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延俊
裴延俊(5世紀—528年5月17日),字平子,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出自河東裴氏的中眷裴第二房,北魏官員。
生平
裴延俊是曹魏冀州刺史裴徽的八世孫,曾祖裴奣是北魏諮議參軍、并州別駕,祖父裴雙虎是北魏河東郡太守,死後被贈予平遠將軍、雍州刺史,諡號順,父親裴崧是本州主簿,代理平陽郡太守,因為平定平蜀族賊寇丁蟲的功勞,被贈予東雍州刺史[1][2]。
裴延俊早年喪母,侍奉後母以孝順聞名,涉獵典籍史書,很有寫文章的才能,被舉薦為秀才。裴延俊以對策高等,被授予著作佐郎,升任尚書儀曹郎,轉任殿中郎、太子洗馬,又兼任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元恂被廢黜後,裴延俊按照慣例被免除東宮官職。不久,裴延俊出任太尉掾,兼任太子中舍人。魏宣武帝元恪初年,裴延俊擔任散騎侍郎,很快出任雍州平西府長史,加建威將軍,入朝擔任中書侍郎 [3][4]。
當時魏宣武帝專心於佛教經典,不重視經典,裴延俊上書勸諫說:「臣聽說堯的才智道德是歷代君主的榜樣,舜的哲學道理是聖賢要典的結晶。漢光武帝劉秀天資神奇睿智,在軍中也不忘讀書;曹操英明多識,也會在馬背上鑑賞典籍。先帝魏孝文帝天賦多種才能,能文能武,經營遷都,手不釋卷。確實是因為經史的意義無比深奧,作用和補充非常廣泛,所以先聖們軍國大事非常辛苦,也不停止閱讀聖賢經典。這是先王們的美好的業績,也是留給後王們的楷模。善足以讓人遵循,惡足以讓人借鑑。陛下悟性高深,見識獨特,在宮廷中設置法座,在朝會時談論佛教,凡是有幸見到聽到的臣民,無不塵俗盡掃,茅塞頓開。然而五經畢竟是治世的標準,六經是規範社會的根本,任何事務都是逐漸發展的,不可一蹴而就,競逐時尚不一定是好事,必須先粗後精,由近而遠。誠懇希望陛下儒學和佛教兼顧,孔子和釋迦摩尼並行互存,如此才達到內外都周全,信徒和世俗之人都能心情順暢的局面。」[5][4][6]
裴延俊後出任司州別駕,加鎮遠將軍。等到皇帝詔令設置明堂,群臣廣泛議論,裴延俊獨自闡述與眾不同的議論。太傅、清河王元懌當時監管明堂討論之事,讀了裴延俊的文章笑着說:「您是故意想和僕射相符吧。」裴延俊兼任太子中庶子,很快轉任專職,依舊兼任別駕,加冠軍將軍。魏孝明帝元詡初年,裴延俊升任散騎常侍,負責起居注,加前將軍,又加平西將軍,出任廷尉卿,轉任平北將軍、幽州刺史[7][4]。
范陽郡有一條舊的督亢渠,長五十里,漁陽郡有舊的戾陵等塘堰,方圓三十里,都已荒廢多時,無人修復。當時水旱異常,百姓飢餓不堪。幽州平北府長流參軍盧文偉勸說裴延俊按照水流的故道修築督亢陂[8][9],裴延俊也認為修復舊的渠堰一定能成功,於是上表請求批准。裴延俊親自勘測水利地形,根據人力分別督促治理。不久工程竣工,可以灌溉土地百萬餘畝,效益提高十倍,百姓生產依賴於此。裴延俊又命令主簿酈惲興修學校,當地禮教大行,百姓作歌謠讚美他。裴延俊在幽州五年,政績考核為北魏第一[10][11]。
當時裴延俊的繼母隨着裴延俊住在薊縣,遇到重病,裴延俊請求侍奉繼母回京治病。回京不久,裴延俊出任太常卿。當時汾州山胡依託險峻地勢為寇,正平郡、平陽郡二地受害尤其嚴重,朝廷以裴延俊兼任尚書,為西北道行台,統帥各路軍隊討伐山胡,裴延俊不久因為患病被批准回京。三鳥群蠻也紛紛為寇,魏孝明帝準備御駕親征,裴延俊在病中上書諫諍。裴延俊很快出任七兵尚書、安南將軍,轉任殿中尚書,加中軍將軍,轉任散騎常侍、中書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任侍中、吏部尚書。裴延俊在中央的台閣僅僅是循規蹈矩,對於大事並不能裁決和糾正[11]。建義元年四月庚子(528年5月17日),裴延俊在河陰之變中遇害,朝廷贈予都督雍岐豳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中軍將軍、雍州刺史[12][13]。
其他
裴延俊在廷尉卿任內,廷尉寺曾在夏天在寺旁捕捉到一隻狐狸。廷尉丞薛慶之與廷尉正崔纂一個人認為北城狐狸狡猾為害,應該從速殺掉,另一個人則認為當時正是繁育的月份,應該等待秋分。裴延俊和廷尉卿袁翻互相之間也有異議。雖然是戲謔,但是他們的文辭和義理可觀,該事跡流傳於當世 [14][15]。
兒子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裴延俊,字平子,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孫。曾祖天明,諮議參軍、并州別駕。祖雙虎,河東太守。卒,贈平遠將軍、雍州刺史,諡曰順。父崧,州主簿,行平陽郡事。以平蜀賊丁蟲功,贈東雍州刺史。
- ^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裴延俊字平子,河東聞喜人也,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孫也。曾祖奣,諮議參軍、并州別駕。祖雙彪,河東太守,贈雍州刺史,諡曰順。父山松,州主簿,行平陽郡事,以平蜀賊丁蟲功,贈東雍州刺史。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延俊少偏孤,事後母以孝聞。涉獵墳史,頗有才筆。舉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遷尚書儀曹郎,轉殿中郎、太子洗馬,又領本邑中正及太子友。太子恂廢,以宮官例免。頃之,除太尉掾,兼太子中舍人。世宗初,為散騎侍郎,尋除雍州平西府長史,加建威將軍,入為中書侍郎。
- ^ 4.0 4.1 4.2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延俊少孤,事後母以孝聞,涉獵墳史,頗有才筆。舉秀才,射策高第,除著作佐郎,累遷太子洗馬,又領本邑中正。及太子恂廢,以宮官例免。宣武即位,為中書侍郎。時帝專心釋典,不事墳籍,延俊上疏致諫。後除司州別駕。及詔立明堂,群官博議,延俊獨著一堂之論。太傅、清河王懌時典眾議,讀而笑曰:「子故欲遠符僕射也。」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時世宗專心釋典,不事墳籍,延俊上疏諫曰:「臣聞有堯文思,欽明稽古;媯舜體道,慎典作聖。漢光神叡,軍中讀書;魏武英規,馬上玩籍。先帝天縱多能,克文克武,營遷謀伐,手不釋卷。良以經史義深,補益處廣,雖則劬勞,不可暫輟。斯乃前王之美實,後王之水鏡,善足以遵,惡足以誡也。陛下道悟自深,淵鑒獨得,昇法座於宸闈,釋覺善於日宇,凡在聽矚,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模,六籍軌俗之本,蓋以訓物有漸,應時匪妙,必須先粗後精,乘近即遠。伏願經書玄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
-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七》:十一月,己丑,魏主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書侍郎河東裴延俊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之間,未嘗廢書;先帝遷都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輟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模楷,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矣。」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後除司州別駕,加鎮遠將軍。及詔立明堂,群官博議,延俊獨著一堂之論。太傅、清河王懌時典眾議,讀而笑曰:「子故欲遠符僕射也。」兼太子中庶子,尋即正,別駕如故,加冠軍將軍。肅宗初,遷散騎常侍,監起居注,加前將軍,又加平西將軍,除廷尉卿。轉平北將軍、幽州刺史。
- ^ 《北齊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說刺史裴俊按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民賴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偉。
- ^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說刺史裴俊案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人賴其利。俊修立之功,多以委之。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范陽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民多飢餒,延俊謂疏通舊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又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禮教大行,民歌謠之。在州五年,考績為天下最。
- ^ 11.0 11.1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明帝時,累遷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堨,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延俊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形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賴之。又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禮教大行,人歌謠之。在州五年,考績為天下最。拜太常卿,歷七兵殿中二尚書、散騎常侍、中書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書。延俊在台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
-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延俊繼母隨延俊在薊,時遇重患,延俊啟求侍母還京療治。至都未幾,拜太常卿。時汾州山胡恃險寇竊,正平、平陽二郡尤被其害,以延俊兼尚書,為西北道行台,節度討胡諸軍。尋遇疾,敕還。三鳥群蠻寇掠不已,車駕欲親征之,延俊乃於病中上疏諫諍。尋除七兵尚書、安南將軍,徙殿中尚書,加中軍將軍,轉散騎常侍、中書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書。延俊在台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莊帝初,於河陰遇害。贈都督雍岐豳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本將軍、雍州刺史。
- ^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莊帝初,於河陰遇害,贈儀同三司、都督、雍州刺史。子元直、敬猷,並有學尚,與父同時遇害。元直贈光州刺史。敬猷妻丞相、高陽王雍外孫,超贈尚書僕射。
-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廷尉寺鄰接北城,曾夏日於寺傍執得一狐。慶之與廷尉正博陵崔纂,或以城狐狡害,宜速殺之,或以長育之月,宜待秋分。二卿裴延俊、袁翻互有同異。雖曰戲謔,詞義可觀,事傳於世。
- ^ 《北史·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廷尉寺鄰北城,曾夏日寺傍得一狐,慶之與廷尉正博陵崔纂,或以城狐狡害,宜速殺之;或以長育之月,宜待秋分。二卿裴延俊、袁翻,互有同異。雖曰戲謔,詞義可觀,事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