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新偽蕈甲屬
白堊新偽蕈甲屬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 昆蟲綱 Insecta |
目: | 鞘翅目 Coleoptera |
科: | 偽蕈甲科 Tetratomidae |
亞科: | 優偽蕈甲亞科 Eustrophinae |
屬: | †白堊新偽蕈甲屬 Cretosynstrophus Cai, Hsiao & Huang, 2016 |
模式種 | |
始祖白堊新偽蕈甲 C. archaicus |
白堊新偽蕈甲屬(Cretosynstrophus)為偽蕈甲科下一已滅絕的屬級分類元。目前僅知有始祖白堊新偽蕈甲一種[1]。
形態描述
本屬可藉由下列特徵與其他偽蕈甲科屬級進行鑑別:身體小型、雙眼毗鄰。觸角細長,延伸至具翅鞘基部1/3處,每節觸角小節明顯長大於寬。前胸背板前緣突起,後緣有一明顯中葉突(mesal lobe)突起。翅鞘長,上有密集綱毛。足修長。身體梭狀小型,全身被覆綱毛。眼睛大且表面粗糙,背面觀非常接近,無額楯縫,唇橫向。觸角絲狀,11節,基部可由頂端觀得。前基節橫向,後基節斜向。前足及中足跗節皆有五節,後足僅有四節[1]。
系統分類學
本屬根據形態可分入偽蕈甲科優偽蕈甲亞科,同時擁有優偽蕈甲亞科兩個族的特徵優偽蕈甲族(Eustrophini)及全偽蕈甲族(Holostrophini)的特徵,因此暫時歸類於族級未定[1]。
古生物學
現生所有的優偽蕈甲亞科成員觸角較為短,觸角小節3-7節短而膨大,然而本屬成員的觸角細長,觸角小節修長,早期優偽蕈甲亞科成員的觸角形式可能較現今更多樣化[1]。
發現歷史
2016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助理教授蔡晨陽,發表了一件未描述過的偽蕈甲科的緬甸琥珀化石物種,命名為始祖白堊新偽蕈甲。並確認其無法歸入已描述過的屬級分類元,故同時描述此一獨立新屬[1]。
命名語源
本屬根據其模式種始祖白堊新偽蕈甲的生存年代晚白堊世命名。前綴「Creto-」來自拉丁文「白堊紀」(Cretaceous)一詞,「Synstrophus」則來自現生屬級分類元新偽蕈甲的屬名[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Cai, Chenyang; Hsiao, Yun; Huang, Diying.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polypore fungus beetle in Upper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oleoptera, Tetratomidae, Eustrophinae). Cretaceous Research: 275–280. [2017-08-23]. doi:10.1016/j.cretres.2015.1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