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酒井忠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酒井忠清
廄橋藩日語前橋藩藩主
任期
1637年—1681年
前任酒井忠行日語酒井忠行
繼任酒井忠舉日語酒井忠挙
江戶幕府大老
任期
1666年—1680年
前任酒井忠勝
繼任井伊直澄日語井伊直澄
江戶幕府老中首座
任期
1653年—1666年
個人資料
出生(1624-11-29)1624年11月29日
寬永元年10月19日)
逝世1681年7月4日(1681歲—07—04)(56歲)
天和元年5月19日)
時代江戶時代前期
改名熊之助(幼名)→忠清
別名與四郎(通稱)、下馬將軍
戒名大昌院殿從四品前羽林次將長得源成大居士
墓所群馬縣前橋市紅雲町龍海院
朝廷官位從五位下河內守從四位下左近衛權少將雅樂頭
幕府職位江戶幕府奏者番老中首座→大老
上野廄橋藩
氏族酒井氏
酒井忠行
菊姬松平定勝之女)
兄弟忠清忠能
正室鶴姬松平定綱之女)
繼室清岸院姊小路公景之女)
忠舉忠寬
龜姬(藤堂高久正室)、松姬(松平賴常正室)、長姬(水野勝種正室)、紀伊姬(中川久通正室)、奈阿姬(加藤泰恆繼室)、彥姬(松平信庸正室)

酒井忠清(日語:酒井 忠清さかい ただきよ Sakai Tadakiyo,1624年11月29日—1681年7月4日),是江戶時代前期的譜代大名。曾任江戶幕府老中大老上野廄橋藩第四代藩主。酒井雅樂頭系宗家第四代。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統治期間擔任大老。酒井雅樂頭系是德川家從三河時代以來的譜代名門,忠清的祖父正是其嫡流、出仕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三代的酒井忠世

生平

出生到老中時代

寬永元年(1624年)10月19日出生於酒井家江戶屋敷,是酒井忠行的嫡長子[1]。其童年時代的資料不多,據推測應該就在酒井家江戶屋敷長大 [2]

寬永7年(1630年)1月26日,時任將軍德川家光移駕忠清的祖父忠世的府邸,忠清因此得以見駕,並呈上金馬代(充作賀禮的等值於名馬身價的金錢),家光作為回禮賜予其來國光脇差。根據《東武実録》,同年1月29日大御所德川秀忠也曾移駕忠世府邸,彼時忠清獻上了木質太刀和馬代,而受到了國俊脅差的回禮。寬永9年(1632年)12月1日,忠清和弟弟忠能第一次去江戶城拜見了將軍家光 。

寬永13年(1636年)3月19日忠清的祖父忠世去世,同年11月17日其父親忠行也相繼去世。寬永14年(1637年)1月4日,忠清、忠能兄弟被允許繼承祖上122,500石的遺領,其中忠清領有上野廄橋藩的10萬石,分出其餘22,500石為伊勢崎藩,給予忠能。

寬永15年(1638年)出仕,任從五位下河內守。作為雅樂頭家嫡流,被任命繼承其父忠行的奏者番役職,修習武家故實,負責殿中的禮儀事務。同年忠清和忠能第一次前往上野封國。另外也是在這一年,土井利勝酒井忠勝讓其在重大場合登城,為忠清之後位極大老打下了鋪墊。

寬永18年(1641年)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的兒子家綱出生。忠清作為家光的近臣,跟幼年家綱接觸時禮數周全,而忠能直接加入了家綱的家臣團。正保元年(1644年)12個月忠清與松平定綱之女鶴姬成婚。慶安元年(1648年)生長男忠明。鶴姬於慶安3年(1650年)去世。慶安4年(1651年)4月家光去世,8月家綱繼任了將軍職位,其下包括大老酒井忠勝、老中松平信綱、後見人保科正之、家臣團成員松平乘壽等。忠清繼續擔任奏者番役職,10月任左近衛權少將官職,放棄了雅樂頭的頭銜。

就任大老到晚年

家光死後,西之丸老中職位和本丸老中職位合二為一,承應2年(1653年)6月忠清就任老中,同時兼任其他職位。和忠清一同就任老中的還有松平信綱(老中首座),松平乘壽, 阿部忠秋等三人,組成了一個四人聯署體制。承應3年(1654年)乘壽去世 直到萬治元年(1658年)閏12月29日稲葉正則頂替其職位為止都是其餘三人聯署體制在運作。明曆元年(1655年)促成 池田光政之女富幾和榊原政房的婚姻 [3]寬文4年(1664年)被免去加判一般奉書的職責。寬文6年(1666年) 2月2日忠清作為簽署人之一發佈諸國山川掟3月26日被免去加判老中奉書的職責,轉任大老。隨着保科正之和阿部忠秋的去世,權力集中在了忠清手中。忠清與新任老中久世廣之土屋數直板倉重矩等人一同輔佐將軍家綱,其作為包括頒佈了殉死禁止令,裁定了陸奧仙台藩62萬石伊達家的伊達騷動寬文事件以及延寶年間越後高田藩越後騷動等御家騷動。

延寶8年(1680年)1月, 加封上總國久留里2萬石,采邑總計15萬石,恢復了忠行時代的家格。同年5月家綱去世,8月家綱的異母弟綱吉就任征夷大將軍。12月9日被命令去職養病,卸任大老職。

天和元年(1681年) 2月27日隱居,5月19日去世,享年58歲(滿56歲)。下葬於龍海院(位於現在的群馬縣前橋市)。根據戶田茂睡《御當代記》的記載,綱吉之所以要重新裁定越後騷動,是因為當初其改易高田藩的決定遭到了忠清的反對(忠清死後的6月21日綱吉再次裁定了越後騷動,並於6月26日改易了高田藩)。

人物相關

「下馬將軍」

忠清被後世評價為類似於鎌倉時代擔任執權北條氏一樣的權臣。第四代將軍家綱軟弱無能,甚至被稱為「左様せい様」(「就這樣吧」大人),忠清在就任大老後藉機擴展個人權勢。另外在伊達騷動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忠清被描述為勾結伊達宗勝的大惡人。酒井家在寬永13年(1636年)被賜予江戶城大手門下馬札附近牧野忠成上屋敷。下馬札類似於警戒區的概念,按照禮數,為尊重幕府權威從下馬札開始就必須下馬徒步而行。這一典故加上大老時期忠清滔天的權力,因此在忠清死後的綱吉年間忠清被俗稱為「下馬將軍」。這一稱號在《老子語録》、《見聞隨筆》等史料中均有體現。在戶田茂睡的《御當代記》中也有忠清被稱為下馬將軍的記述。

宮將軍擁立說

家綱病危時,忠清曾欲效仿鎌倉時代的舊例,擁立與德川家・越前松平家有親緣關係的有栖川宮幸仁親王為宮將軍[4],但遭到德川光圀堀田正俊等人的反對,最終沒有實現。忠清這麼做的原因一說是出於對家綱的弟弟綱吉繼承資質的質疑;一說是因為彼時家綱尚有懷孕的側室,忠清想等到其生產。最早出現宮將軍擁立說的史料一般認為是《德川實紀》。近年來歷史學家辻達也有不同看法,認為也有可能是忠清失勢後散播出來的留言 [5]

忠清和備前岡山藩池田光政素來友善(忠清祖母和光政的母親都是榊原康政的女兒),光政的日記中也記載了和忠清有關的事情。據池田家文書記載,寬文8年(1668年)光政曾向忠清提出過意見書。有說法認為意見書中指責了忠清的專橫,但意見書一事並沒有在光政日記中記載,這可能是跟同時代的其他諫言書混淆了 [6]

個性及評價

忠清是說話非常快的人。《百物頭》和《中村雑記》一類的落書中都有記載。

除了第四個孩子以外所有的子女都出自正妻,而且第四個孩子也是第一任正妻去世後鰥居期間生養的。歷史作家海音寺潮五郎據此推測忠清在家庭方面自我約束很嚴格。

綱吉就任將軍後隨即解除忠清大老一職。正在其重審越後騷動的過程中,忠清突然暴斃,距離其卸任僅僅一年。這使得綱吉懷疑忠清是自殺的,甚至固執地下令開棺驗屍。和酒井家有親戚關係的藤堂高久等人極力苦諫這才作罷。因此有人認為忠清並非是正常死亡的。但是實際上忠清的遺體是在前橋火葬的,因此開棺驗屍的說法實為不實。

另外《中村雑記》中引用了一則忠清和稻葉正則的對比:忠清是個小個子而正則是個大個子;忠清愛開玩笑,喜歡娛樂活動;正則不苟言笑,熱衷儒學。二人性格截然相反 。

《談海》第二十二卷中記載了寬文8年(1668年)老中對忠清的一則評價,稱其為《大海》,意為「和柔寬厚」 [7]

軼事

享保6年(1721年)成書的《葛藤別紙》中記載了忠清的軼事。慶安4年(1651年)忠清上洛時,曾由板倉重宗的家臣務員做嚮導遊覽東山,途中見到了許多用以救助遊民的小屋在施工。忠清了解這一情況以後說道:「真正的仁政,不是建造用於救助遊民的小屋,而不應該是創造一個從一開始就不存在遊民的世界嗎?」這一說法的可信性存疑,但至少說明對忠清的評價並不是完全負面的。

根據《土芥寇讎記》中忠清之子忠舉的條目記載,「父親(忠清)好女色,經常召來公家女子共宿,讓很多女子懷孕」。"然而此書的編纂推測是在綱吉統治時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當時對忠清的評價的影響。另外書中記載「忠舉跟其父不同,為一良將」,本書中對忠清刻薄的記述相當多。

家庭

  • 梅光院(梅子)- 松平定綱 的女兒
    • 長女:龜姬- 藤堂高久正室
    • 長子: 忠明 (忠舉)
  • 青岸院- 姉小路公景 的女兒
    • 三女:千姫 、
    • 四女:松姫 - 松平賴常室 
    • 五女:長姫 - 水野勝種室 
    • 六女:紀伊姫 - 中川久通室 
    • 七女:奈阿姫 - 加藤泰恆室 
    • 三男:忠寬 
    • 八女:彥姫 - 松平信庸室 
    • 九女:與志姫 
    • 十女:石姫 
    • 三男:萬千代 
    • 十一女:助姫
  • 其他(庶出)
    • 次男:某人(大寶院)
    • 次女:久姬

腳註

  1. ^ 福田(2000)、p.1
  2. ^ 福田(2000)、p.2
  3. ^ 福田千鶴『酒井忠清』115P
  4. ^ 有栖川宮(高松宮)初代好仁親王的正室龜姬為結城秀康的孫女、德川秀忠的外孫女,不過好仁親王無男嗣,龜姬與幸仁親王沒有直接血緣關係
  5. ^ 山本博文「宮將軍擁立説と綱吉」『徳川將軍と天皇』(p124 - p141)、福田千鶴『酒井忠清』
  6. ^ 福田千鶴『酒井忠清』
  7. ^ 福田千鶴『酒井忠清』240P

參考文獻

  • 山本博文『徳川將軍と天皇』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文庫〉、2004年。ISBN 4-12-204452-9 
  • 福田千鶴『酒井忠清』吉川弘文館〈人物叢書〉、2000年。ISBN 4-642-05218-6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