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大乘教
雞足山大乘教,又稱為「張保太大乘教」,為清朝康熙年間由張保太在雲南雞足山創立的羅教系的秘密宗教組織,被清政府列為邪教。
名詞釋意
雞足山大乘教與北魏的大乘教和始於明朝的東大乘教並無直接聯繫。但大乘教對彌勒佛的崇拜和叛亂自南北朝起一直沒有中斷,因此,雞足山大乘教也是這種延續。而雞足山大乘教的無生老母崇拜則直接來自於始於明朝的西大乘教,歸本於之羅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崇奉老母娘。
雞足山大乘教因傳教地在雲南雞足山而得名。
歷史
一般認為,雞足山大乘教最初由雲南騰越州生員楊鵬翼於清康熙年間所創。
楊鵬翼信奉由陝西涇陽傳來的羅教,在雲南地區講論時藝文時,向信佛教的鄉民傳教,要求民眾喫齋,禮拜老母娘。使雞足山大乘教最終成勢的是其弟子張保太。
張保太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生於雲南景東府。自幼喫齋。自清康熙二十餘年間,張保太在大理府雞足山上開堂傳教,自取法名「道岸」,釋名「洪裕」,並稱「西來教主」,是雞足山達摩傳派。張保太稱其教為「陝西涇陽八寶山無生高老祖開派,流傳到四十八代祖師楊鵬翼」。張保太受教於楊鵬翼,因此自稱是四十九代收圓祖師。雞足山地處交通要道,張保太的傳授得到很多人響應。
當時正值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1673-1681年),民眾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明主」現世。雞足山大乘教教徒則希望以宗教支持朱明東山再起,因此很受清政府關注,嚴加防範控制;以後大乘教漸漸放棄復明思想,專力反抗清政府,製造暴動。雍正初年,大乘教已經形成以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獨立運作的中心,勢力達到湖廣、陝甘、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廣東、江南各省,甚至遠達京師等地。在常州,曾發生一家十三口殉教慘案,這些信徒相信當年應當升天成佛,於是集體絕食辟穀而終。
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首次破獲大乘教案。但由於交通不便,公家圍剿困難,所以延綿日久,牽連眾多。乾隆二十五年,雞足山大乘教的一個分支無為教,在其已死教首孫奎的徒弟宋朝倫領導下,在四川合江起事。宋朝倫利用前教首孫奎的影響力,詐稱孫奎未死。於是很多人響應參與暴動,造成了整個西南地區局勢動盪,民眾恐慌。在宋朝倫被捕後,清政府為杜絕有人再次詐稱前教首未死,下令所有教徒跪於刑場,觀看凌遲、絞死、斬首宋朝倫等要犯。
貴州區雞足山大乘教最終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十五日為雲貴總督兼管貴州巡撫事的張廣泗所滅。[1] 隨後張廣泗乘勝追擊,一舉將其他省份的大乘教滅除。四川區教首劉奇和其他各省教首都被處死。
教義
雞足山大乘教教義的核心為三教合一,但特別重佛教。其供奉的神有無極聖母、玉皇大帝和彌勒佛。楊鵬翼著有《解三教釋道》等書。張保太刊刷了這些書,使其成為該教開創教義。
與以往的大乘教單事彌勒佛不同,雞足山大乘教儒釋道三教合一。這種複合崇拜對後世其他新興宗教的發展是有很強的影響的;比如,清末民初盛行的歸根道。[2]
組織結構
由於交通不便,大乘教在雲南、四川和貴州各有中心。在雲南,教權一直掌握在張氏家族手中;在張保太兒子亡故後,張保太傳位於繼子張曉。乾隆六年(1741年)張保太死於監獄,所留下的經卷、柬帖、授記等,均由義子張曉繼承下來,接掌開法堂和散發授記之權,成為雲南掌教之首。雲南區的勢力範圍包括湖南等處。
在貴州,則由張保太另一個弟子魏明璉掌管教權。魏明璉死後,妻子王氏接管貴州區教權。
在四川,掌管教權的先後有三人,唐登芳、孫奎和劉奇。孫奎死後,劉奇接管四川區教權。與其他人不同,劉奇政治意圖明確,著有《東明歷》等經卷,還在一些經文中談論「歷代興廢」等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