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鼻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玻璃鼻煙壺

鼻煙(英語:Snuff),一種無煙煙草製品。把煙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以嗅聞的方式吸取進入鼻腔,經由鼻腔吸收其中的尼古丁成份。其中可以加入麝香藥材,或用花卉等提煉。煙味分五種:膻、糊、酸、豆、苦。因為鼻煙放在鼻煙壺里容易發酵,所以一般把它用蠟密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開始出售。

歷史

鼻煙起源於美洲,1503年,西班牙修道士帕尼隨同哥倫布第二次到美洲探險,發現了印第安人的奇特習俗———吸聞鼻煙,鼻煙由此被帶回歐洲並於17世紀盛行起來。

鼻煙傳入中國是在明代隆慶年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據清朝趙之謙勇廬閒詰》中提及,明萬曆九年(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鼻煙、自鳴鐘萬國圖貢禮,進行傳教活動,後進貢給皇帝,但從現存明代宮廷檔案「利瑪竇所獻方物」的名單中未見鼻煙的記載。剛傳入時中文稱為稱「士拿乎」、「士那富」、「西臘」、「布露輝盧」、「科倫士拿乎」等,均為外來語譯音。到了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根據鼻煙是用鼻子來聞的特點,把「士那乎」命名為「鼻煙」,至此,鼻煙開始有了中國名字。鼻煙傳入宮中後,隨着皇帝賞賜給大臣們鼻煙以及鼻煙壺,開始向上流社會流入。

由於早期的鼻煙均為德國西班牙法國泰國生產的製品(尤以德國為多),價格昂貴,所以只有官僚貴族等上層社會才有能力購買。清道光年間五口通商後,廣州商行利用國產的煙葉原料仿製進口鼻煙,自此,鼻煙開始在社會上普及起來。到了晚清末年,鼻煙慢慢被旱煙、水煙、紙煙代替,最終被社會淘汰。

今日鼻煙

更多收藏家喜歡收藏鼻煙壺。蒙古人是一個例外,在蒙古,還有很多人有吸聞鼻煙的習慣。蒙古國副議長丹增·倫代姜燦每次舉行記者招待會,總會拿出淺綠色的鼻煙壺,特色十足。

健康危害

一些鼻煙廠商宣傳鼻煙治療多種疾病,且無任何危害。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流行病學顯示危害低於香煙,但仍無法確定。使用鼻煙對社會危害確實比吸紙煙低,但仍然對人弊大於利。

最早對煙草的危害做臨床研究的醫生之一是倫敦約翰·希爾。他在1759年發表論文警告不要過度使用鼻煙。雖然他沒有說鼻煙是導致鼻癌的絕對因素,但是他可以肯定鼻煙至少是致癌因素之一[1]

鼻煙不經過燃燒,不會把焦油等物質帶入人的肺,不像紙煙一樣增加人的肺癌的發病率,也不會造成二手煙危害他人。但是使用鼻煙一樣會上癮,從而使使用者在沒有鼻煙的情況下精神不振。同時鼻煙會增加人罹患鼻癌的機會。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