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曾(約840年—?),靜軒秋田邵州邵陽縣竹山灣(今湖南邵陽縣長陽鋪鎮秋田村)人,唐代詩人。胡安命之子。

生平

胡曾自小有才學[1],「天分高爽,意度不凡」 [2]。咸通中,舉進士不第[3],留長安。咸通十二年(871年),路巖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掌書記,嘗撰《答南詔諜》一文退蠻[4]。乾符五年(878年)正月,隨荊南節度使兼鹽鐵轉運使高駢至荊南,任漢南從事。後出任延唐縣令[5]。晚年終老故鄉。

胡曾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唐才子傳》稱讚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初累舉不第,曾在其《下第》詩中抱怨道:「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咸通中,始中進士。嘗為漢南節度從事。高駢鎮蜀,闢為書記。曾居軍幕,每覽古今興廢陳跡,慷慨懷古,作詠史詩三卷,(唐才子傳作一卷。此從全唐詩)。

胡曾是首位詠史詩之詩人,晚唐開啓詠史之風,以《詠史詩》著稱,共150首,皆七言絕句,《東周列國志》,《三國志平話》等書皆曾引其詩以證史。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躬耕,《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台》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詠史詩》共3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有胡曾同時人邵陽陳蓋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評註。《全唐詩》共錄為1卷,僅存數首。事跡見《唐才子傳》,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有《安定集》十卷,已佚[6];《詠史詩》三卷,今存。《全唐詩》第647卷有詩。胡曾墓在其故居秋田村鄉賢祠內,今不存[7]

註釋

  1. ^ 《寶慶府誌》稱他「少負才譽,文藻煜然」。
  2. ^ 唐才子傳
  3. ^ 胡曾《下第》詩中抱怨道:「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
  4. ^ 何光遠《鑑戒錄》卷二「判木夾」條,謂「胡曾之檄,天下稱為奇絕」。
  5. ^ 《寧遠縣誌》卷六
  6. ^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胡曾《安定集》十卷。
  7. ^ 《邵陽縣鄉土志》載:「秋田村有鄉賢祠,唐胡曾墓,墓在祠內。」

參考書目

  •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八
  • 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
  • 趙清永《胡曾考辨》,《文學遺產》,一九八八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