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勒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勒戰役
日期1236年9月22日
地點
未知
結果 薩莫吉西亞人及瑟米加利亞人取得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寶劍騎士團
普斯科夫共和國
利沃尼亞人
拉特加利亞人
薩莫吉西亞人英語Samogitians
瑟米加利亞人英語Semigallians
指揮官與領導者
沃爾克溫  維金塔斯
兵力
3,000人 4,000人至5,000人
傷亡與損失
48–60名騎士被殺
2700人戰死
未知
thumb1260年的利沃尼亞聯邦,顯示蘇勒戰役戰場在希奧利艾附近
thumb1260年的利沃尼亞聯邦,顯示蘇勒戰役戰場在希奧利艾附近

蘇勒戰役(德語:Schlacht von Schaulen拉脫維亞語Saules kauja立陶宛語Saulės mūšis或Šiaulių mūšis)是1236年9月22日在寶劍騎士團和異教徒薩莫吉西亞人英語Samogitians之間展開的一場戰役。 戰役中,48至60位騎士戰死,其中包括利沃尼亞騎士團團長沃爾克溫。這是騎士團在波羅的海沿岸遭受的最早一次大規模失利。[1]最早在波羅的海沿岸成立的軍事修士會,寶劍騎士團被徹底擊敗,其餘部在1237年同意併入條頓騎士團。早先遭寶劍騎士團征服的庫洛尼亞人瑟米加利亞人英語Semigallians色洛尼亞人奧埃塞利亞人受這場戰役鼓舞,發起反抗。騎士團三十餘年對道加瓦河左岸的征服所帶來的成果化為烏有。[2]為紀念這場戰役,2000年立陶宛議會拉脫維亞議會宣佈9月22日為波羅的團結日[3]

背景

寶劍騎士團在1202年於里加成立,其目標是征服波羅諸異教部落,並令他們昄依基督教。到1230年代,在團長沃爾克溫的領導下,騎士團不得不面對財源緊張、人員減少和名聲惡劣的問題。[4]騎士團與它的兩個最大支持者,教宗額我略九世神聖羅馬皇帝愛沙尼亞問題上產生矛盾。[5]但是,在1236年2月19日,教宗額我略九世發佈教宗詔書,宣佈向立陶宛發動十字軍。他將目標放在薩莫吉西亞英語Samogitia,計劃征服波羅的海沿岸,並與普魯士條頓騎士團接觸。但寶劍騎士團希望繼續沿道加瓦河擴張,有點不願向薩摩吉希亞進軍。[6]1236年秋,一批十字軍從荷爾斯泰因到來;他們希望加入戰鬥。[5]沃爾克溫召集大軍,其中包括普斯科夫共和國[4]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愛沙尼亞人的部隊。[6]

戰役經過

騎士團軍隊向西南進軍薩莫吉西亞,突襲並掠奪當地聚落。當地人只有幾天時間召集軍隊防衛。但是當騎士團向北方回師時,在渡河時遭遇一支薩莫吉西亞人的軍隊,戰鬥一觸即發。從荷爾斯泰因過來的騎士拒絕步戰,以免在沼澤地失去戰馬,迫使騎士團部隊原地紮營度夜。[4]第二天適值聖莫里茨日,這一天早晨,薩莫吉西亞人的主力部隊開始進攻,這支部隊可能由維金塔斯公爵率領。立陶宛輕騎兵在短距離內投擲標槍,這種戰術對笨重的利沃尼亞騎士團重裝騎兵來說非常有效。而輕裝上陣的薩莫吉西亞人軍隊在這種沼澤地形也是佔據優勢。基督教軍隊,包括沃爾克溫在內,都遭到薩莫吉西亞人的軍隊殲滅,這使得利沃尼亞軍大亂。寶劍騎士團的本地輕裝部隊很快逃離戰場。那些試圖逃到里加的殘部據稱被瑟米加利亞人殺死。[7]

位置

這場戰役發生的確切位置無人所知。赫爾曼·德·瓦特伯格的《利沃尼亞編年史》提出這場戰爭發生在「蘇勒地區」(terram Sauleorum)。傳統上,這個地方被認為是立陶宛希奧利艾(德語:Schaulen, 拉脫維亞語Šauļi)或是包斯卡附近的韋茨紹萊小鎮。 [8]1965年德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本寧霍文提出立陶宛約尼希基斯區的堯紐尼艾村為這次戰役的戰場。[9]這個看法得到部分學者的支持,2010年立陶宛政府在堯紐尼艾村發起建立1個29米高的日晷,1個池塘和1個橡樹公園,以紀念這場戰役。[10]位於穆沙河沿岸的亞紐奈以東10公里左右的帕穆希斯村頁被稱是戰役發生地。[11]「蘇勒」(Saule/Saulė)在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中有「太陽」之意。

參考資料

  1. ^ (立陶宛文) Baranauskas, Tomas. Ar priminsime Europai apie Šiaulių mūšį?. Delfi.lt. 2006-09-22 [200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2. ^ (立陶宛文) Jonas Zinkus; et al (編). Saulės mūšis. Tarybų Lietuvos enciklopedija 3. Vilnius: Vyriausioji enciklopedijų redakcija: 633. 1987. 
  3. ^ (立陶宛文) Vaiškūnas, Jonas. Baltų vienybė. Delfi.lt. 2008-09-12 [201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 
  4. ^ 4.0 4.1 4.2 Christiansen, Eric. The Northern Crusades 2nd. Penguin Books. 1997: 102–103. ISBN 0-14-026653-4. 
  5. ^ 5.0 5.1 Urban, William. The Prussian Crusade 2nd. Chicago, Illinois: Lithuanian Research and Studies Center. 2000: 142–147. ISBN 0-929700-28-7. 
  6. ^ 6.0 6.1 (立陶宛文) Gudavičius, Edvardas. Mindaugas. Vilnius: Žara. 1998: 185–188. ISBN 9986-34-020-9. 
  7. ^ (拉脫維亞文) Dedumietis, D. Saules kaujas 1236.gada 22.septembrī norises rekonstrukcijas mēģinājums. 2001-11-20 [2007-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4). 
  8. ^ Simas Sužiedėlis (編). Saulė-Šiauliai, Battle of. Encyclopedia Lituanica V. Boston, Massachusetts: Juozas Kapočius: 73–74. 1970–1978. LCC 74-114275. 
  9. ^ (立陶宛文) Baranauskas, Tomas. Naujausių Mindaugo vertinimų labirintai. Kernavė. July 2005, 5 (1): 1, 14 [201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10. ^ (立陶宛文) Lithuanian 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Saulės mūšio memorialui pabaigti skirs milijoną litų. Delfi.lt. 2010-02-14 [201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2). 
  11. ^ (立陶宛文) Baškys, Vytautas. Baltų vienybės diena – Saulės mūšio atgarsis. Šiaurės Atėnai. 2006-09-23, (814) [2011-02-10]. ISSN 1392-77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