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建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建民(1911年6月1日—1985年8月30日),河北深澤縣故城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是中國女作家楊沫的丈夫、作家馬波(即老鬼)之父。

生平

早年經歷

1911年6月1日出生在河北省深澤縣故城村一個貧農家庭。父親馬讓,母親宋文素;身為家中長子,下有兩弟兩妹。從1925年到1927年,全家省吃儉用供他上了深澤縣城廂小學,讀了兩年半高小。

1926年底在深澤縣上高小時,經教師王肇興介紹參加了共青團。1927年入保定同仁中學。因思想言論激進,於1929年5月被學校當局開除學籍。

1929年下半年到保定景仁中學讀書,到寒假時,因在全校大會上講話聲援保定第二師範的學潮,又被景仁學校開除。

1930年,隨同保定市委書記魏十篇去河南濬縣教書,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2至1937年,先後在河北省涿縣宛平縣琉璃河、北京《世界日報》從事中共地下工作。

抗戰時期

七七事變後,回到老家河北省深澤縣,從事抗日活動,先後擔任過中共安國縣委書記、冀中導報社黨支部副書記、霸縣縣長兼冀中十分區戰報社社長、十分區第一聯合縣縣長、專員公署秘書、主任、十分區抗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晉察冀中央局黨校九隊黨支部委員。北平市委宣傳部新聞要報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內戰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北平軍調部中央解放三日刊副經理、黨支部副書記、《晉察冀日報》社、《人民日報》社、《北京解放報》社秘書長、黨支部書記。

建國以後

文革之前,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黨委書記、辦公廳副主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國務院第二辦公室計財局副局長、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

文革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

為人[1]

在「馬建民遺體告別儀式」上,曾與父親相互仇視敵對三十多年的馬波目睹很多當年北師大的學生對「馬校長」由衷稱讚尊敬,以至痛哭哀念,感到震驚。

在經過調查、回憶與思索之後,馬波才看到這個對自家孩子粗暴苛刻的父親人生的另一面,竟有種種盛德。

一、在抗戰中對敵鬥爭堅決,多次以大智大勇取勝,在當年冀中十分區一帶人望極高,口碑流傳逾半個世紀[2]

二、從來不求高職與聞達,更不攀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曾對省委文教書記之位辭謝不就;在北師大任職多年,只求服務,不恤權謀;妻子楊沫以《青春之歌》成名後,不附驥尾,百計迴避;曾與張春橋在《晉察冀日報》同事並相熟,而在文革中自己挨批鬥、「靠邊站」,十年中絕勿與張聯繫。

三、工作務實,拒絕趨「左」。在1957年反右運動和1959年黨內「反右傾」風潮之後,他在北師大主持會議時從無浮誇言論,只說「大實話」;在安排學校教學工作時,多次力主大膽啟用已被打成「右派」的教授和學者;1962年「七千人大會」以後,在北師大積極推進為右派「摘帽」以及為運動中曾受批判的員工甄別平反;注重培養人才,反對對學生濫扣「走白專道路」的帽子,為畢業生分配工作之事悉心負責;愛護幹部,對曾受到極左打擊的人照常信用等等。[3]

四、生活樸素,不要特權。不要警衛員;不要公家分配的汽車,騎車上班;三年困難時期,不要學校給予的特殊照顧,跟群眾一樣營養不良,腿部浮腫。[3]

五、不乏人情義氣之舉。在《呂正操回憶錄》有記載的捐出土地抗戰的開明神士王新(王漢秋)[4]土改中仍被定為地主,判處死緩,1960年餓死獄中。馬建民為之不平,奔走呼籲,直至自己病發去世,其身後乃由楊沫完成為王新的平反正名。又,抗戰時期多次掩護八路軍的一「堡壘戶」,土改時仍被劃為富農,處境很差,馬建民在60年代將其接到家幫自己料理家務,解決了她的生活困難。此外,生活中克己似慳,卻肯拿錢助人,行若平常。

註釋

  1. ^ 材料來自老鬼文章《我的父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見於《霸州人民革命史》、《硝煙怒卷清河北——霸縣人民革命鬥爭史料叢書之二》以及《呂正操回憶錄》等文獻。
  3. ^ 3.0 3.1 見於北師大王淑芳編著的《穩健務實的公僕馬建民同志》及《楊沫文集》等文獻。
  4. ^ 《呂正操回憶錄》第324頁載:「雄縣小河崗地主王新,寫了斷指血書,交給抗聯主任馬建民,表示抗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