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鮠
長吻鮠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鮎形目 Siluriformes |
科: | 鱨科 Bagridae |
屬: | 鮠屬 Leiocassis |
種: | 長吻鮠 L. longirostris
|
二名法 | |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
長吻鮠(學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為鮠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淮王魚、肥王魚、江團魚、肥沱、白啞肥、梅鼠,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其種加詞「longirostris」意為「長吻的」。分佈於遼河至閩江水系等,屬於底層魚類。其常棲息於水深且石塊多的河灣水域裏生活以及白天多潛伏於水底或石縫內,夜間外出尋食。[1]
習性
它是一種底棲肉食魚類,以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3歲可到達到性成熟,但一般為4-5歲。成魚在每年3至4月開始洄游,4-6月產卵,產卵場集中於長江中游的荊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地,8月左右返回原地。它每次可產1-10萬粒卵。[2]
特徵
其生長速度較快,是同屬最大的一種,最重可達15千克,但一般在2-4千克之間。它有4對魚須,無鱗,背鰭、胸鰭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有較大的分叉。其身體呈粉紅,背部發灰,腹部呈白色,鰭則為灰黑色。[2]
捕撈
常見的長江經濟魚類,肉質細嫩鮮美,沒有細刺,蛋白質含量13.7%,脂肪4.7%。
魚鰾可以製成魚肚,湖北石首市的「筆架魚肚」就是用它做成的,有「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之譽。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便是皇室貢品。[2]
但其產量由於過度捕撈而銳減。198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石首市特種水產品研究所在其人工繁殖、養殖技術上取得了較大成就。[2]
毒性
其背鰭和胸鰭的刺有毒腺,毒性較強,人被刺後會迅速產生發癢、劇痛、灼熱感,可能還會引起發燒,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