《機械人幽靈和連線夢想》(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里以日本電影中不斷被綁架的女子做比方,批評了她的特徵,並繼續將其存在「淡化」,稱其之代表着電腦生成角色,「一個沒有真正所指,設想的女性視像角色」[69]。《動作與冒險電影》(Action and Adventure Cinema)的作者馬克·奧戴(Marc O'Day)[註釋 16]形容她是科幻電影中「至少公開引起性慾」的女性角色,但書也認為她是海報女郎類角色處理方式的例子之一,「轉變為性慾幻想機器」[71]。
影響與跨媒體
據艾尼克斯創辦人福島康博稱,史克威爾和艾尼克斯的合併計劃早在2000年就有考慮,但史克威爾因《滅絕光年》的失敗而大幅虧損,艾尼克斯產生猶豫而導致合併延遲[72]。史克威爾影業在2002年1月下旬宣佈關閉,重要原因是《滅絕光年》的商業失敗[12]。
電影CGI效果相對順利的用於後來的電影,如占士·金馬倫的2009年電影《阿凡達》[73][74]。BioWare藝術總監德里克·沃茨(Derek Watts)[註釋 17]在2011年稱,《滅絕光年》是影響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系列質素效應成功的重要因素[76]。
雖然《滅絕光年》零散改編自遊戲,但電影本身從無改編回遊戲的計劃。坂口表示此因當時遊戲硬件能力有限,任何改編遊戲的圖形都遠落後於電影本身[25]。
由迪安·韋斯利·史密斯[註釋 18]改編的小說由Pocket Books於2001年6月出版[78]。配套書《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的幕後》(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由BradyGames於2001年8月出版[79]。該書為240頁全彩,由史蒂文·L·肯特[註釋 19]編輯,其中收錄由導演坂口博信的前言,以及電影各方面的創作資訊,包括概念創作圖、故事板、佈景與道具、動作捕捉與動畫,以及全指令碼的草稿[81]。
獎項
電影獲得2002年文化廳媒體藝術祭之「評審團獎」[31]。電影獲得第49界金捲軸獎之「最佳音效剪接-長篇動畫電影,國內和海外」[82],以及第5屆線上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動畫長篇」獎[83]。電影預告片或第三屆金預告片獎之「金羊毛」獎[84]。
年份 | 活動 | 獎項 | 獲提名者 | 結果 |
---|---|---|---|---|
2002 | 金捲軸獎 | 最佳音效剪接-長篇動畫電影 | 音效剪接團隊 | 提名 |
金預告片獎 | 金羊毛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預告片 (Giaronomo Productions, Inc.) |
提名 | |
文化廳媒體藝術祭 | 陪審團獎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 獲獎 | |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長篇動畫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 提名 | |
土星獎 | 最佳DVD特別版 |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DVD | 提名 | |
世界原聲獎 |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 《The Dream Within》 (艾略特·高登索、理查德·魯道夫、蘿拉·菲比安) |
提名 |
家用媒體
DVD版電影於2001年10月23日發售,藍光版於2007年8月7日推出[85]。電影DVD版在發售兩周前登上亞馬遜最期待產品榜單,同時公司期望此舉能挽回部分票房失利的損失[86]。雙版本皆收錄兩個全長評述聲軌,其一為榊原幹典、鏡頭監督林田宏之、主美術Tatsuro Maruyama和生物監督Takoo Noguchi;其二是動畫導演安迪·瓊斯(Andy Jones)[註釋 20]、剪接克里斯·S·卡普和舞台導演Tani Kunitake[88]以及帶評論的獨立配樂。其亦收錄基本CGI於草圖版本的電影,及其彈出式解說。其中還有電影演員跳米高·積遜歌曲《Thriller》舞蹈的彩蛋。另有15段短片,之七為角色檔案,之三為交通工具比較,此外另有一個互動「拍攝花絮」短片。之外還有亞紀夢境完整鏡頭、電影原版開場鏡頭、以及故意刪減的片段[89][90]。High-Def Digest的彼得·布拉克(Peter Bracke)[註釋 21]稱,DVD「如此塞滿附加內容幾乎無法抗拒」,索尼「毫無保留」送出附加內容可能試圖促進DVD銷售與挽回損失[88]。DVD獲得第28屆土星獎之「最佳DVD特別版」提名[92]。
DVD Talk的阿龍·拜爾勒(Aaron Beierle)[註釋 22],給DVD正面評價,給音頻質素、視像質素、和特別內容打出4.5(總分5星)[89]。Blu-ray.com的達斯廷·索姆納(Dustin Somner)[註釋 23]給藍光版的視像質素和特別內容打出5星滿星,給音頻質素打出4.5星(總分5星)[90]。彼得·布拉克為藍光版打出4星(總分5星)的總評[88]。
註腳
註釋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5]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1]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6]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38]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0]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3]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5]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47]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5]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6]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8]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0]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5]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77]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80]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87]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1]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3]
-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94]
參考來源
- ^ ファミ通.com 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FFXI』最新映像も! 『FF』ムービー、DVDで登場!!. www.famitsu.com. 2001-11-15 [201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日語).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2,1649頁.
- ^ 3.0 3.1 3.2 3.3 孫立軍 2007,第410頁.
- ^ 4.0 4.1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387,2912頁.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152,1085頁.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2,482頁.
- ^ 7.0 7.1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British Film Institute. London. [2015-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 ^ 8.0 8.1 8.2 8.3 8.4 8.5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02-01-01 [2015-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 ^ Bolton, Christopher; Csicsery-Ronay Jr., Istvan; Tatsumi, Takayuki (編). 10 – Invasion of the Woman Snatchers. 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11-15. ISBN 0-8166-4974-X.
- ^ Earliest film computer-generated animation with photorealistic characters.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 ^ 11.0 11.1 Duffy, James. Movies that were Box-office Bombs. Boston.com. 2006-08-02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 ^ 12.0 12.1 Briscoe, David. 'Final Fantasy' flop causes studio to fold. Chicago Sun-Times. 2002-02-04.
- ^ 孫立軍 2007,第411頁.
- ^ 14.0 14.1 14.2 Ryan, Tim. 'Fantasy' girl's a geek. Honolulu Star-Bulletin. Black Press. 2001-07-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 ^ 15.0 15.1 15.2 Kennedy, Sam; Gary Steinman. Final Fantasy.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August 2001, (47): 90–93.
- ^ Hobson, Louis B. Fantasy role for ER actress. Canadian Online Explorer. 2001-06-0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 ^ 17.0 17.1 Final Fantasy stirs star nightmares. BBC News (BBC). 2001-07-1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 ^ Stokes, Jon; Ragan-Kelley, Jonathon. Final Fantasy: The Technology Within. Ars Technica. 2001-07-3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 ^ 19.0 19.1 19.2 19.3 Taylor, Chris. Cinema: A Painstaking Fantasy. 時代雜誌. 2000-07-3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 ^ 20.0 20.1 20.2 20.3 20.4 Park, John Edgar. Behind the Scenes o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2001-09-10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824,1198頁.
- ^ 22.0 22.1 22.2 22.3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lu-ray) (Featurette). Columbia Pictures. 2007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 ^ Matte Art Explorations (Blu-ray) (Featurette). Columbia Pictures. 2007.
- ^ 24.0 24.1 Kent 2001,第8頁.
- ^ 25.0 25.1 25.2 25.3 25.4 Kanzaki, Sumire.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Interview Series - Hironobu Sakaguchi. Anime Dream. 2001-10-02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46,2322頁.
- ^ Oliver, Glen. Review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IGN. 2001-07-11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8).
- ^ Kent 2001,第10頁.
- ^ Kent 2001,第11頁.
- ^ Kent 2001,第6頁.
- ^ 31.0 31.1 Bolton 2007.
- ^ Beck 2005.
- ^ Jon Stokes; Jonathan Ragan-Kelley. Final Fantasy: The Technology Within. Ars Technica: 2. 200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 ^ 34.0 34.1 34.2 Brockbank, Eric. 'Final Fantasy' Movie an Eyeful (PDF). The Denver Post: 3. 2001-11-06 [2009-05-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8).
- ^ Reese, Lori. 'Fantasy' Female.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2001-07-1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 ^ When fantasy is just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Age (Melbourne). 2007-06-10 [201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37.0 37.1 37.2 Shurley, Neil.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AllMusic.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7).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108,1824頁.
- ^ 39.0 39.1 39.2 Coleman, Christoph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y Elliot Goldenthal. Tracksound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65,408頁.
- ^ Dirk Brosse discography. Dirk Brossé.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 ^ Goldenthal, Elliot.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Liner Notes. Film Music. 2001-07-03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988頁.
-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Soundtrack-express.com.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8).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573,610頁.
-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Filmtracks. 2001-06-29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689,1112頁.
- ^ Goldwasser, Da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Soundtrack.net. 2004-06-21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1).
-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wards. AllMusic.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2002. World Soundtrack Academy.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 ^ Advisory/The World Premiere of Columbia Pictures & Square Pictures' "Final Fantasy". Seeing Stars. 2001-06-28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 ^ Groves, Don. B.O.'s animal planet. Variety. 2001-07-3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Bukszpan, Daniel. The 15 Biggest Box Office Bombs. CNBC. 2012-03-20 [201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30).
- ^ Matthews, Christopher. The Top 10 Biggest Money-Losing Movies of All Time. CNBC. 2012-03-20 [201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Rotten Tomatoes. [201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Overview ov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reviews. Metacritic. [200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3).
- ^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Who We Are. Motion Picture Sound Editors/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1).
- ^ OFCS Awards for 2001 Nominees.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9). ,
-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3: 216. ISBN 0-7407-3834-8.
- ^ Ebert, Rog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PG-13). Chicago Sun-Times. 2001-07-11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0).
- ^ Staff. The It List 2001;Aki.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6-25).
- ^ 62.0 62.1 Ruth La Ferla. Perfect Model: Gorgeous, No Complaints, Made of Pixel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1-05-06: 9–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 ^ Gumbel, Andrew. Hollywood finds the perfect star: Tall, attractive, and guaranteed not to strik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Independent News & Media). 2001-05-21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7).
- ^ Spencer, Mega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Triple J.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58,2348頁.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266,953頁.
- ^ Fischer, Hervé; Rhonda Mullins.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2006: 96. ISBN 0-7735-3114-9.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698,1918頁.
- ^ Bolton, Christopher; Istvan Csicsery-Ronay Jr., Takayuki Tatsumi. 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209–211. ISBN 0-8166-4974-X.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791,2037頁.
- ^ Tasker, Yvonne. Action and Adventure Cinema.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23506-5.
- ^ Long, Andrew. Square-Enix Gives Chrono Break Trademark Some Playmates. RPGamer. 2003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 ^ Child, Ben. Avatar: a first look at the trailer for James Cameron's 3D spectacular. The Guardian. 2009-08-21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 ^ Usher, William. AMD Says Xbox 720 Will Have Avatar Quality Graphics. Cinema Blend. 2011-07-17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36,2956頁.
- ^ Hussain, Tamoor. BioWare: Mass Effect inspired 'a lot' by Final Fantasy film: Art director discusses "great" influence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1-06-27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706,2965,2580頁.
- ^ 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 (Mass Market Paperback). Amazon.com.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Amazon.com.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639,1473頁.
- ^ Hafer, Monica.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GamesFirst!. 2001-09-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 ^ Hobbs, John. Sound editors tap noms for Golden Reel Awards. Variety. 2002-02-10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2001 Awards (5th Annual).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 ^ Winners and Nominees for the 3rd Annual Golden Trailer Awards. Golden Trailer Award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 ^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DVD Release Dates.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Pham, Alex. Japan's Square Quits the Movie Business. Los Angeles Times. 2001-10-05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6,1408頁.
- ^ 88.0 88.1 88.2 Bracke, Peter.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High-Def Digest. 2007-08-05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1).
- ^ 89.0 89.1 Beierle, Aaro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DVD Talk. 2001-10-23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 ^ 90.0 90.1 Somner, Dustin.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Blu-ray. Blu-ray.com. 2009-04-19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163,379頁.
- ^ Nominees for 28th Annual Saturn Awards.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2-03-14 [2014-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3頁.
-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829頁.
參考書籍
- Bolton, Christopher; Csicsery-Ronay Jr., Istvan; Tatsumi, Takayuki (編). 10 – Invasion of the Woman Snatchers. Robot Ghosts and Wired Dream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rom Origins to Anim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11-15. ISBN 0-8166-4974-X.
- Kent, Steven L. The Making of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Indianapolis: BradyGames. 2001-08-02. ISBN 978-0744000719.
- O'Day, Marc. Beauty in Motion. Tasker, Yvonne (編). Action and Adventure Cinema. London: Routledge. 2004-08-19. ISBN 978-0415235075.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Kansas City, Missouri: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3-10-01. ISBN 978-0740738340.
- Fischer, Hervé; Mullins, Rhonda. Digital Shock: Confronting the New Reality. Canad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6-10-30. ISBN 978-0773531147.
- Smith, Dean Wesley. 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New York City: Pocket Books. 2001. ISBN 978-0743424196.
- Wade, Daniel P. (編). Character Modeling: Digital Artists Master Class. Adelaide: Ballistic Publishing. 2005-07-30 [2015-11-16]. ISBN 978-1921002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新華通訊社. 譯名室.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第1版.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3-10. ISBN 7500102216. OCLC 38728302 (中文(中國大陸)).
- 孫立軍, (1964- ); 湯俊; 馬華. 世界动画大片鉴赏.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06-01: 410-411. ISBN 9787502768041. OCLC 288976144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