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漳州市
地級市
左上:江東橋 右上:漳州石牌坊
左下:漳州府文廟 右下:漳江
地圖
圖中陰影部分為漳州市
漳州市在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漳州市在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坐標:24°30′47″N 117°38′47″E / 24.513°N 117.6464°E / 24.513; 117.6464座標24°30′47″N 117°38′47″E / 24.513°N 117.6464°E / 24.513; 117.6464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省
設立686年(漳州
1985年5月14日(漳州市(地級市))
語源因漳水(九龍江)為名——《元和郡縣誌
政府駐地薌城區
下級行政區4市轄區、7
政府
 • 市委書記張國旺
 • 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漢夫
 • 市長王進足
 • 政協主席張禎錦
面積
 • 地級市12,882.27 平方公里(4,973.87 平方英里)
 • 市區2,590.23 平方公里(1,000.09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全省第5位(佔全福建省10.39%)
最高海拔1,544.8 公尺(5,068.2 英尺)
人口(2022)
 • 地級市戶籍人口 527.2萬人
 • 排名全省第4位(佔全福建省12.17%)
 • 密度401人/平方公里(1,040人/平方英里)
 • 市區(2020)212.0178萬人
 • 城鎮(2020)310.1501萬人
語言
 • 官方語言普通話
 • 母語方言閩南語泉漳片漳州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63000
電話區號596
車輛號牌閩E
氣候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年均溫21.3 ℃
年降水1,604.4毫米
行政區劃代碼350600
本地生產總值(2016)¥3,125.34億(全省第4位,佔全福建省11.00%)
470.52億美元匯率
人均¥62,196(全省第7位
9,364美元(匯率)
網站漳州市政府網
市象徵
水仙花
樟樹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福建統計年鑑-2016》[永久失效連結]
漳州市
漢語漳州

漳州市閩南語Tsiang-tsiu-tshī),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福建省南部,地處閩東南山地與沿海丘陵平原區,西北有博平嶺橫亙,北部有戴雲山余脈綿延,沿海為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平原。九龍江斜貫北部,往東流出廈門港,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沿海諸河。市人民政府駐薌城區勝利西路118號 。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是全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漳州位於閩南金三角南端,廈深龍廈鷹廈等鐵路和福廈客運專線交匯於此。

歷史

今漳州境域在約1萬年前已有先民在這裏生息勞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版圖,屬閩中郡

西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越國始元二年(前85年),改「封邦建國」為郡縣制後,北屬會稽郡冶縣,南屬南海郡揭陽縣

西晉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507年置)、蘭水縣,南屬義安郡綏安縣

開皇十二年(592年),蘭水縣和綏安縣併入龍溪縣,今漳州境域才結束分屬兩郡狀況。

垂拱二年(686年),設立漳州(治所在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轄懷恩、漳浦2縣,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1]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歷20年,至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才復名漳州。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泉州長泰縣改隸漳州。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在海禁期間成為繁盛的走私港[2]

順治二年(1645年),設立浙閩總督。順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浙江兩省各設總督,福建總督駐漳州,浙江總督駐溫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福建總督改駐福州。

1684年-1842年,閩海關始設於漳州,由福州將軍兼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改設閩海關於福州,依舊歸福州將軍管理。

1864年-1865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漳州建立政權[3][4]

民國初年,屬汀漳道,後撤道,各縣直屬省轄,又設立行政督察區。

1918年9月—1920年8月,漳州是陳炯明建立的閩南護法區的政治中心。

閩南護法區控制區域圖

1923年7月—1924年2月,陳炯明任命的潮汕邊防督辦黃大偉與贛軍將領賴世璜(依附陳炯明)、桂軍將領劉志陸李厚基舊部王獻臣在漳州建立「聯軍辦事處」政權[5]

1932年4月—1938年2月,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南靖平和漳浦3縣交界區域建立靖和浦蘇區。1931年2月—1935年,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平和詔安廣東省饒平大埔4縣交界區域建立饒和埔詔蘇區

1933年12月13日-1934年1月21日,龍溪縣(漳州)短暫作為中華共和國龍汀省(初稱龍漳省)省會,還在1934年1月13日-21日做過8天中華共和國首都[6]

民國末年,今漳州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解放軍佔領漳州。

1950年,成立龍溪專區

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設縣級漳州市。

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1971年,漳州專區改稱龍溪地區。

1985年6月,龍溪地區改設地級漳州市,原縣級漳州市改設薌城區。

1993年,龍海縣改設縣級龍海市。

1996年,析薌城區和龍海市部分區域設龍文區。

2021年2月2日,龍海市、長泰縣撤縣(市)設區行政區劃調整,設龍海區、長泰區。

此外,劃屬漳州市龍海區的東碇島目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由金門縣管轄。

地理

漳州為福建省最南端的地級市,與廣東省為鄰。漳州西北多山,東南濱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年降雨量1500毫米。

漳州地處福建東南。陸域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127公里,面積12607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3°34′至25°15′、東經116°54′至118°08′之間。東鄰福建省廈門市、東北與福建省泉州市接壤,西北與福建省龍巖市毗鄰,西與廣東省梅州、潮州兩市交界,東南與台灣隔海相望。

博平嶺橫亙於西北,戴雲山餘脈深入北部境內。平和縣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為全市第一高峰。九龍江全長258公里,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內流域面積758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主要河流。九龍江中下游平原面積720平方公里,是省內最大平原

漳州市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71年統計至2000年,極端數據自1952年統計至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30.5
(86.9)
30.3
(86.5)
33.7
(92.7)
35.1
(95.2)
37.5
(99.5)
39.3
(102.7)
38.9
(102.0)
40.9
(105.6)
37.7
(99.9)
36.5
(97.7)
35.2
(95.4)
30.1
(86.2)
40.9
(105.6)
平均高溫 °C(°F) 18.0
(64.4)
18.0
(64.4)
20.3
(68.5)
24.6
(76.3)
27.8
(82.0)
31.0
(87.8)
33.6
(92.5)
33.1
(91.6)
31.2
(88.2)
28.2
(82.8)
24.4
(75.9)
20.3
(68.5)
25.9
(78.6)
日均氣溫 °C(°F) 13.2
(55.8)
13.5
(56.3)
15.9
(60.6)
20.2
(68.4)
23.7
(74.7)
26.8
(80.2)
28.8
(83.8)
28.3
(82.9)
26.7
(80.1)
23.5
(74.3)
19.3
(66.7)
15.1
(59.2)
21.3
(70.3)
平均低溫 °C(°F) 10.0
(50.0)
10.7
(51.3)
13.0
(55.4)
17.1
(62.8)
20.9
(69.6)
23.8
(74.8)
25.3
(77.5)
25.1
(77.2)
23.5
(74.3)
20.1
(68.2)
15.6
(60.1)
11.4
(52.5)
18.0
(64.5)
歷史最低溫 °C(°F) −2.1
(28.2)
0.4
(32.7)
3.0
(37.4)
6.4
(43.5)
12.3
(54.1)
17.0
(62.6)
21.0
(69.8)
21.3
(70.3)
15.1
(59.2)
7.6
(45.7)
3.8
(38.8)
−0.1
(31.8)
−2.1
(28.2)
平均降水量 mm(吋) 41.0
(1.61)
84.8
(3.34)
114.0
(4.49)
168.4
(6.63)
207.2
(8.16)
278.6
(10.97)
171.9
(6.77)
232.8
(9.17)
170.0
(6.69)
63.0
(2.48)
38.2
(1.50)
34.5
(1.36)
1,604.4
(63.17)
平均降水天數 8.5 12.2 14.9 15.2 16.9 17.7 12.5 14.3 11.2 5.5 5.1 5.6 139.6
數據來源1: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數據來源2:氣候資源數據庫

政治

現任領導

漳州市五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漳州市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漳州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漳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漳州市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漳州市監察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主任
姓名 王進足[7] 李東河[8] 魏東[9] 吳文團[10] 陳文聰[11]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福建省泉州市 福建省武平縣 雲南省鎮雄縣 福建省漳州市 福建省惠安縣
出生日期 1967年1月(57歲) 1968年7月(55歲) 1970年1月(54歲) 1965年6月(58歲) 1972年1月(52歲)
就任日期 2023年8月 2022年1月 2023年8月 2022年1月 2021年8月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漳州市現轄4個市轄區、7個

此外,漳州市設立以下行政管理區國家級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級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東山灣古雷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漳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2] 區劃名稱 閩南拼音 面積[註 1][13]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註 2][14]
(2020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15]
街道
辦事處
其中:
民族鄉
350600 漳州市 Ziāngziū Cî 12,882.27 5,054,328 龍文區 363000 13 87 23 3
350602 薌城區 Hiāngsniá Kī 245.57 638,060 東鋪頭街道 363000 6 4
350603 龍文區 Lióngbbún Kī 125.84 301,883 步文街道 363000 6 1
350604 龍海區 Liónghǎi Kī 1,318.73 952,000 石碼街道 363100 1 11 2 1
350605 長泰區 Diótuà Kī 900.09 228,235 武安鎮 363900 4 1
350622 雲霄縣 Wúnsiō Guân 1,050.82 411,558 雲陵鎮 363300 6 3
350623 漳浦縣 Zniūpoǒ Guân 2,149.31 847,535 綏安鎮 363200 17 4 2
350624 詔安縣 Ziào'ān Guân 1,293.88 560,969 南詔鎮 363500 10 5
350626 東山縣 Dāngsnuā Guân 248.87 219,511 西埔鎮 363400 7
350627 南靖縣 Lámzîng Guân 1,961.97 305,259 山城鎮 363600 11
350628 平和縣 Bínghó Guân 2,309.58 455,042 小溪鎮 363700 10 5
350629 華安縣 Huá'ān Guân 1,277.60 134,276 華豐鎮 363800 6 3
註:龍海區數字包含漳州台商投資區所轄角美鎮。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54,328人[16]。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809,98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44,345人,增長5.08%,年平均增長率為0.5%。其中,男性人口為2,599,071人,佔總人口的51.42%;女性人口為2,455,257人,佔總人口的48.5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86。0-14歲的人口為1,004,102人,佔總人口的19.87%;15-59歲的人口為3,143,679人,佔總人口的62.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06,547人,佔總人口的17.9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23,456人,佔總人口的12.3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101,501人,佔總人口的61.3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52,827人,佔總人口的38.64%。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6.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1萬人,城鎮化率為63.3%。全年出生人口3.7萬人,出生率為7.30‰;死亡人口3.5萬人,死亡率為6.90‰;自然增長率為0.39‰。年末戶籍人口數為52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萬人,增長0.19%。[17]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952,602人,佔97.9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1,726人,佔2.01%。其中,畲族人口為46,891人,佔0.9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18,361人,增長4.6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4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5,984人,增長34.3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4個百分點。其中,畲族人口減少3,475人,下降6.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12個百分點。

語言

漳州市的主要方言為閩南語泉漳片漳州話(可細分為北部小片和南部小片),在漳州市大部分地方通行。漳州話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色,擁有發達的文白異讀系統。

此外,還有其他方言分佈:

交通

鐵路

軌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

廈門軌道交通6號線延伸到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正在建設中。

城際軌道交通

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起於泉港,經惠安、台商投資區、豐澤、晉江、南安再連接至翔安機場,而後穿過廈門市翔安區、穿東海域進入廈門高崎機場附近設站,再穿西海域到達漳州市。於2015年獲批建設規劃,計劃2021年開建。[18][19][20]

公路

特產

文化

漳州文化生活豐富,並擁有大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市的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偶頭雕刻、歌仔戲(薌劇)、漳州布袋木偶戲錦歌、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漳州八寶印泥、龍海區的保生大帝、漳浦縣的漳浦剪紙信俗、華安縣的高山族拉手舞及東山縣的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漳州文化還包括有潮劇剪紙燈謎大車鼓舞蹈泉州南音等。

宗教

風景名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蹟

風景區

其他景點

教育

高等院校

重點中學

名人

友好城市

截至2013年,漳州市已經與5個國家建立了6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21]

友好城市 結好時間 簽字地點
日本 諫早市日本長崎縣 1991年4月15日 漳州市
印度尼西亞 巨港市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 2002年9月16日 巨港市
荷蘭 瓦赫寧恩荷蘭海爾德蘭省 2009年5月12日 漳州市
日本 伊達市日本北海道 2010年4月7日
匈牙利 格德勒匈牙利佩斯州 2013年8月19日 格德勒市
美國 檀香山市美國夏威夷州 2013年9月20日 檀香山市

註釋

  1. ^ 土地面積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數據。
  2. ^ 常住人口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1. ^ 建置沿革. [202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2. ^ 朱紈《閱視海防事》:「泉州之安海、漳州之月港乃閩南大鎮,人貨萃聚。」(《明經世文集》卷205《朱中丞甓余集》)
  3. ^ 简明中囯近代史. [202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5). 
  4. ^ 中國近代史綱. [202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5). 
  5. ^ 鄭之翰、陳鑒修.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漳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2 [2023-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5) (簡體中文). 
  6. ^ 漳州史上曾做过八天“国都”. [2022-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7. ^ 王进足任漳州市委书记. 中國經濟網. 
  8. ^ 漳州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名单 李东河当选主任. 中國經濟網.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9. ^ 魏东任漳州市代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10. ^ 漳州新一届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名单 吴文团当选主席. 中國經濟網.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 
  11. ^ 陈文聪任漳州市监委代主任 郑立敏、余向红任副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13. ^ 《漳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漳州市國土資源局.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3). 
  14. ^ 漳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漳州市人民政府. [失效連結]
  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6. ^ 漳州市統計局、漳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漳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7. ^ 2022年漳州市人口https://www.hongheiku.com/shijirenkou/1405.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8. ^ 漳州轨道交通回复. 人民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19. ^ 福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城际铁路获批. 國家發改委.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20. ^ 厦漳泉R1线(泉州段)有望明年开工. 泉州晚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21. ^ 福建省与国外友城关系一览表. 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200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6)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前任者:
福州特別市
中華共和國首都
1934年1月13日-21日
繼任者:

(政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