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志
ٱلْحِجَاز
Al-Ḥijāz
上圖:伊斯蘭教聖地——Al-Masjid Al-Ḥarām(禁寺),四面環繞克爾白(居中),坐落於麥加。這裏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每年數百萬穆斯林朝聖的地方。 下圖:展示麥加、麥地那、吉達、延布、塔布克這幾座城市的漢志地圖。紅色輪廓為漢志地區在沙特阿拉伯的位置;綠色區域是1923年的漢志王國
上圖:伊斯蘭教聖地——Al-Masjid Al-Ḥarām禁寺),四面環繞克爾白(居中),坐落於麥加。這裏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每年數百萬穆斯林朝聖的地方。
下圖:展示麥加麥地那吉達延布塔布克這幾座城市的漢志地圖。紅色輪廓為漢志地區在沙特阿拉伯的位置;綠色區域是1923年的漢志王國
漢志的位置
坐標:23°30′13″N 40°51′35″E / 23.5036°N 40.8597°E / 23.5036; 40.8597
區域巴哈省麥加省麥地那省塔布克省

漢志,又稱希賈茲(阿拉伯語:ٱلْحِجَاز‎,羅馬化al-Ḥijāz直譯屏障,漢志阿拉伯語發音:[alħɪˈdʒaːz])是位於沙特阿拉伯西部的一片區域,境內有麥加麥地那吉達塔布克延布塔伊夫等城市。在沙特阿拉伯,這裏亦被稱作「西部省份」。[1]它西臨紅海,北至約旦邊境,東抵內志,南至亞西爾地區[2]區域內最大的城市是吉達——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麥加麥地那分別是本國第四大和第五大城市。漢志地區是阿拉伯半島最國際化的區域。[3]

漢志地區因伊斯蘭聖城麥加[4]和麥地那[5][6][7]——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兩座城市坐落於此而著名。作為伊斯蘭教兩座聖城的所在地,漢志地區在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歷史和政治背景下意義重大。漢志地區是沙特阿拉伯人口數量最大的地區;[8]與沙特阿拉伯其他區域一樣,主導語言是阿拉伯語,區域內使用最廣的方言是漢志阿拉伯語。漢志人民族源流多樣。[3]

根據伊斯蘭傳統,漢志地區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他出生於麥加,當地人認為這座城市由先知易卜拉欣以實瑪利,以及女族長夏甲建立。[9][10]早期的穆斯林征服之後,這片區域成為他的帝國的一部分,後期又成為一系列哈里發國的一部分。這些哈里發國始於正統哈里發,接下來是倭馬亞王朝,最後是阿拔斯王朝奧斯曼帝國部分控制了這片區域;帝國解體後,出現了一個獨立的漢志王國,後於1925年由鄰國內志蘇丹國征服,建立起內志與漢志王國[11]1932年9月,內志與漢志王國合併入沙特領土的哈薩綠洲卡提夫,形成統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國。[12][13]

漢志地區的經濟以朝覲收入為主,有手工業輕工業。在吉達有石油化學工業。

詞源

漢志地區的名字來源於動詞ḥajazaحَجَز‎),來自阿拉伯語詞根ḥ-j-zح-ج-ز‎),意為「分隔」。[14]這裏由於將東部的內志和西部的帖哈麥隔開而得名。

歷史

史前與古代時期

2012年的歐拉市。照片前景是這座城市的考古區域,背景是希賈茲山脈

一至兩處巨石棚墓已發現於漢志地區。[15]

漢志地區包含Mahd adh-Dhahab(「黃金搖籃」)(23°30′13″N 40°51′35″E / 23.50361°N 40.85972°E / 23.50361; 40.85972)和一個現已乾涸的水源。這個水系曾通過Wādi Al-Rummah和Wādi Al-Bātin兩個水系向東北流經600英里(970公里)進入波斯灣。由波士頓大學和Qassim大學領導的考古學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水系活躍於公元前2500–3000年。[16]

馬蘇第稱,漢志地區北部曾是猶大王國的附屬地;[17]布特魯斯·布斯塔尼稱,居住於漢志的猶太人建立了主權國家。[18]德國東方學家Ferdinand Wüstenfeld稱猶太人在漢志北部建立了國家。[19]

漢志地區北部曾是佩特拉阿拉伯羅馬行省的一部分。[20]

撒立哈時期

瑪甸沙勒(即「撒立哈城」)刻着「孤獨的城堡」的岩石

沙特阿拉伯和漢志第一個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承認的世界遺產瑪甸沙勒Al-Ḥijr(「佈滿岩石的陸地」)這個名字可見於《古蘭經》,[21]類似於佩特拉,此處因石雕建築而聞名。[22][23]這些建築由賽莫德人建造。因為有猜測稱伊斯蘭教的先知撒立哈被派遣到賽莫德人那裏,這裏還有一個別稱叫Madāʾin Ṣāliḥ(「撒立哈城」)。[24][25][26][27][28][29]在賽莫德人從瑪甸沙勒消失後,這裏又受到其他族群的影響,如首都位於佩特拉的納巴泰人。之後這裏處於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路線上。[20][30][31][32]

後續歷史

漢志地區因為兩座聖城的存在而相繼由眾多帝國統治。此區域處於正統哈里發國中央,尤其在公元632至656年其首都為麥地那。接下來的多年裏,漢志地區大多數時候都在埃及奧斯曼帝國等宗教勢力控制下。漢志地區在奧斯曼人喪失對它的控制後成為獨立國家。

短暫獨立

1916年,奧斯曼宗主國對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終結後,侯賽因·本·阿里成為獨立的漢志王國的領導人。[33]1924年,阿里·本·侯賽因繼位成為漢志國王。而後本·沙地繼侯賽因成為內志與漢志國王。在1926至1932年間,本·沙地將這兩個區域作為獨立單位來統治,稱為內志與漢志王國

當代沙特阿拉伯

1932年9月23日,內志與漢志王國合二為一,成為沙特王國。[34]這一天就是沙特的國慶日。[35]

文化

宗教

漢志地區的文化背景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座伊斯蘭教發端的城市就坐落在漢志地區。此外,沙特阿拉伯將可蘭經認可為本國憲法,伊斯蘭教法是主要的法律依據。在沙特阿拉伯,伊斯蘭教規不但由政府遵循,也對人民的文化與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36][37]當地社會大體上深度宗教化、保守、傳統、基於家庭。眾多的態度和傳統衍生於阿拉伯文明和伊斯蘭文化遺產,並已經延續數個世紀。

菜餚

與沙特阿拉伯其他地區相似,漢志菜餚多為阿拉伯菜餚。炙烤的肉類,如沙威瑪烤串在漢志地區都很有名。一些菜餚,如Saleeg則源於漢志本土。[38]漢志菜餚因香料而聞名。

旗幟

城市

工人在塔布克附近鋪設漢志鐵路的鐵軌,攝於1906年

巴哈省:

麥地那省:

麥加省:

塔布克省:

國際旅遊業發展

作為沙特阿拉伯2030年願景的一部分,一片佔地28,000 平方千米的旅遊目的地已在開發階段[45],它坐落於紅海沿岸,位於Umluj(25°03′00″N 37°15′54″E / 25.0500°N 37.2651°E / 25.0500; 37.2651)和沃季26°14′12″N 36°28′08″E / 26.2366°N 36.4689°E / 26.2366; 36.4689)兩座城鎮之間,在漢志海岸靠北的位置。這個開發項目將涉及「90餘個島嶼中22個的開發」[46],它的目標是建造一個沿海岸線延伸開來、「依法遵照國際標準」[47]的「全面集成的多功能豪華旅行目的地」[48]

人口

漢志地區是沙特阿拉伯人口最多的區域,[8]包含沙特阿拉伯35%的人口。[49]絕大多數漢志人都是遜尼派,少數什葉派居住於麥加、麥地那、吉達等城市。這些人的很大一部分認為自己更像大城市人,因為漢志地區在幾個世紀裏,從倭馬亞王朝奧斯曼帝國時期都是大帝國的一部分。[50]漢志人尤其認為自己與聖地麥加、麥地那聯繫在一起,比沙特阿拉伯其他區域民眾的身份認同可能都要清晰。[5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Mackey, p. 101. "The Western Province, or the Hejaz[...]"
  2. ^ 2.0 2.1 2.2 2.3 2.4 Hopkins, Daniel J. Merriam-Webster'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2001: 479 [2013-03-17]. ISBN 0-87779-5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9). 
  3. ^ 3.0 3.1 Leatherdale, Clive. Britain and Saudi Arabia, 1925–1939: The Imperial Oasis. 1983: 12. ISBN 9780714632209. 
  4. ^ 古蘭經 48:22–29
  5. ^ 古蘭經 9:25–129
  6. ^ 古蘭經 33:09–73
  7. ^ 古蘭經 63:1–11
  8. ^ 8.0 8.1 Makkah: Islam's cosmopolitan heart.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The Hijaz is the largest, most populated, and most culturally and religiously diverse region of Saudi Arabia, in large part because it was the traditional host area of all the pilgrims–Makkah, many of whom settled and intermarried there. 
  9. ^ Lings, Martin. 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 Islamic Texts Society. 1983. ISBN 978-0-946621-33-0. 
  10. ^ Glassé, Cyril. Kaaba.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Islam. HarperSanFrancisco. 1991. ISBN 0-0606-3126-0. 
  11. ^ Yamani, M., Cradle of Islam: the Hijaz and the quest for an Arabian identity, I.B. Tauris, 2009, ISBN 978-1-84511-824-2  (Pbk. ed.)
  12. ^ Al-Rasheed, M. A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Cambridge, England,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查證請求]
  13. ^ A Brief overview of Hejaz - Hejaz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查證請求]
  14. ^ Rutter, Eldon. The Hejaz.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February 1931, 77 (2): 97–108. JSTOR 1784385. doi:10.2307/1784385. 
  15. ^ Gajus Scheltema. Megalithic Jordan: an introduction and field guide. ACOR. 2008 [2012-10-05]. ISBN 978-9957-8543-3-1. 
  16. ^ Sullivan, Walter. Science Watch; Signs of Ancient River. The New York Times. 1993-03-30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17. ^ Ibn Khaldun, "Kitāb al-ʻIbar wa-Dīwān al-Mubtadaʼ wa-l-Khabar", Dar Al-Fikr publication. Beirut. 1988. volume 2 page 342
  18. ^ al-Bustani, Butrus. "Daerat Al-Maaref". Dar Al-Marifa Publication. Beirut. volume 11 page 672
  19. ^ Wolfensohn, Israel. "Tarikh Al-Yahood Fi Belad Al-Arab". Al-Nafezah Publication. Cairo. 2006. page 68
  20. ^ 20.0 20.1 Kesting, Piney. Saudi Aramco World (May/June 2001): Well of Good Fortune.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3). 
  21. ^ 古蘭經 15:80–84
  22. ^ Butler, J. W. S.; Schulte-Peevers, A.; Shearer, I. Oman, UAE & Arabian Peninsula. Lonely Planet. 2010-10-01: 316–333. ISBN 9781741791457. 
  23. ^ Al-Hijr Archaeological Site (Madâin Sâlih). UNESCO.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24. ^ 古蘭經 7:73–79
  25. ^ 古蘭經 11:61–69
  26. ^ 古蘭經 26:141–158
  27. ^ 古蘭經 54:23–31
  28. ^ 古蘭經 89:6–13
  29. ^ 古蘭經 91:11–15
  30. ^ Hizon, Danny. Madain Saleh: Arabia's Hidden Treasure – Saudi Arabia. [2009-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31. ^ ICOMOS Evaluation of Al-Hijr Archaeological Site (Madâin Sâlih) World Heritage Nomination (PDF). World Heritage Center. [2009-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5). 
  32. ^ Information at nabataea.net. [2009-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33. ^ Hourani, Albert. 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 2005: 315–319. ISBN 978-0-571-22664-1. 
  34. ^ History of Arab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35. ^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 The Saudi National Day 23, Sep ). Prince Mohammad Bin Fahd University.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6). 
  36. ^ Saudi Arabia – Religi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9-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37. ^ Islam | The Embassy of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www.saudiembassy.net. [2019-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0). 
  38. ^ Saleeg — a Saudi dish that won't let you down. Arab News. 2013-09-11 [202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英語). 
  39. ^ Al-Baha City Profile. The Saudi Network. [2012-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40. ^ بـتـصـرف عـن مـجـلـة الأمـانـة الـعـدد عـشـرون شـوال 1419 تـصـدر عـن أمـانـة الـمـديـنـة الـمـنـورة إمـارة مـنـطـقـة الـمـديـنـة الـمـنـورة
  41. ^ Brief about Ta'if City. Ta'if City. Taif Municipality.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阿拉伯語). 
  42. ^ Rābigh. GeoNames. [2017-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43. ^ Al-Juhfah | Hajj & Umrah Planner. hajjumrahplanner.com.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英國英語). 
  44. ^ Tabouk City Profile, Saudi Arabia. The Saudi Network.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英語). 
  45. ^ Construction underway on Saudi Red Sea project site. 2019-02-27 [201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46. ^ Red Sea project master plan wins approval. 2017-09-17 [201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47. ^ Saudi Arabia to allow women in bikinis at new beach resort. 2017-08-04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48. ^ Hospitality is 'anchor' of Red Sea project. 2019-01-27 [201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49. ^ Saudi Arabia Population Statistics 2011 (Arabic) (PDF): 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5). 
  50. ^ Riedel, Bruce. Brezhnev in the Hejaz (PDF).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 115 [2012-04-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5). 
  51. ^ Beranek, Ondrej. Divided We Survive: A Landscape of Fragmentation in Saudi Arabia (PDF). Middle East Brief. January 2009, 33: 1–7 [2019-06-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