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充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樂昌溫靖王朱充𤓂(1520年—1579年),號鳳岡明朝追封樂昌榮簡王朱俊楅庶長子,母次妃成氏。樂昌康懿王朱聰涓之孫,明太祖七世孫。明朝第二代樂昌王。

生平

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充𤓂出生於山西大同府,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生父樂昌王長子朱俊楅逝世,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其祖父樂昌康懿王朱聰涓亦病逝[1]。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明世宗派遣武安侯鄭崑等人為正使,翰林院修撰秦鳴雷等人為副使,持節冊封朱充𤓂為樂昌王,夫人馬氏為樂昌王妃[2]。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癸卯,明朝廷以大同府地狹人多為由,下令將朱充𤓂及樂昌王府其餘宗室遷往鄰近的朔州,以後再營建王府[3]。其王府位在朔州城東門內道南隅[4]

因俸祿及糧食積存甚多卻不能存蓄,朱充𤓂向朝廷乞求調撥兩淮殘餘的鹽引救,但遭到戶部拒絕,只准許給他代州府庫存積的一萬兩鹽及銀子[5]。此外,在朔州期間,朱充𤓂還將渾源縣懸空寺劃為樂昌王府的香火院,並委託王府儀賓翟萬修繕了這座寺廟[6]

萬曆六年(1578年),應朱充𤓂之請,明神宗追封其生母成氏為樂昌榮簡王次妃[7]。萬曆七年(1579年),朱充𤓂逝世,時年60歲,朝廷追贈諡號溫靖。三年後其嫡長子朱廷壖襲封樂昌王[8]

墓葬

朱充𤓂的陵寢位於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小平易鄉雁北水泥石廠西北側的北山山腳,為窯洞式磚石墓,1983年出土。其墓志銘被安放在朔州市崇福寺的文管所內[9][10]

[誌蓋]
冊封樂昌王鳳岡壙誌銘
[誌文]

鳳岡殿下,幼沖時,請名於天子,賜名曰充𤓂,鳳岡其號也。世系太祖高皇帝七世孫。祖諡康懿王,父諡榮簡王,母妃成氏,嫡生長子。聰明敏達,恭儉仁慈,本乎天性,書尚禮義禮賢下士,不以爵位自尊。奉命先封為長孫,於嘉靖三十年正月十八日冊封樂昌王。食邑樂昌。嘉靖乙卯歲,分封朔郡;賢善之名着於中外,於是名公巨卿,守斯土,蒞斯邦者...不尊儀範而聆清誨,當是時撫巡斯地王之賢善,知之審矣。又且五福駢臻,子子孫孫,繩繩繼繼;王妃馬氏,生子五,長曰廷壖,天資純篤,賦性賢良,待封王爵,娶夫人劉氏;四子各授封為鎮國將軍,次曰廷𡒨,娶劉氏;三曰廷𡎔,娶熊氏;四曰廷⿰土属,娶高氏;五曰廷𡓊,娶劉氏,各授封為夫人。生女四,長封新羅縣主,配儀賓李儒士,次封恢岡縣主,配儀賓李尚文,三封支江縣主,配儀賓薛鐧;四封榆林縣主,配儀賓趙杲;俱受封為亞中大夫。諸孫踵螽斯之盛,尚幼,未賜名封。王生於正德十五年四月十四日,適疾龍馭賓天,享年六十。薨於萬曆己卯十二月初四日,訃聞皇上,輟朝,遣官御祭,命有司營葬如制。在京文武官皆祭焉。共祭一十五壇,俱行人司行人孔陽代行禮儀。萬曆玖年三月十九葬於洪濤山之原。賜諡曰:樂昌溫靖王。欽命翰林纂修壙志。其志日:嗚呼!王以宗室至親,為國藩輔,茂膺封爵,貴富兼隆。茲以今終,夫復何憾,爰述其槩,納諸幽壙,用垂不朽雲。銘曰:

貞貞惟王,恭儉溫良。盛德至美,譽名孔彰,事親竭力,教子以方。繩繩後嗣,玉立蘭芳,山頹木壞。雲水蒼茫,勒茲片石,萬載幽光。

大明萬曆八年歲次庚辰季冬十二月吉日

孤子廷壖等泣血立石

參考文獻

  1.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七》.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2.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八》.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3.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四百十四》.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4. ^ 王霷; 汪嗣聖. 《朔州志》. 1735年. OCLC 960483080. 明樂昌王名聰涓,惠王第三子,成化十三年分封,弘治三年攝代王事,嘉靖三十三年分封朔州,止襲管理府事,今城東門內道南有樂昌王府舊址。 
  5. ^ 《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二十一》.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6. ^ 白明星、 陳學鋒. 《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浑源县卷》. 三晉出版社. 2013年. ISBN 9787545707595. 
  7.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七十六》.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8.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9. ^ 杜啟貴. 《朔城历史文化集成(全12册)》. 北京市: 新華出版社. 2018-10-01. ISBN 9787516643464. 
  10. ^ 杜啟貴. 《三晋石刻大全:朔州市朔城区卷》. 山西省太原市: 三晉出版社. 2017-03-01. ISBN 9787545714395. 
前任:
祖父康懿王朱聰涓
明樂昌國國王
1550年-1579年
繼任:
子端憲王朱廷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