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木沙江·肉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木沙江·肉孜(1925年維吾爾族新疆伊寧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教育家。[1][2]

生平

1925年,生在伊寧一個手藝人家庭。自幼喜愛音樂,擅長演奏彈撥爾都塔爾小提琴揚琴等樂器,曾在新文化學校讀書。1942年被伊犁文工團錄用,開始系統學習維吾爾聲樂、器樂、十二木卡姆。1944年伊犁三區革命爆發後,參加三區革命民族軍第四團,在前線作戰兩年。1946年退伍,歷任伊寧如鮮中學音樂教師,塔城額敏文工團演奏員。1950年調到新疆歌舞團工作。[1]

1951年,到西北民族藝術學院藝術系任音樂教師。其間,應邀參加了對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慰問,並在中國國內參加義務演出。1955年新疆藝術學校成立,調任該學校音樂教師。從1940年代起,他便關注音樂教育,研究新疆民族音樂教育的體系。在沒有民族音樂教材的情況下,他用藝術實踐充實課堂教學,注意聲樂與器樂的結合,還編寫了一些民族音樂教材。[1]

他回憶說:「我當了十四年的『黑幫』。在烏魯木齊的家中晚上是沒有火的,下面鋪着三四個褥子,上面蓋着兩床被子,頭上纏着毛巾,再戴上口罩才能入睡。我並沒有反對(黨和政府),只是我參加過三區革命就被戴了帽子。這十四年我在做樂器。白天,向毛主席的畫像請示後我去參加勞動,院子裏的木匠、鐵匠的活兒都由我來做。」「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戴了四頂帽子:一是地方民族主義,二是通外,三是壞分子,第四個是什麼來着……」[2]

他先後整理、改編了許多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還創作了40多首歌曲和樂曲,例如《委婉》、《印記》、《美妙的喀什熱瓦甫》、《歡樂的百靈這才歌唱》、《白楊林》、《我為你獻上深情》、《齊滿河》、《魯特甫拉》、《母親的囑託》等歌曲,以及《新的華章》等樂曲。他還擅長都塔爾演奏及都塔爾彈唱。從1950年代起,他將都塔爾、彈撥爾作為研究和樂器改革的對象,使彈撥爾、都塔爾的琴體結構、音箱等規格初步統一。1984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舉辦的民族樂器改革研討會上,木沙江·肉孜因樂器改革方面的貢獻而獲二級成就獎。1988年退休。[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蘇來曼·伊明,功高的導師不倦的歌者——記新疆民族音樂教育家木沙江·肉孜,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03期
  2. ^ 2.0 2.1 木沙江·肉孜:庫爾勒日記,塔石音樂,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