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名稱由來

江西省,簡稱。因公元733年唐玄宗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於江南的西部地區。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

史前時代

起碼二十萬年前,南昌市治下的安義縣已經有先民活動. 舊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今天萬年縣仙人洞出現水稻栽培文化. 到了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江西不少縣市都有人類蹤蹟.

先秦時代

商代,江西一些地區例如瑞昌縣,新幹縣( 新淦縣)大洋洲等地都有相當發達的青銅器文明.

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地域曾經被楚國和吳國管治. 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吳頭楚尾」形容江西.[1]

秦漢

秦始皇統一之後,設立九江郡(郡治並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壽縣),在今江西境內設有7個縣。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佈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漢朝豫章郡的屬縣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廬陵 吉安市
彭澤 湖口縣
鄱陽 鄱陽縣
餘淦 餘干縣東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贛州市
新淦 樟樹市
南城 南城縣東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于都縣東北
修水縣西
安平 安福縣東南
海昏 永修縣
歷陵 德安縣東
建成 高安
蠡陽 都昌縣西
南野 南康縣西南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非今日之揚州市)。

六朝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西晉末年,由於永嘉之亂的影響,中原地區人口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入鄱陽湖周圍地區,使得這一帶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至南朝時,江西已有大量糧食東運,成為當時南朝糧食主要供應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將州的級別降與郡同,此時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代增加到8州37縣,8個分別為:

  • 洪州
  • 饒州
  • 虔州
  • 吉州
  • 江州
  • 袁州
  • 撫州
  • 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將道增加到15個,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規模南下,這時江西不僅北部鄱陽湖平原及贛江南北通道沿線地區,而且邊緣丘陵區帶也廣泛開發,陸續設置縣治。浮梁(今景德鎮市)的茶葉、昌南(景德)鎮瓷器已為著名商品。

唐玄宗時,宰相張九齡開闢了穿越大庾嶺、南達廣州的驛道,贛江開始成為聯繫嶺南和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線路,沿線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贛州),成為商旅匯聚的繁榮都邑。

附郭縣
洪州 豫章縣 豫寧縣 豐城縣 高安縣 新吳縣 建昌縣
撫州 臨川縣 崇仁縣 金谿縣 南城縣 南豐縣
饒州 鄱陽縣 新昌縣 餘干縣 樂平縣 弋陽縣
江州 潯陽縣 彭澤縣 都昌縣
袁州 宜春縣 新喻縣 萍鄉縣
吉州 廬陵縣 泰和縣 安福縣 永新縣 新淦縣
贛州 贛縣 大余縣 南安縣 南康縣 于都縣 虔化縣

五代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建都於今揚州),後轄於南唐(建都於今南京)。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元宗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是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此後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經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五名之內,落後於淮南東路,江南東路兩浙路等,明顯領先於附近的廣南東路荊湖南路等。

附郭縣
洪州 南昌縣 新建縣 分寧縣 進賢縣 豐城縣 奉新縣 靖安縣 武寧縣
撫州 臨川縣 崇仁縣 宜黃縣 金谿縣
信州 上饒縣 鉛山縣 玉山縣 永豐縣 貴溪縣 弋陽縣
饒州 鄱陽縣 浮梁縣 餘干縣 樂平縣 安仁縣 德興縣
江州 德化縣 湖口縣 彭澤縣 瑞昌縣 德安縣
袁州 宜春縣 分宜縣 萍鄉縣 萬載縣
筠州 高安縣 上高縣 新昌縣
吉州 廬陵縣 吉水縣 泰和縣 永豐縣 龍泉縣 萬安縣 安福縣 永新縣
贛州 贛縣 信豐縣 安遠縣 龍南縣 于都縣 興國縣 會昌縣 虔化縣 瑞金縣 石城縣
建昌軍 南城縣 南豐縣
南康軍 星子縣 建昌縣 都昌縣
臨江軍 清江縣 新淦縣 新喻縣
南安軍 大余縣 南康縣 上猶縣

元朝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這時設立的江西行省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元 江西行省統治下的江西

明朝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朝廣東單獨設省後,至今江西的邊界變化很小。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另外有三位藩王(寧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饒州府(鄱陽)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關和贛江仍是聯繫廣東和長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線路,贛江沿線城市的工商業更為繁榮,除了傳統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樹鎮、吳城鎮成為新興的航運與商業中心。東北部的景德鎮和河口鎮(鉛山)則是著名的手工業中心。 以上四鎮,並稱為「江西四大鎮」。

同時,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移民,從事小商業或農業。

附郭縣 散州、廳
南昌府 南昌縣 新建縣 寧州 進賢縣 豐城縣 奉新縣 靖安縣 武寧縣
撫州府 臨川縣 / 崇仁縣 樂安縣 宜黃縣 金谿縣 東鄉縣
建昌府 南城縣 / 瀘溪縣 新城縣 南豐縣 廣昌縣
廣信府 上饒縣 / 鉛山縣 玉山縣 永豐縣 貴溪縣 弋陽縣 興安縣
饒州府 鄱陽縣 / 浮梁縣 餘干縣 樂平縣 安仁縣 萬年縣 德興縣
九江府 德化縣 / 湖口縣 彭澤縣 瑞昌縣 德安縣
南康府 星子縣 / 安義縣 建昌縣 都昌縣
袁州府 宜春縣 / 分宜縣 萍鄉縣 萬載縣
瑞州府 高安縣 / 上高縣 新昌縣
臨江府 清江縣 / 峽江縣 新淦縣 新喻縣
吉安府 廬陵縣 / 吉水縣 泰和縣 永豐縣 龍泉縣 萬安縣 安福縣 永新縣 永寧縣
南安府 大余縣 / 南康縣 上猶縣 崇義縣
贛州府 贛縣 / 信豐縣 安遠縣 龍南縣 定南縣 于都縣 興國縣 會昌縣 長寧縣 寧都縣 瑞金縣 石城縣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軍太平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1853年的2450萬人急劇下降到1873年的1770萬人。

1853年9月,太平天國西征軍攻佔九江,由檢點林啟容率部駐守,嚴密佈防,與對岸小池口、東50里之湖口鼎足而立,互為犄角。1858年4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2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說:「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

1861年以後,九江被闢為長江上第一批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作為江西省的門戶,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經濟中心,名列中國三大茶市漢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長沙九江蕪湖無錫)之一。

1898年,萍鄉煤礦大量開採,供漢陽鐵廠需要,屬於漢冶萍公司,1905年修築了萍(鄉)株(洲)鐵路,以方便煤炭外運。不久又利用日資修築了南潯鐵路

附郭縣 散州、廳
南昌府 南昌縣 新建縣 義寧州 進賢縣 豐城縣 奉新縣 靖安縣 武寧縣
撫州府 臨川縣 / 崇仁縣 樂安縣 宜黃縣 金谿縣 東鄉縣
建昌府 南城縣 / 瀘溪縣 新城縣 南豐縣 廣昌縣
廣信府 上饒縣 / 鉛山縣 玉山縣 廣豐縣 貴溪縣 弋陽縣 興安縣
饒州府 鄱陽縣 / 浮梁縣 餘干縣 樂平縣 安仁縣 萬年縣 德興縣
九江府 德化縣 / 湖口縣 彭澤縣 瑞昌縣 德安縣
南康府 星子縣 / 安義縣 建昌縣 都昌縣
袁州府 宜春縣 / 分宜縣 萍鄉縣 萬載縣
瑞州府 高安縣 / 上高縣 新昌縣
臨江府 清江縣 / 峽江縣 新淦縣 新喻縣
吉安府 廬陵縣 蓮花廳 吉水縣 泰和縣 永豐縣 龍泉縣 萬安縣 安福縣 永新縣
南安府 大余縣 / 南康縣 上猶縣 崇義縣
贛州府 贛縣 / 信豐縣 安遠縣 龍南縣 定南縣 于都縣 興國縣 會昌縣 長寧縣
寧都直隸州 / / 瑞金縣 石城縣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從1917年-1918年開始,贛南的鎢礦開始大規模開採,成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資。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蔣介石率北伐軍三次進攻南昌,是北伐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消滅孫傳芳的主力部隊。

國共十年內戰(1927年-1937年)

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年-1937年)發端於1927年8月1日發生的南昌暴動。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蘇區。其中著名的有湘贛蘇區(由井岡山根據地發展而來,包括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安福)、閩浙贛蘇區(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餘江、萬年、上饒、鉛山)、湘鄂贛蘇區(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最重要的則是中央蘇區,包括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於都、興國、寧都、會昌、尋烏、黎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稱為「紅色首都」或「紅都」。

1930年-1934年,國民政府對江西蘇區進行了5次軍事圍剿行動,其殘酷的兩方對戰和清洗(包括紅軍內部清洗和戰後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員大量死亡或逃離,使得江西的人口銳減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萬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個省份(占共產黨方面的17%,國民黨方面的2/3)。

1934年3月,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隨後推廣到全國。此外,每年盛夏,國民政府各機構大批人員從南京前往「夏都」廬山避暑,並在廬山上建立軍官訓練團等設施。

1936年,經過湖南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使得江西失去過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東西向的浙贛鐵路通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開始衰落下來。

抗日戰爭和三年內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江西瑞金縣等地發生一系列大屠殺事件[2][3][4][5][6] 該屠殺發生於1968年9月23日至10月初,據統計,瑞金縣的屠殺死亡人數為300餘人、興國縣為270餘人、于都縣為500餘人,總計1000餘人。[2][3][6] 屠殺的實施者為當地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幹部或民兵,受害者多為黑五類及其親屬,其中瑞金縣受害者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11歲,殺人方式主要包括槍斃、石砸、木棒打、刀子捅、推下懸崖等等。[2][5][6]

瑞金大屠殺發生於「清理階級隊伍」期間,時任江西革命委員會主任、省委書記的程世清於1968年8月上旬在全省發起「三查運動」(即「查叛徒、查特務、查現行反革命」運動),造成全省上萬人死亡,其中被逼自殺超5000人。[2][3] 1968年9月22日,瑞金縣召開各公社專案組長會議,強調深入開展「三查運動」,搞權力下放、「民辦槍斃」,要拿出「成績」向國慶獻禮。[2][3][5][6] 此後,公社、大隊幹部可以隨便殺人,無需立案、不要證據、不要審批。[2][3][5] 9月底10月初,局勢逐漸失控,當地革命委員會多次制止,屠殺才逐漸結束。[2][3]

1996年,京九鐵路貫通江西南北,加速了贛南的發展。

2005年,贛龍鐵路通車,使「紅色故都」瑞金結束了無鐵路的歷史,從而實現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建設贛閩線的願望。[7]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7月8日,江西暴雨致39.9萬人受災

參考文獻

  1. ^ 江西历史. web.archive.org. 2004-03-31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3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楊繼繩.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圖書. 2017-07-04 [2020-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姚蜀平. 文革中江西瑞金的“民办枪毙”大屠杀!. 香港中文大學.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4. ^ 1968年瑞金“民办枪毙”大屠杀调查. 華夏知青.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5. ^ 5.0 5.1 5.2 5.3 胡平. 军管年代——程世清在江西. 多維新聞網. 2015-01-27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中文). 
  6. ^ 6.0 6.1 6.2 6.3 李意根. 程世清沉浮录(上). 華夏文摘.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7. ^ 第四条出省铁路赣龙铁路十一通客运. 福建之窗. 2005-09-27 [2016-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