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義勇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義勇軍韓語:조선의용군)是1942年在中國山西省太行山脈一帶組成的一支朝鮮族部隊,屬中國共產黨麾下。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朝鮮義勇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十分活躍。

歷史

1932年初,金元鳳率領義烈團到南京,與力行社書記滕傑接觸,蔣介石批准在南京郊外組建義烈團幹部學校(也稱「朝鮮革命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從1932年9月至1935年9月招生3期,培養了125名學員。[1]

1934年在南京組建了朝鮮民族革命黨(由義烈團改組)的內部組織——「十月會」。共產國際朝鮮族老黨員韓斌,於1936年在南京領導朝鮮民族革命黨黨內組織「十月會」的改組,改組後的組織名為「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前衛同盟」,開始在韓國獨立運動中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影響。1937年末,朝鮮民族革命黨與其他革命團體聯絡,金九策劃,向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請求選派青年到軍事院校學習軍事,培養軍事骨幹。蔣介石批准後,1937年12月1日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星子分校設立第六期特訓班,招收朝鮮青年83人,其中「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前衛同盟」20餘人,1938年5月末畢業。同時上百名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前衛同盟的幹部在湖北江陵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班接受培訓。

1938年(一說1937年11月12日)在武漢的朝鮮民族革命黨朝鮮青年前衛同盟朝鮮民族解放同盟朝鮮無政府主義者聯盟等舉行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意見,聯合為「朝鮮民族戰線聯盟」。1938年10月10日在漢口,由朝鮮民族戰線聯盟的青年與星子分校特訓班畢業生共同組建了朝鮮義勇隊。武漢淪陷前夕,朝鮮民族革命黨退往廣西桂林朝鮮青年前衛同盟則分散在洛陽、陝北等地。

1939年在八路軍駐國統區各辦事處下屬各朝鮮義勇隊,審查甄別從國統區與淪陷區向抗日根據地轉送的大批朝鮮抗日青年。1939年3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決定,在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朱德海李春根等20多名朝鮮族青年到延安。1940年,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朝鮮青年已達40名,與中國紅軍出身的朝鮮老革命攜手,派往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前線開展工作。1939年9月至1940年初,在太行區舉辦的東北幹部訓練班結束學習,給予分配工作:

1941年1月10日,在華北、華中前線參加抗日的朝鮮青年組織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出席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成立大會,並發表講話說,無論多麼困難,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也一定會幫助朝鮮同志。會長武亭,派遣李克、魯民、王克強到洛陽和重慶指導義勇隊北上。朝鮮青年聯合會成立不到半年,便吸收了大批從重慶、洛陽方面來的朝鮮革命團體的青年,於1941年7月組織了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

1942年7月11日至14日,「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召開第二次大會,改稱華北朝鮮獨立同盟,領導人武亭,選舉出金白淵、武亭、崔昌益朴孝三等11為執行委員。其武裝力量朝鮮義勇隊華北支隊改稱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朝鮮義勇軍總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朝鮮義勇軍接受八路軍領導,但保持了很高的獨立性。朝鮮義勇軍人數大約有數百人,其領導人之一崔昌益曾自負地稱之為「朝鮮人民唯一的武裝隊伍」。中央軍委參謀長葉劍英指出,朝鮮義勇軍是朝鮮革命力量的中堅,是反法西斯鬥爭中的一支新生的力量,其鬥爭給八路軍、新四軍以有力的配合。蕭三在延安評論朝鮮義勇軍可與西班牙內戰時的「國際縱隊」相互媲美。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在致新四軍全體指戰員書中稱,他們要拿起武器,與新四軍一起戰鬥,一同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因為在他們看來,抗日民主根據地不僅是新四軍的國土,也是朝鮮革命人民的第二故鄉。1941年11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趙一峰當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參議員。朝鮮獨立同盟書記朴孝三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3年初,晉西北行政公署特制定了《積極幫助朝鮮革命活動的四項辦法》:

  • 確認華北朝鮮獨立同盟晉西北分盟和華北朝鮮義勇軍之合法地位,
  • 歡迎朝鮮僑民進入根據地,
  • 朝鮮男女青年願在根據地求學者,可免費進入各種適當的學校,其願意參加朝鮮義勇軍及八路軍、新四軍者,各級政府可予介紹,
  • 對朝鮮革命同志的活動,給以各種便利與幫助。

1942年在八路軍前敵總部設有「華北朝鮮革命軍政學校」,鄭律成任教育長。1943年4月15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公佈了《晉察冀邊區優待朝鮮人民辦法》,以保護「願與中華民族聯合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或因逃避戰難而來邊區的」朝鮮人民。

開羅會議後,鑑於國際形勢的變化,華北各地的義勇隊各部都到延安集訓。1944年1月「朝鮮革命軍政學校」離開太行,4月7日到達延安。1945年2月5日,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在延安開學,金枓奉任校長,朴一禹任副校長兼中共學校委員會書記,總務科長朱德海,組織教育科副科長朱春吉鄭律成。第一區隊政治指導員方虎山。第三區隊長權宇。教員有許貞淑韓斌、俞文華、李紅廉、崔昌益。學生共275人。朱德、吳玉章徐特立等參加開學典禮並講話。

朴一禹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在大會上發言:朝鮮獨立同盟的任務是加緊培養幹部,組織朝鮮人民抗日武裝部隊,也就是組織朝鮮的八路軍。強大的中國共產黨在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中將起決定的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也就是朝鮮人民的勝利。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在延安的朝鮮共產黨人與中共親密無間的關係。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佈第六號大反攻命令: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副司令兼政委朴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8月12、15、18日,朝鮮獨立同盟總部先後發表《致在華敵軍中之朝鮮士兵及朝鮮僑民書》、《告日軍中朝鮮士兵及居留書》、《勸降日軍內朝鮮士兵書》,號召日軍中的朝鮮士兵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呼籲朝鮮僑民加入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建立一個新的朝鮮共和國。

1945年8月18日,做地下工作的韓青在瀋陽開始組建朝鮮義勇軍獨立支隊。1945年9月,朱然率領的冀東八路軍曾克林下屬的朝鮮義勇軍100餘人抵達瀋陽,與韓青的獨立支隊合編為朝鮮義勇軍獨立縱隊,縱隊長韓青,政治部主任朱然,共1400餘人。1945年10月12日韓青率領的朝鮮義勇軍先遣縱隊進抵新義州國民高等學校,駐朝蘇軍不允許進入北朝鮮,20天後不得不從新義州撤回瀋陽。

根據第六號大反攻命令,延安的朝鮮軍政幹部學校全體人員從挺進東北,在張家口與從太行、晉察冀等地出發的朝鮮義勇軍100餘人會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率領300餘名義勇軍同中共中央派出的首批東北幹部工作隊一起,在錦州與金雄率領的朝鮮義勇軍華中支隊及沿途的共計300人會師,於1945年11月4日到達瀋陽。部隊駐在瀋陽郊區的朝鮮人農村,準備進入朝鮮。11月10日在于洪區吳家荒朝鮮小學校召開朝鮮義勇軍指戰員大會,共有2000多人參加。武亭說: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決定派少數領導幹部去朝鮮,大部分指戰員留在東北,參加東北根據地的建設。他號召全體指戰員,深入東北各地,廣泛發動朝鮮人,擴編隊伍,為中國革命和朝鮮革命積蓄力量。接着,朴一禹宣佈朝鮮義勇軍總部的命令:全軍暫分三個支隊,第一支隊留在南滿,負責擴編第二支隊;第三支隊赴北滿,負責擴編第四支隊;第五支隊赴東滿,負責擴編第六支隊。

  • 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南滿):支隊長金雄(王信虎)/王子仁(崔仁)/劉子儀,政委方虎山(李天夫),副支隊長崔仁(王子仁)、參謀長安彬/盧哲用、政治部主任朱然/洪林。由韓青的先遣縱隊1400餘人和延安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各抗日根據地人員合編組建,共9個中隊以及機槍中隊、警衛中隊。1945年底發動組建的通化、柳河、清原各1個中隊,輯安、桓仁各一個大隊,編入第一支隊。1946年2月3日通化暴亂時,支隊的第1、第3、第5共三個中隊參加平暴,其他八個中隊在外地剿匪。2月19日改稱「李紅光支隊」。1946年3月擴編為6個大隊。共6000餘人。1946年3月金雄、安彬、朱然帰國,由崔仁、盧哲用、洪林接任。到1946年7月為止,共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斃傷土匪五百餘人,俘虜四百餘人,投降改編一千餘人,繳獲槍械一千三百餘支,至此,基本肅清了通化地區的大股土匪。1946年12月初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師,轄3個團、軍政學校、直屬營,共7000餘人。1947年5月,獨立四師奉遼東軍區指示,帶3個團大約3000餘人,來到沈(陽)鐵(嶺)撫(順)聯合縣境內活動。1948年12月改編為解放軍第166師。1949年7月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方虎山、副師長洪林該部隊回朝鮮。
  • 朝鮮義勇軍第3支隊北滿):1945年11月19日,朱德海(吳基涉)、李德山等19名幹部由瀋陽抵達哈爾濱,與哈爾濱保安總隊朝鮮獨立大隊(1945年9月組建,金澤明任大隊長兼政委,轄3個中隊,擔任松江省工委、省軍區的警衛任務)會合,1945年11月25日在賓縣蜚克圖改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金澤明、政委朱德海,副支隊長李德山,參謀長金延、政治部主任李根山,轄3個大隊600餘人。1946年4月佔領哈爾濱後,該支隊一直擔負哈爾濱衛戍任務,並擔任北滿分局、東北局的警衛任務,並抽調一部參加土地改革。1946年6月改編為松江軍區第8團,兵力3000餘人,同時李相朝、金延、李根山帰國。1948年4月擴大改編為獨立第11師第32團。1948年11月,獨立第11師改稱第164師為491團。1948年11月佔領長春後,擔任衛戍長春任務。1949年7月第164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後回朝鮮。
  • 朝鮮義勇軍第5支隊(東滿延邊):1945年11月於瀋陽組建,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朴一禹,參謀長全宇李權武,政治部主任朱爀。11月21日文正一率先遣隊抵達吉林市,當地蘇聯駐軍不同意其過境去延邊,暫時留在吉林市農村開展工作。第五支隊教導隊由全宇率領抵達了敦化。南黃泥河朝鮮人自衛大隊同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教導隊36人合併為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敦化獨立大隊,下轄四、五、六中隊,一個警衛中隊和一個機炮中隊,金武擔任政委,黃鳳錄擔任大隊長、鄭基斗擔任副大隊長,後來編入吉東軍分區警備二旅五團三營。12月8日文正一率領30餘幹部抵達延吉,設立辦事處。12月31日,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朴一禹率支隊主力300餘人抵達延吉。1946年1月初,五支隊同延邊警備第一、第二團合編為朝鮮義勇軍第十五、第十六團。
    • 第15團:團長南昌洙,政委全宇。後改稱延邊軍分區獨立三團、吉林軍區獨立3團,1948年1月被編入東北軍區獨立6師為第16團。原第五支隊參謀長全宇任副師長。1948年11月,獨立6師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3軍156師,下轄第466團、467團和468團。其中468團警衛連為朝鮮族,而466團除兩個連和兩個排外,467團除一個營外,都是朝鮮族。
    • 第16團:團長朴洛權,參謀長李芳南,政治處主任崔東光。於1946年3月改編成東北民主聯軍吉東警備一團,參加1946年長春進攻戰役的戰鬥,團長朴洛權犧牲。後改編為東滿獨立師1團,其後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0縱隊第30師89團。該團參加黑山阻擊戰後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1師422團,參加了平津戰役,後隨大軍轉戰到重慶。
  • 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東滿吉林市): 1945年11月21日,文正一率第5支隊先遣隊抵達吉林市,朴勲一日語朴勲一崔明等10餘名幹部留下,與吉林省保安總隊第7大隊合編,12月初進駐樺甸縣。1946年1月,保安第7大隊改稱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支隊長兼政委朴勲一日語朴勲一,副支隊長兼副政委崔明,參謀長金克一,副參謀長Choi Jung-ryul ,6個連1500人。1946年3月改稱樺甸縣保安團。1946年4月中旬、朴勲一等幹部50餘人帰國。1947年2月樺甸縣保安團改稱吉南軍分區兼第24旅的第72團。團長楊上堃。1948年4月在吉林省煙筒山,與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發展成的松江軍區第八團、以朝鮮族為主的牡丹江軍區第14團,合編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11師,為第33團。1948年12月改稱解放軍第164師。1949年7月回朝鮮。
  • 朝鮮義勇軍鴨綠江支隊,支隊長金虎,政委李明。在安東地區。1946年11月併入第一支隊。
  • 朝鮮義勇軍隊獨立大隊:韓青帶一個排,加上6名延安幹部到遼東地區開展工作。1946年11月併入第一支隊。

1945年12月,朝鮮獨立同盟主席金枓奉率全體執行委員、崔昌益武亭朴孝三朴一禹等70餘上級幹部陸續回到朝鮮。鄭律成與夫人丁雪松從延安出發,1945年12月到達平壤,1946年1月,分配到黃海道任道黨委(相當於省委)宣傳部長。

1948年12月末蘇軍從北朝鮮完全撤軍。1949年1月駐韓美軍向三八線調動,朝鮮半島出現了新的局勢。1949年1月中旬開始,韓國開始對朝鮮進行頻繁的武力試探。4月20日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和蘇軍總參謀長什捷緬科向斯大林建議說:「『南方人』還在繼續向三八線調集部隊。我們不排除『南方人』可能對朝鮮政府軍隊採取新的挑釁行動,並動用比迄今為止更大的兵力。考慮這個情況,我們認為,建議朝鮮政府軍司令部採取適當措施,以回擊『南方人』可能做出的更大規模的挑釁行動是合理的」。鑑於朝鮮半島的緊張形勢,4月28日,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委員金一北平向中共請求將朝鮮人部隊移交朝鮮。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朝鮮義勇軍和其他朝鮮族部隊已全部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其戰鬥序列為東北軍區166師、164師、156師,在華中的第四野戰軍第38軍113師337團7連和8連,第40軍師直屬炮兵營,第120師359團2營,第118師山炮營,第119師警衛2連和山炮營,第47軍141師422團,鐵道兵第4支隊第24線路大隊等。

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1949年6月22日發給外交部長維辛斯基報告的「結論以及對策」部分指出:「一旦南朝鮮軍隊開始進攻,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朝鮮人師將立即轉移到朝鮮去部署」:「他們的任務就是在南朝鮮軍進攻時投入到朝鮮境內展開防禦戰」。「已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朝鮮師調回朝鮮:瀋陽師配置在新義州,長春師配置在羅南」。1949年7月20日第164師離開長春,經會寧抵達朝鮮羅南,成為朝鮮人民軍第五師。同時第166師從瀋陽出發,7月25日進入新義州最終轉移到安州,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六師

1950年2月,156師朝鮮人指戰員4407人,奉命由南昌軍分區(暨第156師)副司令員全宇、第466團副團長池炳學率領赴鄭州集結。第十五兵團2500餘人、第一一三師1000餘人、第四十七軍各師的朝鮮人約2000人,其他各部朝鮮人4100餘人,共計1.4萬餘名朝鮮人,。3月中旬在鄭州這些朝鮮人整編為獨立第十五師另一個團和一個獨立大隊。全宇任獨立十五師師長。池炳學任獨立十五師參謀長。1950年3月20日,獨立十五師出發前往朝鮮元山,三月底抵達元山後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十二師;另一個團4月初出發前往黃海道松林,成為朝鮮人民軍第十八團;獨立大隊則前往平壤編入機械化步兵團。

朝鮮義勇軍的領導人在後來成為延安派的核心人物。

主要領導人

註釋

  1. ^ 黃龍國. 朝鲜义勇军的活动与中国朝鲜族历史的联系. 東疆學刊. 2006, (02): 64–71 [2022-04-18]. ISSN 1002-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參考文獻

  • 和田春樹・石坂浩一 編 (2002), 岩波小辭典 《現在韓国・朝鮮》, 岩波書店, ISBN 4-00-080211-9
  • 姜在彥 (1997), 《金日成神話の歴史的検証 抗日パルチザンの<虚>と<実>》, 明石書店, ISBN 4-75-030996-6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